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宝玉的隐喻,早在差不多一百年前,便有蔡元培在《红楼梦索隐》说得很清楚了。后来潘重规在《红楼血泪史》里进一步阐释。多红迷也早已烂熟于心,本不该多费唇舌,但为了让更多的朋友都了解,我综合了他们的证据,和个人的一些解读,一次性将通灵宝玉的隐喻讲清楚。
1
通灵宝玉,隐喻的是“传国玉玺”,也就是政权。
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也从来没有任何一位曹学家公开质疑,因为下面每一条证据,都让质疑者无从反驳。
但曹学家聪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既不否定,也不肯定,所有曹学派都心照不宣地,从来不引用蔡、潘二人的任何论点论据,仿佛在红学研究中从来没有这两个人。要知道他们可是和曹学鼻祖胡适并列的人物,他们的论证,让胡适当年都哑口无言。
正是因为红学家从来不提及、引用蔡元培潘重规等索隐派的观点和论据,以至于广大读者都不知道他们的真知灼见。比如通灵宝玉的隐喻,很多人就不知道。我们说的这些,绝大部分,不过是对蔡、潘二人一百年前的论点论据的老调重弹。今天,我就把红学家故意掖着藏着的东西,都整理出来供各位鉴赏。
2
当然这条证据,是一直被质疑的。因为“国”字是1949年后的简体字,繁体字的国是“國”,中间是或者的或,而不是“玉”。也有人考证在宋元时已经出现了简体字的“国”,“囗”里从“玉”,表示我国地大物博,宝藏丰富。不过我也一直没有找到确切的文史资料。但在《康熙字典》看到了有“口”中有个“王”的国。可以看看这个图片。口字代表疆域,王字代表君王,口中有王,便是国。太平天国政权,就用的是这个“囯”字。
(康熙字典 正中间的异体字“囯”)
而王和玉,有时是相通的,比如玉用作偏旁时,就写作王。红楼梦里的玉字辈,贾珍、贾琏、贾珠、贾环、贾琮……等等,都写作王字旁。所以口里一个玉,和口里一个王字,意思都是一样的,都是“国”。因此把口含玉当作一条证据,是说得通的。
蔡元培先生认为贾宝玉和通灵宝玉都是喻指传国玉玺,认为贾宝玉爱吃胭脂,就是喻指玉玺要吃红色的印泥。上一回我提出了我个人的看法,认为贾宝玉和通灵宝玉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贾宝玉并不是传国玉玺。那怎么解释贾宝玉爱吃胭脂的毛病呢?我认可蔡元培后面的说法:就是胭脂喻指红色的印泥。真正要吃胭脂的,是贾宝玉口中的玉。吃胭脂,象征着印玺要吃印泥。当然说贾宝玉本人爱吃胭脂,也没什么大错。因为贾宝玉有爱红的毛病,住在怡红院,自号怡红公子。看到一切红色的都喜欢。在第三集我们也说了,红,就是朱,就是指朱明王朝。贾宝玉爱红,其实爱的是朱明。
这是蔡元培和潘重规两位前辈重点提到的,无奈几十年来,红学家们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传国玉玺,为秦始皇所作,正面刻着丞相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潘重规先生还补充了一条证据:就是通灵宝玉的“五色”。书中说通灵宝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有“五色花纹缠护”。而在《三国志·孙坚传》说到传国玉玺被发现时的情景:孙坚进入洛阳后,……在城南甄官井,每旦有五色气。结果派人从里面打捞出来了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有文字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我在第六集也说到了在《山海经》里,有帝台之棋,也是“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因此通灵宝玉也是帝台之棋——帝王案台上的棋子,可不就是号令天下的传国玉玺嘛。
