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中和之气与准备

(一)虚→无→实→象→形

当拳架子练习纯熟后,仍感到自己功夫没有上身,就需要从周身是否生成球劲上审查自己,审查自己在走架子时是否做到周身球劲。如何审查呢:

1、两个十字是否做到始终拉开。

2、开缩撑挂领顶拧塌是否同时做到,不离须臾。

3、周身劲意是否平均。

以上三点都做到了,并成为自然之后,就要开始往虚里练,所有的规矩要领都不要强化,形式动作如前,唯意要虚。开始时,一般难以始终进入虚境,时虚时实,但要求虚,内外放开。此后要虚中求无。这时不仅所有的规矩要领都不要强化,而且行拳时在头脑中要全部忘掉。

虚→无→实→象→形,这里虽然没有松字,但松已在其中。

为什么不谈松,因为,松字常常给人以错误的暗示——似乎身上不能有一丝力,这是有问题的。与松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字撑,撑也常常给人以错误的暗示——似乎周身要绷住劲,这也是有问题的。一般而言,松是竖向的,顺着重力的方向由上向下。撑是横向的,左右或前后二力相争。过分强调了哪一部分都是有问题的,而最合理的状态是松与撑的平均。两臂即要顺其重力有松垂之势,同时周身之筋要有四下伸展之势。两势均匀为上乘之十字。行拳非如此,不能进入虚境。

以上是我个人的体会。

同门某师兄说:“当真正进入到无的境界,实的东西就来了,这个实不是身体筋骨的感觉,而是体内中和真一之气实实在在地有了。

这个中和真一之气有了,周身全体内外的神、意、形就都有了内在依据,由此支配全体。这时产生了一个东西就是象,象不仅是外在的形式还包括内在的状态,是内外全体的状态,支配全体的就是这个象。

开始阶段象在恍惚之中,逐渐清晰,豁然见到自己本然之性体,于是出真形,一举一动,虽千变万化,然有不易之理:性也,动静变化皆出于本性真形。遇敌较量,能感而遂通。 ”

(二)太极拳的有、无、松、紧

世谈太极拳,多谈虚无松柔,鲜有讲“有”和“紧”的,然而在太极拳中没有“有”和“紧”也就没有真正的“无”和“松”。

“有”是什么?规矩。学习太极拳都是从“有”中求“无”,运用太极拳则是由“无”中生“有”。因此孙禄堂先生指出:“有无并立,有无不立。”孙氏太极拳自无极式开始将此要则贯穿拳学体用始终。

“紧”是什么?规矩。练习太极拳,在每个瞬间身上永远是松紧共存,其中背部的肌肉永远是紧的,这是由两个十字形成:纵向的就是脊椎,脊椎永远要处于拉伸状态,横向的有二,一是胛骨,二是髋骨,这两个部位要永远横向张开。所以,对于初习者而言,自己练习是否正确有个检验方法:三紧三空。

三紧:太极拳行拳时,后背、小臂和小腿外侧肌肉要感到酸紧。

三空:太极拳行拳时,胸、腹感到松空,掌心始终涵空。

在气息顺畅的情况下,做到三紧三空,无论具体姿势有无瑕疵,太极拳锻炼的基本效果有了。否则,外形动作模仿的再好,也还是没有摸到太极拳的门。

(三)关注两个十字

无论何种拳术,若要产生劲力通畅饱满的锻炼效果,就必须把两个十字做好。孙氏三拳要求两个十字同时做到,行拳时不离须臾。

一个是顺肩通背与开肩撑背形成的十字。另一个是塌腰与开胯形成的十字。

有人问,开始练拳时做不到怎么办?其实只要老师会教,就没有做不到的。当然也有笨一些的,那就只好分步去找十字,有的先找┃再找━,有的先找━再找┃,然后再找合成后的十字。

找┃方法很多,如通背拳的摇肩。找━的方法也很多,如浑圆桩。孙氏三体式之所以高明,就是因为入手就出两个十字,而且下盘还是单重,生成球劲。这一点让其他各式的太极拳、形意拳、心意拳等也望尘莫及。

有人问:“你童旭东把孙氏拳说的这么高,怎么当代孙门也没有出现几个高手啊?”

