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明万历十二年-1630年9月22日明崇祯三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东莞县(今广东省东莞市)人。明朝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民族英雄、抗清名将。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后进兵部,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守卫山海关及辽东,率军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京城保卫战等胜利,重创后金,并构建了清军难以逾越的“关宁锦防线”。后在己巳之变中,皇太极实施反间计,明帝崇祯中计,把刚刚解了京城之围的袁崇焕下狱,最终将清军从未有过的劲敌,以通敌谋逆的罪名于崇祯三年(1630年)凌迟处死。其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南明永历帝率先为其平反。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亦为袁崇焕“平反”。
《边中送别》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王若水点评:
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到北京述职时,御史侯恂举荐其有军事才能,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
此时辽东形势,大明在与后金(满清)的战争中已经越来越危急。辽东经略王在晋分析当时关外形势道:“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意思是:明朝先失陷抚顺、清河、开原、铁岭、辽阳、沈阳,又失陷广宁,丢弃全辽,无局可守。《明史》记载:自后金努尔哈赤攻陷抚顺以来,明朝在辽东的总兵官,阵亡者共14人。天启帝朱由校惊慌失措,京师官员谈敌色变。
袁崇焕在这个明朝关外局势空前严重的态势下,单骑出关,巡视形势。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说:“时广宁失守,王化贞与熊廷弼逃归,画山海关为守。京师各官,言及辽事,皆缩朒不敢任。崇焕独攘臂请行。”《明史·袁崇焕传》记载:“天启二年正月,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袁崇焕赴任前,往见革职听勘在京的熊廷弼。熊廷弼问:“操何策以往?”袁崇焕答:“主守而后战。”熊廷弼跃然喜。袁崇焕任职后,上《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力请练兵选将,整械造船,固守山海,远图恢复。他疏言:“不但巩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将复之。”之后袁崇焕守卫山海关及辽东,营筑宁远,率军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战功,扼制了后金对大明的进一步攻击。
这首诗就是袁崇焕出镇辽东时,送别家乡友人时写的一首诗,抒发了诗人辽东守关收复失地的雄心与抱负,充分说明了他的一片热忱报国之心,天日可鉴。诗中写到:一别家乡,路途漫漫,已经五年了,在这个寒意肃杀的季节我披甲带刀送别友人。一同出生入死,就能知道我的内心志向,不必牵挂我的安危,不用担心我的选择。我浴血作战不是为了加官进爵,只是为了收复失地,报雪国耻。家乡的亲人如果问起来,就告诉他们,我现在时时刻刻愧疚于尚未完成的胜利大业,还将继续为之战斗。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两句正是诗人一生刚直不阿,忧国忧民的真实写照,其精忠报国之雄心壮志,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如此一个英雄,最后竟被他自己为之战斗的国家和人民凌迟,惨死于自己人的屠刀之下,罪名赫然是“通敌卖国”,而北京城里那些愚昧的民众竟然在刽子手一刀刀割下英雄身躯的血肉时,争先恐后的花钱买来其肉生啖!每读这段历史,总愤慨于在所谓的“爱国”大旗下,人们总是茫茫然屈从于主流的“呼声”,失去对真相的质疑,失去自己的思考,失去理性的判断。“皇帝的新衣”并不只是一个喜剧的童话,更是一幕幕悲剧真实地发生着。
《临刑口占》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李都蔚点评:
公元1630年,明朝崇祯皇帝下令,将原蓟辽督师、兵部尚书袁崇焕凌迟处死。北京城百姓围观袁崇焕被千刀万剐,大骂“卖国贼”,争食其肉。十四年后,崇祯皇帝上吊于煤山,清军入山海关,占领北京,从此奴役华夏二百余年。对于袁崇焕这个人物,由于很多史实无法考证,网络上争议颇多,是战功奇伟还是罪有应得?目前的争论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他是抗击满清、功勋卓著的明朝将领,他的死是千古奇冤,各类近代史专家及相关明代历史著作,均支持此论;另一派则认为袁崇焕的战功全系夸大吹牛,掩败为胜。他擅杀大将毛文龙,又与满清私下议和,被处死是罪有应得;也正是他的欺君误国,导致了明朝最终灭亡。小编实在无法分辨真假,只能保持中立的态度吧。也许袁崇焕确实不是帝王眼里完美的将领,他有一些小私心和性格上的缺陷,但瑕不掩瑜,他确实为抵抗后金、保卫大明的江山社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虽然终不能力挽狂澜,那不是他一人之过。
这首诗便是在他行刑之前所作。他明白自己的结局,对于生,他已无所求,唯一挂念的,是他浴血奋战的辽东大地,以及那些英勇的将士。诗,已经在他慷慨赴死的意念中形成。在他抗争之后、陈辞之后、在答辩之后、宣布上谕之后,总之,在他被彻底禁口之前,他说出了对人生的最后感慨和忠告,说出了这首诗。可谓行行见泪,字字泣血,绝望而又豪气凛然,不改英雄本色,让读者心生凛冽的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