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案例篇② |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
导读
2月23日,《中小学智慧校园蓝皮书(2021-2022)》总报告正式发布(点击查看)。本蓝皮书包括总报告、理论篇、人物篇、案例篇等多部分内容。
案例类别:智慧学习>学习方式变革
案例单位:人大附中西山学校
案例名称: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
案 例 背 景
——实现未来学校目标,是推进项目探索的首要动力
北京海淀是全国最瞩目的教育高原,却也不乏山边脚下的洼地,在海淀北部马连洼地区,随着近年来高素质人口的不断迁移涌入,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针对这样的需求,2009年,海淀教委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手创办了一所社区配套公办学校——人大附中西山学校。
在筹建学校时,时任人大附中校长的当代著名教育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刘彭芝指出,西山学校的定位并不局限于“社区配套”,“西山学校是教育改革创新的产物,突出地体现着人大附中担负社会责任最大化的理想。西山学校是人大附中教育改革的试验田,要做人大附中的未来学校”。
为了顺应教育改革大势,实现“未来学校”目标,培养在数字时代具备竞争力和幸福能力的学生,成为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推进“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项目探索的首要动力。
实 践 成 果
信息技术突破单序列传递、封闭信息的给予,为学习者提供可视化再造,增加了课堂交互,使学习变得更加形象、立体和丰富,完成传统课堂无法进行的实验。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课堂即时生成与反馈,以及课下即时反馈和互动,助推学习的持续发生。
打破了过去课堂上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孩子,无法及时进行个性化学习查询和信息反馈的困境。
应 用 场 景
01
02
建 设 基 础
01
软硬件环境搭建
基于“未来学校”定位,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从校园规划和设计开始,对齐北京市提出的“技术、终端、资源、网络、平台”五位一体标准,构建数字化学习的基本环境。到2019年,学校已经完成了从“数字化校园”到“智能化校园”的系统升级,实现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学习活动的开放性,学习内容的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个性化以及教学方式的民主化。
依托软硬件环境建设,学校整合管理团队、教师、技术人员、家长等多方力量,开发数字化环境的育人价值。项目核心团队、教师发展处共同设计实施针对师生的信息素养培训,整体规划、注重执行、善用反馈,灵活开展技术市集、教师传帮带、学生“学长计划”等活动,定期就日常教学中有效学习方式和学习手段进行总结分享,为教师团队更好开展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提供助力。信息技术教师和技术工程人员还定期进入各年级组办公室,驻点支持,联合教研,共同探讨如何在课堂中更有效开展数字化学习。
02
文化土壤培育
学校将数字化引领学校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断建设更包容技术生存发展的整体文化,应培育未来学习生长的土壤。
教师层面,更新教育观念,突破传统局限。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使老师们在理念层面逐渐打开眼界;课程与科研中心遴选或开发适合不同学科及不同专题教学的软件和平台,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鼓励大家进行实践分享,激发大家信息素养潜力;在教师评价体系中,新增对技术素养的评价,以终为始地推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学生层面,尊重天然优势,提升信息素养。作为“数码时代原住民”,学生对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学校充分尊重这一时代属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心智发展规律,将这样的天然优势迁移到学习活动中,发挥其助力学生成长的价值。
03
教育教学实践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作为变革学习方式的主阵地,推进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活化预习形式、丰富课堂互动、即时评价反馈等方式突破传统教学盲区,助力学生学习品质提升。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①探寻融合节点,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融合,不是新技术简单应用于教学过程,而是要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诸元素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实现高效教学,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探索中,学校引领教师研究教学与技术的关系,积极探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点,让技术真正助力课堂教学、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例:人大西山学校课堂教学设计的课前思考(以信息技术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
基于“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的教学设计课前思考:
本节课是否需要融合信息技术? 本节课融合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哪里? 本节课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协助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协助提升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对学生的数学素养会什么帮助?
基于“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的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若没有达到,请分析原因(从教学和技术两个角度来分析) 从学生课后反馈来看,学生在本节课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掌握是否达到预期,其中信息技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如果再次上本节课,我对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会有什么样的改进或调整?
在《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一节中,学生在课前根据自己对勾股定理的了解程度,从老师发布的“基础、进阶、拓展”等不同的视频资源中进行自主学习;在课程结束之前通过UMU平台完成对本节课的知识测验及实时反馈、完成对本节课的方法总结并互相观摩交流。
②活化预习形式,激发兴趣的初心
电子书的使用能有效提高课前预习效率。地理、生物课前,教师利用iBooks Author编辑电子书对课本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地进行补充和挖掘,以便不同知识层级的学生开展课前个性化学习。目前,西山学校地理组、生物组、体育组已经制作了电子书近百本,推送到学生的电子配备iPad或Mac上,这些内容丰富的预习过程,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生物教研组制作的电子书
③课堂交互,撬动学生学习劲头
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突破单序列传递、封闭信息的给予,为学习者提供可视化再造,增加了课堂交互,使学习变得更加形象、立体和丰富,减少实验带来的危险,同时教学的盲点和难点得以突破,从而撬动了学生的学习劲头。
在物理、生物和化学课堂,学生可以使用“虚拟实验室”模拟各种实验的全过程。在体育与舞蹈课堂,教师通过录制教学分解动作视频,编辑成电子书,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和演练,从而实现分层和个性化学习;在体育课中,通过使用体育教学软件,可以录下学生练习的过程,将学生的动作和正确的动作进行对比,清晰的发现是哪个部位在什么动作中出现了怎样的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体育课利用实时录像帮助学生改进动作
④即时评价反馈,助推持续学习
在传统课堂,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40分钟内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学习反馈与评价往往通过课后作业或测试才能实现,有明显的滞后性。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校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课堂即时生成与反馈,以及课下即时反馈和互动,助推学习的持续发生。
例如艺术学科在初级练习阶段可以借助App实现模拟化练习。在音乐课中,学生借助音乐创作软件以及古筝弹奏软件,实现乐器的模拟弹奏,摆脱了乐器不能满足每一名学生的限制,实现对于歌曲以及乐谱的学习;美术课则可以借助教学App直接在iPad上绘图,通过拍摄一张照片来绘图,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物象的结构比例以及基本的绘画方法;书法也可以借助书法字典等App实现集字的功能,更加便捷的收集所需要的经典书法范本,完成书法作品的书写,还可以借助专门App中的资源实现每一名学生一本字帖,通过缩放等功能实现对于字帖的细致分析。
信息技术在艺术课堂中的应用
Q&A 经 验 分 享
合 作 指 南
作为公办学校,学校主要是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组织下进行项目研究。
审阅指导
王乙琨 中国教育智库网主编
关 于 我 们
未来智慧校园研究中心是中国教育智库网(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与北京一零一中共同发起成立的未来智慧校园研究平台。
自2020年3月成立以来,已有全国100余所中小学和20余家教育头部企业相继加入,研究中心依托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北京一零一中等重点学校的实践成果,以及教育领军企业的成功案例经验,结合产学研三方智慧,解决传统教育与新技术相融合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