丝绸之路衰落,茶叶篇:除了茶种被偷,中国也有一项致命失误
茶叶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三大主要商品之一,其意义甚至超过丝绸,因为丝绸只是奢侈品,茶叶对某些国家或民族却是一种生活必需品,重要性不亚于粮食。
北方游牧民族以奶制品为主食,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不喝茶就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因此中原王朝经常把茶叶作为一种战略物资,用来调控对游牧民族的外交政策。
茶叶的运输也比较方便,海路陆路都不受影响,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后,茶叶往往作为瓷器的包装缓冲物,运输成本非常低。有意思的是,俄国因为从中国北方进口茶叶,俄语的“茶”读音与北方汉语相近,而英荷从广州进口茶叶,他们读“茶”则与粤语发音差不多。
据统计,从16世纪至19世纪初期,中国茶叶的出口总量至少达到2500万担,相当于25亿斤,为中国赚取了大量的白银。茶叶一开始是专供欧洲贵族的高档品,一镑茶叶可以卖到一百银币。后来,荷兰、英国打通了从中国直接进口茶叶的贸易通道后,才变成大众消费品。
英国人是购买中国茶叶的大户,一直在为白银流入中国而烦恼,有人便开始考虑,能不能自己种茶叶,而不是从中国进口呢?明清都严格禁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外泄,使英国人无法得手。
但是鸦片战争后,洋人进入中国变得方便起来,官府也不敢干涉在华洋人的行为。于是,英国植物学家福钧四次来到中国,从浙江和福建“采集”到将近2万株茶种,还雇佣一批制茶工匠,统统带回了印度殖民地。
英国人发现印度的阿萨姆地区与中国产茶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相近,便在此处大规模培育茶叶,并取得成功。从此,印度出产的英国茶叶大举挤占中国茶叶的出口份额。
那么,印度茶是如何打败中国茶的呢?第一个原因是价格,印度茶的价格比中国低很多,在于印度人工成本低,化肥农药以及机器烘焙等现代技术又使印度茶叶的生产效率和产量大大高于中国。到1888年。印度茶的价格只有每镑6便士,远低于正常的中国茶。
另一方面,清朝对茶叶出口是要征税的,加重了茶商的负担,使他们无力与印度茶打价格战,导致对茶叶出口缺乏兴趣,更重视国内市场。英国政府甚至一度给茶叶贸易提供补贴,清朝却反过来向茶叶征税,一正一反两个作用力,使中国茶叶更加失去竞争力。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茶叶的口碑下降,这其实与价格战也有很大的关联。为了降低成本,一些茶商用柴炭而不是铁锅直接烘焙,甚至加入靛蓝给绿茶上色。
这种食品安全问题,一旦被发现后,虽然只是少数茶商,却极大损害了中国茶叶的形象。后来,部分中国茶叶的价格只有印度茶的25%,仍然乏人问津,真是一粒屎祸害了一锅汤。
此外,还有茶商以次等茶叶冒充上等茶叶,或在茶叶包装里混杂异物,都使外商对中国茶叶疑虑重重。英国人后来不得不派茶叶专家,专门对中国出口茶叶进行查验。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茶叶出口萎缩严重。1860年代中国茶几乎被挤出英国市场,1876年底,后起之秀的日本绿茶出口额到达中国的两倍。根据清朝海关1887年的统计,中国在茶叶项目上,每季度的损失达到100万两白银。
总结起来,由于茶叶种植技术在19世纪后期外流,导致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加剧,中国茶全面失去优势,再加上自身的质量原因,最终使茶叶这个丝绸之路的支柱性出口商品遭到毁灭性打击。
下一篇将讲述丝绸出口的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