这是潘重规发现的一条有趣的证据。在三十二回,贾宝玉的金麒麟丢了,幸亏史湘云捡着了。史湘云就说:“幸而是这个,明儿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就罢了不成?”印,就是玉;玉,就是印。当然是指印玺,就是传国玉玺,就是通灵宝玉。潘重规还进一步说到,贾宝玉的贴身丫鬟袭人,袭人,拆开来就是“龙衣人”。而贾宝玉结交的一个戏子琪官,是叫蒋玉菡,住在忠顺王府的别墅紫檀堡。潘先生认为,袭人,就是包裹玉玺的龙衣,住在紫檀堡的蒋玉菡,谐音“将玉含”,就是紫檀木做的装玉玺的盒子。后来袭人的确嫁给了蒋玉菡,他们和贾宝玉的三角关系,的确是符合玉玺、龙衣、玉函的关系。
这是我补充的一条证据。女娲补天,当时是用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炼成五彩石。说明补天石本身是顽石,经过炼制,通了灵性,所以能开口说话。后来茫茫大士也就是癞头和尚,将它幻化成通灵宝玉,并在上面刻了字。也就是经历了从顽石,到补天石,再到通灵宝玉的过程。传国玉玺也经历了类似的历程:就是有名的和氏璧的故事。简单地说,一个楚国人和氏,得到一块没打磨的璞玉,前后献给两任楚王,却被当作是石头,砍掉了他的双足。他抱着石头在楚山哭了三天三夜,眼里都哭出了血泪。红楼梦里也多次写到血泪。第三任楚王听说了,派人切开这块璞玉,果然得到了绝世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璧”。再后来,和氏璧不知怎么的,到了赵国。秦国想得到,于是有了蔺相如还璧归赵的故事。但最后秦国灭了赵国,还是得到了和氏璧,并最后做成了大名鼎鼎的传国玉玺。首先它也只是一块未被雕琢打磨的璞玉,所以两次被当作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到楚文王时,经过雕琢打磨,终于成了一块宝玉,就是和氏璧。到秦始皇时,统一天下,需要一块印玺,来号令天下。于是和氏璧摇身一变,成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而通灵宝玉,不也是受命于天吗?那是女娲亲自炼制拿去补天的灵石啊。虽然没有机会补天,但早已通灵了。于是到人间,成了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书中借薛蟠、鸳鸯之口,说贾宝玉是宝天王,是宝皇帝,刘姥姥说大观园是“玉皇宝殿”,那“仙寿恒昌”的通灵宝玉,自然是天王、皇帝的宝玉,当然是传国玉玺。有意思的是,传国玉玺本是和氏璧,是以和氏命名的。而通灵宝玉,也是一个和尚就是癞头和尚将补天石幻化而成的。看来通灵宝玉也是姓和啊。当然这一条更多的是玩笑,大家切莫当真。我也顺便解释一下,在第七回甲戌本有一段让人费解的批语,上面写到了一句诗:“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传国玉玺,原本就是一块玉,就是著名的和氏璧。所以没成为玉玺之前,它确实是叫玉。而传国玉玺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制,从此历朝历代都用它代表君主皇权。所以才说“来时本姓秦”。
王莽篡汉时,向自己的姑姑也就是王太后索要传国玉玺,王太后怒摔玉玺,让玉玺崩了一个角,于是有了金镶玉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贾宝玉第一次见林黛玉,因为神仙似的林妹妹也没有玉,于是怒摔通灵宝玉。而薛宝钗是一直想得到通灵宝玉的,要成就金玉良缘。传国玉玺的金镶玉,和通灵宝玉的金玉良缘,应该有对应的隐喻关系。大家稍加琢磨就能明白,就不展开讲了。如果你有更多的证据,欢迎发到评论区共赏。
说完了通灵宝玉的隐喻,那贾宝玉是不是也是有相同的隐喻?蔡元培、潘重规两位是这么认为的,认为贾宝玉和通灵宝玉都是隐喻传国玉玺、代表是政权。所以黛玉、宝钗争贾宝玉,其实是争皇权。但我还是保留我的观点,认为贾宝玉影射的是忠于大明的臣民,是人,而不是一个物体,也不是政权。木石前盟,是指大明的君臣之盟。通灵宝玉影射的是传国玉玺,象征着江山皇权。所以薛宝钗真正想得到的是通灵宝玉,得到江山皇权,而不是说她有多爱贾宝玉。理由很简单,因为要得到通灵宝玉,就必须先得到贾宝玉。就算薛宝钗不爱贾宝玉,但为了通灵宝玉,也不得不假装爱。吴氏石头记后面的故事,佐证了我的观点。在吴本里,贾宝玉在国破家亡后,的确和薛宝钗成就了金玉良缘。可让薛家始料未及的是,通灵宝玉自行飞走了,离开了贾宝玉。薛宝钗只得到了贾宝玉,却没得到通灵宝玉。