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1909年考入昆明云南陆军讲武堂,加入同盟会。1911年10月,参加云南响应武昌辛亥革命的“重九起义”,入川南支援反清斗争。1916年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1917年参加反对段祺瑞毁弃《临时约法》的护法战争,任滇军旅长。1922年在德国柏林会见周恩来总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德国的大学学习期间,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表示“归国后即终身为党服务,作军事运动”。1925年由德国赴苏联学习军事。1926年在中共党组织安排下,回国参加北伐革命,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党代表。1927年赴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任团长。1927年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任第九军军长,率起义军南下广东,转战赣粤湘边境,坚持游击战争。1928年,领导发动湘南起义,率部万余人与毛泽东主席在井冈山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红四军),任军长,毛泽东主席任党代表。1929年和毛泽东主席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以武装斗争发动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扩大红军力量,开创工农武装割据新局面,为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打下基础。1930年在福建长汀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红一军团),任总指挥,开始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后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组成红一方面军,任总司令,后被中共中央任命为中国红军总司令。1931年和毛泽东主席率红一方面军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三次大规模“围剿”,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3年3月和周恩来总理率红一方面军粉碎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3年9月国民党军发动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万里长征,1935年1月,在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严正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坚决拥护和支持毛泽东主席在全党的领导地位,长征途中和刘伯承一起对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行为进行不妥协的斗争,1936年10月,率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1937年7月全国抗战开始后,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就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不久改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率部赴山西抗日前线,和彭德怀部署平型关战役,后又配合忻口会战,并指挥八路军各师实行战略展开,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率八路军总部向太行山区挺进,任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指挥八路军和部分国民党军粉碎日军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九路围攻”,1939年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指挥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反“扫荡”斗争,粉碎日军对太行山根据地的第二次“九路围攻”。1940年3月,指挥八路军打退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高潮,5月返回延安,7月和彭德怀、左权联名部署“百团大战”,为解决边区严重的经济困难提出军垦屯田政策,并号召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兼任中共中央海外工作委员会主任,1942年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参加延安整风运动,1944年10月,和毛泽东主席联名发布《关于华北准备反攻工作的指示》,1945年4月,出席中共七大,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8月日本政府宣布要求投降,以延安总部总司令名义向解放区抗日部队连续发布七道命令,准备受降。9月,在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谈判期间,和刘少奇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内战,和毛泽东主席发表声明:我军将坚决采取自卫手段,1947年3月,国民党军进攻延安,和刘少奇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华北进行工作,10月和彭德怀联名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协同解放军“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11月,亲自筹划、指导石家庄战役,开创对大中城市进行攻坚战的先例,1948年协助毛泽东主席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3月出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后和毛泽东主席等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入北平,4月和毛泽东主席联名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9月,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副主席,10月1日,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0年10月,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会上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中共八大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1969年中共九大中央政治局委员,1973年中共十大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59年第二届、1964年第三届、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于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并接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几个历史时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崇敬。毛泽东主席称赞朱德总司令是“人民的光荣”。这是党对朱德总司令的最高评价,这是人民对朱德总司令的最高评价。

《出太行》

一九四零年五月,经洛阳去重庆谈判,中途返延安。是时抗战紧急,内战又起,国人皆忧。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王若水点评:

1939年底至1940年初,在抗日战争最艰苦和最严峻的关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大举向陕甘宁边区、山西西部和太行山区发动进攻。1940年3月,顽固派将领朱怀冰率三个军,向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进犯。朱德总司令遵照毛泽东主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指示,亲率太行山区军民奋起自卫还击,一举歼灭朱怀冰的三个师,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猖狂进攻。在击退朱怀冰部的进犯之后,为制止内战,团结抗日,朱德总司令遵照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坚持团结,坚持抗战,坚持进步的指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肩负重任,不畏艰险,于1940年4月从太行山根据地出发,渡过黄河,穿过日军封锁线,准备经洛阳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5月9日朱德总司令到了洛阳,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进行了会晤,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强调了国共两党和全国军队团结对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重要性,同时也义正辞严地驳斥了顽固分子对八路军的污蔑不实之词,揭露了顽固派不顾民族大义,在抗战的紧要关头蓄意制造反共磨擦的可耻行径,经与卫立煌将军谈判达成协议,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太南退军”,打击了顽固派的反共气焰,进一步坚持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求同反顽”奠定了和平的局面。之后,朱德总司令继续赴重庆,但行至西安时,获悉日寇2万余人正大举围攻中共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并进逼陕甘宁边区,于是根据党中央指示中途返回延安。这首诗正是朱德总司令在此行途中于河南省济源县境的太行山峰所作。