这是在传承上出现了问题。

问题之一是,知道孙氏拳这些关窍的人很少。如孙氏三体式要站出球劲,当今几人知道?至于如何站,知道的人就更少。

问题之二是,知道一些关窍的人又很少去下功夫练习。为何如此,原因很多。如我本人,知道一些孙氏拳的关窍,但是为什么没有下功夫练习拳术?恐怕这个谜底要在我临死前我才会揭开。说早了,将破坏我的生活。

知者不练,练者不知,造成孙氏拳目前开展的不好,后继无人。因此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我知道的一些孙氏拳的关窍(九牛一毛而已)告诉有志于继承孙氏拳的人。只是现在具有这样条件的人太少了。

(四)开缩撑挂领顶拧塌

孙存周先生在《内家拳概说》中指出:“总要在圆中求方法,所谓得其环中,则应变无穷也。”又在《学习内家拳须知》中指出:“尤不可专求一部之气、一部之力,务求全身平均发展。” 对于研修拳术者这是非常重要的提示。

什么才是处处为圆的东西呢?球也。

气、力如何才是平均发展呢?同样也只能是球的状态。

所以孙门讲究的是劲意如球,简称球劲,过去称之为浑圆一气之意。这是劲意最理想的形态。因此,练拳就需要研求这样的状态。但是人不是球,如何寻求球的状态,当然所求者不是外形,而是劲意。所谓劲意就是意、气、力、法四者相互融为一体的状态。研求这个状态如何成球。

那么如何产生劲意如球呢?孙门有三害、九要、无极、三体及三拳拳式,都是使练习者得到劲意如球这一状态的法门。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讲,由于身边没有老师经常指导,因此,尚需再做一点提示。这些提示在前面的一些短文中已经介绍过不少,这里再强调八项:开缩撑挂领顶拧塌。

关于,前面已经介绍过很多重点部位,如脊椎纵向要拔开,肩胛骨和胯髋骨要横向松开。于是形成两个十字,主宰劲力的基本状态。

关于,前面也已经介绍很多,主要是指肩根、胯根。缩与开所对应的是同一个劲力状态。

关于撑,众所周知,身体各向的劲力互撑是形成鼓荡劲的基本前提之一,但是两肩与脊椎之间的互撑之意过重也容易造成劲力僵化,有变化不灵之弊。那么如何克服呢?就是孙存周先生提示的周身各处要平均发展。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挂字。

关于,主要指两肩及两臂利用自重松垂,如同挂在脊椎上。即两肩胛骨在向外松开有互撑之意的同时,还要顺其自重的趋势向下松垂,两臂则如同垂挂在两肩上。但是行拳时或技击时两臂总要抬起,那么靠什么能将两臂抬起,同时还保持其垂挂的状态呢?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领字。

关于,主要指用手指领劲,劲路的形成与变化在初期时要借助手指领劲。 此外,手指将手臂领起,使手臂在伸展的同时如同悬索一般保持垂挂的状态,由此使得周身劲力均匀。当然手指领劲在外是与塌腰相对应的,在内是与丹田之气相对应。

关于,主要指头顶、舌顶、膝顶和指尖顶。前两项是恒态,后两项是常态但不是恒态。头顶必然要与塌腰相对应。

关于,重要指小臂和足根。小臂的裹翻缠拧是有形的,而足根拧劲只是意,不能显形。

关于,主要指腰椎、肩井。塌腰要尾闾中正,后腰窝处(也有称命门的)饱满,这是有形的。而肩井下榻只是意,几乎不显其形。

开缩撑挂领顶拧塌在行拳时同时做到,有助于获得劲意如球。

(五)浑圆者,球也,其圆无缺陷。

拳中之浑圆有三层意思,第一是劲意,第二是气,第三是神。

浑圆的劲意就是球劲,孙氏拳是由三体式入手。相关要求见《孙氏武学研究》第25章。一些人站孙氏三体式竟不知道其中的球劲,把最重要的东西弄丢了。如此谈何自己练的是孙氏拳?!

