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好你身边的人,便是践行夫子的仁了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儒家经典」,四书里的《论语》。
01.
儒学是生活里的学问,
做到比知道更重要。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第六》
博学于文,就是广泛地学习前人的典章文献。因为不广博,就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应的是《大学》里的「格物、致知」;
约之以礼,约,是「约束、履行」的意思,学了就要去做,对应的是《大学》里的「诚意、正心、修身」。

如果只是知道,但却并没有做到,还不能够以学习来的道理严格要求自己,那和不知道又有什么区别呢?
亦可以弗畔矣夫,畔,通「叛」,是「离经叛道」的意思。
把这三个短句放在一起,就是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
做到它很难吗?当然很难。
很多事情,你如果都不知道,何谈正确地去做呢;若是知道了却还是没有做到,与不知道又有什么区别呢?
02.
对身边的人好,就是仁人了
很多人都喜欢标榜自己对世界,对祖国,对人民的爱。
殊不知,这些都是圣人该操心的事情,还用不着我们普通人;我们只要把自己身边的人给照顾到了,便已经做到夫子心目中的「仁」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第六》
子贡问孔子说,如果能广泛地施惠于民并且能够赈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仁人了吗?孔子回答道,那岂止是仁,那已经是圣人了!
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道德,孔子这样讲,是不是因为圣比仁更高呢?
其实不是的。
圣与仁的本质运用都一样,都是发心、发愿,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不同的是,仁是你这么做了便成,圣要你做成才可以。
因而,「仁」是一种指导思想,你只要去贯穿,去落实,推己及人,爱自己身边的人,便可以了。

至于圣,那就得靠点「机缘」了。
毕竟,纵使贤能如尧舜,没有达到圣的境界,真正100%地解决了问题呀~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下一篇里,灵遥将继续为你带来《论语·雍也第六》的共读~
敬请期待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