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何能成为“宋四家”的扛把子?专家分析:性格决定命运
如果问千年以来,哪个文人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大?我想非苏轼莫属。他不仅仅是近千年来文坛的扛把子,在书法上也被推举为“宋四家”之首,而且后人没有任何的异议。那么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用一句广告语来说,那就是:不走寻常路。
想当年,年仅20岁的苏轼跟着父亲带着弟弟一起参加“高考”,结果就中了进士。因为一个美丽的错误,他没有中了头名,只得了第二。他考试时所作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有“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的典故。
当时的考官梅饶臣也是一介大儒,竟然不知道这句话的典故从何而来。于是考试之后就去问苏轼,苏轼竟然回答:“想当然耳,何必须要有出处!”意思就是,这些是我想当然的,无需出处。
通过这件事情,也由此可见二十岁的苏轼已经有了敢为天下先的抱负。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知道后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如文章必独步天下。”后来苏轼果然不负所望,成为继欧阳修之后又一位执北宋文坛牛耳的一代领袖人物。
《赤壁赋》
苏轼在文学上一个很大的成就就是对宋词的贡献,他突破了之前“词为艳科”的限制,把词从“诗馀”中解放出来,从而使得日后的宋词成为代表宋朝最高文学成就的样式。
性格决定命运,正是苏轼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性格,也造就了他的一生必定要起起落落,历尽坎坷。但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若没有这些磨难,又怎么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让他成为一个千年来最有魅力的人物。
苏轼的这种与众不同的个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学和书法上,生活中的苏轼,在各个方面都喜欢“不走寻常路”。例如他自创“东坡肉”和“东坡帽”,在黄州的时候做蜜酒,定州酿松醪,惠州试桂酒。文艺活动方面用蔗滓画石,朱砂写竹,在海南时烧烟制墨还差点把房子烧了。而且他画竹子也不同一般人的画法,米芾云:“苏轼子瞻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
在书法上,苏轼一直非常推崇颜真卿,认为颜真卿是一个真正在书法上“推陈出新”的人物,颜真卿对书法的革新正符合苏轼的胃口。而颜真卿其实在苏轼之前,在北宋并不为人所重视,大家最多说颜真卿的“忠节”,书法上学颜的是很少数的。因此,不知是颜真卿造就了苏轼的书法风格,还是苏轼成就了颜真卿的书坛地位,这还真不好说。
《东武帖》
颜真卿的《东方塑画赞》和《争座位贴》是苏轼极为推重的两幅作品,在苏轼的推动下颜真卿成为了与“二王”并立的一座高峰。他对唐代人物的总结: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只能事毕矣。
因为唐人在书法“尚法”方面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可以说把后世书法发展的道路几乎都堵死了。而“不走寻常路”的苏轼独辟蹊径创造开启了宋朝“尚意”的书风,并且他说出了“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千古名言,这一书学思想也成为了后来对他人书法评价主要中心思想。
《寒食帖》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文稿》后的“天下第三行书”。巧合的是这三幅书法作品都是在无心于书的状态下写成的草稿:羲之醉酒下成就了《兰亭序》;颜真卿悲痛欲绝的情况下写就的《祭侄文稿》;苏轼在其情绪低沉的时候书写的《寒食帖》。
黄庭坚题跋
黄庭坚在作品后题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有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诚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意思是如果让苏轼重新写一幅,未必能达到这种效果。这就有点像王羲之酒醒后重写《兰亭序》数百遍也没有达到酒醉时的效果一样。
在被贬黄州开始,落魄的苏轼开始接触禅学,并号“东坡居士”。正是这种思想上的转变,也导致了他人生态度的转变,于是唱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词句。政治上的惊涛骇浪都经历过了,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岂不是小菜一碟。从此变得无愠无喜,成就了豪放派的诗词风格。
在书法上,苏轼道出了“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正是其书风最好的评价,也从此开创了宋人的“尚意”之风。
后来的黄庭坚曾拜苏轼为师,另外一位宋四家的狂人米芾也曾经专程去黄州拜见苏轼,正是这次相会,苏轼为米芾指点了弃唐入晋、追溯二王的书法之路,而蔡襄的书法继承传统远大于创新,因此苏轼稳居宋四家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