1940年4月25日,朱德总司令从武乡县王家峪驻地出发,经平顺到壶关郭家坨村,就国共双方在太南的“划界”问题进行磋商,并取得了一致意见。两天后,朱德总司令进驻陵川城北13华里的南坡村。翌日,国民党二十七军军长范汉杰将军将朱德总司令一行迎接入城,热情款待。五天之后,朱德总司令率部登程,离开陵川,经晋城、阳城、济源南下黄河到洛阳。5月5日,抵达黄河北岸,伫马回首,这里是太行山的尽头,面对一泻千里滚滚南去的黄河,想起两年零三个月一起日夜战斗的太行人民,内心的激动难以平息,抗战的使命、民族的责任与太行军民患难与共、千秋大义的情怀涌上了心头。当晚,夜宿济源县刘坪村时挥毫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出太行》。

“群峰壁立太行头”。诗人以描写太行山的雄奇景观起兴,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太行山的凝重、庄严和大气磅礴之感不在于她的高耸入云,而在于她的水平方向的群峰耸立、重峦叠蟑、巍峨连绵。就像英勇的中华儿女,前仆后继的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着浴血奋战。看到太行山,就使人想到自1937年底开始创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5月,已经历了近三个春秋,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在极其艰难的环境条件下,打退了敌人的猖狂扫荡进攻,粉碎了敌人的封锁和包围,使根据地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之一。太行山根据地就像太行山一样,巍然屹立在华北大地上。诗人在这里借描写太行山,热情讴歌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坚强壮大和抗日军民的英勇顽强。

“天险黄河一望收”。诗人站在太行山之巅,举目远眺,滔滔黄河宛如一条巨龙,尽收眼底,诗句将读者的视线从巍巍太行引向了黄河两岸。“天险”二字勾画出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磅礴雄姿,她汹涌博大,势不可挡。诗人在这里把黄河喻为“天险”,不仅是对黄河险要雄奇的概括描写,而且赋予了她全新的、深层的含义。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开始对中国实施大规模的侵略行动。大片国土沦入敌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与日寇展开了浴血奋战,在黄河两岸建立了陕甘宁、晋西北、晋东南、太行山、晋冀鲁豫等根据地,并使这些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日寇西进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坚强屏蟑。黄河两岸抗日根据地的广大抗日军民,对于日本侵略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大的“天险”。

“两岸烽烟红似火”。诗人以豪迈的笔调,描绘了根据地军民为抗击日寇,保卫祖国大好河山而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抗日游击战争。黄河两岸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抗日根据地,积极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动员一切抗日爱国力量,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日寇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使黄河两岸呈现出一派轰轰烈烈的抗战大好形势。这同国民党顽固派的消极抗战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歌颂抗日根据地的同时,也蕴含了对国民党顽固派违背民族意愿,卖国投降可耻行径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从而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全体抗日军民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真诚愿望。

“此行当可慰同仇”。诗人在结句充分表达了对此行与国民党谈判所怀的信心。朱德总司令在日寇加紧侵略进攻,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向抗日根据地反动进攻,全国人民都为国家前途命运而担忧的情况下,肩负重任,不畏艰险,前去与国民党谈判的。在洛阳,他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等人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进一步促进国共两党继续合作,团结抗战。

朱德总司令的《出太行》主题鲜明、意境辽阔、壮怀激烈,气吞山河,充满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之光,质朴亲切,炽热豪放,有力地表达了他对取得抗战胜利所充满的无限信心。周恩来总理把这首诗稿带到了重庆,并将其发表于1940年7月24日的《新华日报》上,这首满怀团结抗战情感的诗一经推出,立即引起共鸣,传诵酬唱,接连不断,激励了无数抗战志士。多年后一生戎马生涯,宽厚仁慈的朱德总司令为在太行山所取得的胜利而感慨:“一靠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二靠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三靠太行山的人民群众。真舍不得,舍不得离开太行山!”

《春兰》

东方解冻发新芽,芳蕊迎春见物华。

浅淡梳妆原国色,清芳谁得胜兰花?