而通灵宝玉才是真正的宝玉,贾宝玉只是有名无实,他是假的宝玉。所以书中说:“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这历史隐喻就很明显了,就是讽刺女金人皇太极,征服了蒙古,在蒙古 林丹汗那里得到了传国玉玺,而建国称帝。然而皇太极得到的玉玺,其实是假的。至少,在天下汉人心目中,皇太极建立的大清政权,是假的,是伪政权。真正的正统,是南京的南明政权。对应在吴本里,就是薛宝钗得到了贾宝玉——假的宝玉,占有了京城的贾府——假的国府。而甄宝玉在南京,甄家的国府,也在南京。再后来,贾宝玉,成了戎羌统治下的遗民;甄宝玉,国破家亡之后出家做了和尚。一般来说,“口衔玉”就是很形象的一个“国”字。这解读没问题,但还不够。想必你也知道,在汉人习俗传统里,嘴里衔一块玉,是人死后的做法。《词源》里说:古死者,以玉含其口中,谓之含玉。类似的记载,在《周礼》也有。考古发现,中国远古时代就有了这个习俗。只不过身份尊贵的嘴里含玉,慈禧太后嘴里含了一颗夜明珠,而普通百姓死后,只能嘴里含一枚铜钱了。现实中是口衔玉而死;书中贾宝玉,偏偏是口衔玉而生。这无异于风月宝鉴的正反面,正面是美人,背面的是骷髅。有一位年轻的末代皇帝,在长安被围困时,为了让百姓将士免于被屠戮,他坐着羊拉的车,光着上身,嘴里含一块玉璧,侍从拉着棺材,出城向匈奴皇帝投降。这一年,他十七岁!他就是西晋的最后一任皇帝晋愍min帝 司马邺!那个匈奴皇帝就是前赵刘聪。恰好通灵宝玉就代表国家政权,那贾宝玉衔玉而生,代表他是向戎羌蛮夷献国投降?是有这层寓意,吴本里说他还是和薛宝钗成亲了,说明他还是臣服了薛家。但我说了,贾宝玉是代表的明朝的臣民,最后还是臣服了满清,剃发易服,成了浊臭逼人的污浊男子。汉人是最钟情玉的民族,玉不仅是祭祀的礼器,也常用来形容一切美好的事物。比如:
形容男子长得帅,叫面如冠玉;
像神仙住的房子,叫琼楼玉宇;
最美的酒叫琼浆玉液;身材好,叫亭亭玉立;
洁身自好,叫冰清玉洁、守身如玉;
富贵生活,叫锦衣玉食;
那该死的温柔,叫软玉温香;……
金,代表女金人,代表满清;那玉,自然代表汉人,代表明朝。然而,明亡清兴,汉人河山,被腥膻的蛮夷占据了,汉人被迫剃发易服,成了蛮夷的奴隶。这不等于汉白玉落入了污浊不堪的泥沼,不就成了浊玉了吗?假(贾)的宝玉,成了浊玉,就是说汉人,成了满清奴才,变得浊臭逼人;真(甄)的宝玉,却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去做了和尚,是形容那些不愿意投降清朝的汉人,要么出家为僧,要么反清复明。贾宝玉衔玉而生,甄宝玉衔玉而死(做了和尚,代表世俗的身份已死)。难怪贾宝玉觉得自己跟甄宝玉等人比起来,是浊物一个!就是跟那些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比起来,自己不过是个“于国于家无望”、苟且偷生的可怜虫。对啊,你不是叫宝玉吗?但你有玉的坚贞吗?说好了,死了也一起化成灰化成烟的呢?你怎么又拜倒在了宝姐姐的石榴裙下了呢?好在他最终悬崖撒手。通灵宝玉离开他之后,贾宝玉才真正做回了自己。林妹妹死了,他也无牵无挂,一个人四处漂泊,虽然受尽屈辱,也坚决不回到薛宝钗身边。真正履行了木石前盟。当然,关于贾宝玉口衔玉而生,其实还隐藏着一个报恩的故事。那就是衔环投珠。大家都知道结草衔环的典故,但很少有人知道衔环投珠的故事。其实这三个故事差不多,都是来世报恩的故事。汉家儿女,让朱明王朝受享了280年的江山,结果你朱家治国无方,导致大好河山落入蛮夷之手,大明子民惨遭鞑虏蹂躏。你如何对得起天下人?但也只能是血泪偿还。而朱明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最后上吊殉国,一死以谢天下。而面对满清的残暴统治,汉人们这才想起明朝的好来,但又何以为报?勇敢者,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怯懦者,也只能长歌当哭,把痛苦和思念都压在心里。真是“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古今无能第一,天下不肖无双”,自然是“于国于家无望”。也只能告诫世人,千万不要学他的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