浑圆一气,就是内气通达周身,完满无缺。鼓荡劲没有缺陷。1919年陈微明先生为孙禄堂先生《形意拳学》写的序中说:“故先生是书,首论太极之体。昧者不察,乃言形意非太极,岂知拳术精微之理乎?盖能得浑圆一气之意,则合乎太极式与法。其粗焉者也,世之习太极拳术者,未得浑圆一气之意,虽能演长拳及十三式之形,又乌得谓之太极耶?”这是极有见地之论。因此,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练就的是浑圆一气之意,完全合乎太极之理,是真正符合太极之理的拳术。而当时一些名之为太极拳的拳术实际上并不符合太极之理,问题就是这些拳术不能得浑圆一气之意。同样,今天一些以浑圆为名的拳术和桩式其实并不符合浑圆之意,徒有其名而已。

记得2001年为孙禄堂先生立铜像时,孙剑云老师坚持命名为太极宗师,意指在中国武术领域里,真正懂太极之意并真正行之拳术中的人就是孙禄堂先生。

神之浑圆,即虚无之意,虚无中的真意就是神之浑圆的效果。神之浑圆与中和的气质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的拳师到死都在琢磨如何用毒手杀人,如此性情使其神不可能达到浑圆。神之浑圆与中和的气质都不是主观想要达到就能达到,也不是仅仅靠练拳就能达到的,与拳手的聪明程度也无关,需要拳术之外的修养。在技术、能力相差不多时,胜负决定于心神的状态。心神是否能至浑圆,则全在平时的修养。所谓有若无,实若虚,事事如此,不离须臾。

(六)浑圆之意无边界

陈微明先生讲,是否得到浑圆一气之意是鉴定太极拳真伪的标准。即使是形意拳、八卦拳的式子,无十三式之表,若得浑圆一气之意,仍是真太极也。

那么浑圆一气之意从何而求呢?当从虚无之意和球劲入手。

对此,前面短篇多有论及。但近日见有人为求球劲之意,浑身相争,两肘相撑之意尤重,此为病。病在何处?一为僵,二为实。此球劲之意一旦有了边界,做实了,就必受制于人。

但是如果开始练拳不知道对应点相撑,一味地由上向下松,将永远摸不到球劲之意。

撑也好,争也好,只是在求球劲之意的开始阶段,做个引子,目的是引出周身均匀散开如球的意思。有了球劲之意,就要将撑、争之意空掉。

如何空掉?使周身均匀散开,只有均匀散开,此球才有无限放大之意,无边、无界,如此,无论体用,由此可生出无限的奥妙玄机。所以,孙存周先生十分强调周身要平均发展,只有平均才能做到无边、无界。

有人说,你这是弄玄瞎吹,人的肢体都是有限的尺度,如何能产生无边、无界的球劲之意?

当然可以,要领是:当自己盘架子时,要求周身用劲均匀,于是就能产生此球无边无界的体会。当用之于人时,此球之意要往对手的虚空处引领,不可接实,因敌而变,又不失周身一家,则对手如坠五里雾,自然感觉你球劲之意无边、无界。

对于对方来劲,首先自己意要虚无,所谓意空则意真,于是能知其来意,总要向其虚处分开、散开,同时自身还要一体,在分开、散开的同时将劲穿过对手中心,合在其虚根。如此,一接敌手,敌即失中。

其中的关键是接点的劲意要虚灵,变得快,不可让对手摸实自己,对方的意刚一出来,就要立即散开,同时化合。

如何化合?

两肩两胯要始终松开,如张开的无限大的恢恢天网,化合则在足与身、手与肘之间的开合转换。如:手合,肘开,手开,肘合。开合共生,内外两圈,开是意,合是意,由意自然生出形来。开合不能在外形上做文章。

散手也是如此,节奏变化要快,不能让对手摸到自己节奏的点位,通过自己的步法、身法把对手往虚位上引,随即由实位进行攻击。劲藏身后,意藏脚下,如此闪展腾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