李都蔚点评:

兰花严寒不凋,芬芳高洁,幽香四溢,获得几乎压倒群芳的赞誉:“香祖”、“王者之香”、“空谷佳人”、“花中君子”。兰花也是中国人民喜爱的十大名花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我国是兰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种类多,分布广,从温带、亚热带到热带雨林,处处都有兰花踪迹。兰花生于幽谷丛林,不与百花争妍,她的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具有淡雅宜人的东方风韵。中国文人自古就有“比德说”,将植物的某种特性来比喻人的品格。古往今来,诗人为之作赋,画家为之挥毫,咏兰之作,历代不绝。后世爱兰者不胜枚举,汉武帝有“兰有香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的佳句。唐人李白写有脍炙人口的《古风》诗:“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老一代革命家董必武、朱德、陈毅都喜欢兰花。董必武有很高赏兰水平,他说:“兰有四清:气清、姿清、神清、韵清”,可以说是赏兰的名言。

朱德总司令平生爱兰,敬佩兰花清高飘逸,1961 年3月,他到广州越秀公园游览时,兴致勃勃地观赏了兰花,写下了“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的名句。这首《春兰》写于1964年2月,面对解冻绽放的春兰,朱总司令托物言志,寄寓深情。冰雪消融的初春,兰花已经发出柔嫩的新芽,芬芳的花蕾含苞待放,香气清幽,不绝于缕。兰花姿容清浅淡雅,不与百花斗艳,原本就是国色天香,有谁能胜过兰花呢?故世人用兰心蕙质来形容气质高雅心地纯洁的女子,这里指兰花高洁清雅的神韵无人能及。

(0)

相关推荐

  • 高考必备:中国近代史大事记

    晚清部分: l 1840-1842,鸦片战争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随后三国干涉还辽,掀开瓜分中国狂潮: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899- ...

  • 【中国工农红军五次反“围剿”】横扫千军如卷席

    反"围剿"中的毛泽东(左)和他的警卫员 1930-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反击了蒋介石发动的五次大规模军事"围剿".1930年正当国民党新军阀在中原混战之际,中 ...

  • 朱德总司令在1950年国庆庆典上激昂讲话

    朱德总司令在1950年国庆庆典上激昂讲话

  • 79年前,他以身殉国时,女儿还未满两岁

    他是毛泽东眼中 "枪杆子和笔杆子都过硬"的将才 他是朱德眼中 "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八路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他是周恩来口中 &q ...

  • 今日,只为这位被害死的东北总司令!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9月18日, 东北沦陷日,中华国难日! 虽90年硝烟残尽, 可山河破碎的警钟, 今日仍在14亿中国人心中长鸣! 遥忆当年 ...

  • 太行赤子 ■杜 京

    . 太行赤子 ■杜 京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儿时,父母总是伴着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在太行山上> ...

  • 耿耿丹心昭日月 齐鲁抗战铸辉煌——纪念罗荣桓同志诞辰110周年【2】

    二.坚持独立自主,团结进步力量,为巩固和壮大山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初期,由于受"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右倾错误的影响,山东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对独立自主原则领会不深, ...

  • 朱德功劳有多高

    秋收起义前,毛泽东在军队的生涯是在湘军当过半年的列兵,还没有参加过战斗.在军队中,对于战绩和资历是十分看中的,没有足够的经历和战绩就不能令人信服,就会有人不听招呼.卢德铭牺牲后,军队的主官余洒度.陈浩 ...

  • 红四军的创建与发展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追根溯源,探寻人民军队定型的过程,就必须 ...

  • 葬在八宝山的美国女作家,爱慕朱德,死前将全部稿费捐给朱德

    葬在八宝山的美国女作家,爱慕朱德,死前将全部稿费捐给朱德 原创2021-09-13 12:50·谢小楼 一 1950年5月,美国作家史沫莱特卧病在床,手边是她正在修订完成的著作<伟大的道路--朱 ...

  • 世界史诗长征(一)

    "难不难,看看井冈山:苦不苦,想想两万五."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对于这段历史,大部分人的了解只停留于影视层面,老黄为 ...

  • 《四渡赤水》:电影中的大历史(五)

    进入黔西南后,中央仍没有做出入云南的决断.要知道,中共肩负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要发展壮大,扩大影响,没有一个好的根据地是不行的.而建立根据地,又需要一定的地理条件.经济条件.人口条件支持.中共和红军被 ...

  • 在抗日根据地条件极端困难之时,宋庆龄伸出了援助之手

    宋庆龄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 1937年8月初的一天,上海莫里哀路29号. 宋庆龄热情接待了刚刚从庐山与蒋介石进行国共合作谈判的周恩来.博古和林伯渠,再次表示完全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