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联话之一——翁同龢(谨以此文纪念戊戌变法120周年)
戊戌变法联话之一 ——从翁同龢自挽联说起刘锋 养心堂主【谨以此文纪念戊戌变法120周年】一个人活着给自己写挽联,这种对联称为自挽联,其实有遗嘱的意味。而给活人写挽联,称为生挽联,那就颇多恶作剧的味道了。自挽联大致有自评、自悟、自嘲、自叹几类,语言精练而又有警世的作用。自挽联中,翁同龢的一副,尤觉意味深长,发人深思。联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今而后吾知免夫。翁同龢是状元出身,清华世家,兼且是两朝帝师,当然学问渊博。这是一副集句联。联文全部集自《论语》。上联“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论语·里仁》。按一般的理解是:若能在早上得闻至道(真理),即使是晚上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这是追求真理的态度。下联“今而后,吾知免夫” 出自《论语·泰伯》。原文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所著《孝经》里有句著名的的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此文是说,打开被子,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一点损伤都没有。这是我一生谨慎的缘故,我现在已病重难治,以后再也不会损伤它了。下联是袭用文意。翁同龢不仅是帝师,而且是军机大臣,又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写这一副自挽联当然另有深意在。这要读一读戊戌变法的历史。光绪二十四年(1898)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一般认为,这是全国性的戊戌变法的起点。此诏其实更像是一个宣言。《明定国是诏》是由翁同龢起草的。全文如下: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狃(niu:拘泥)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hui)哓哓(xiao),空言无补。试问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亳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以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各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将此通谕知之。光绪二十四年(1898 ) 6月15日,即变法开始的第五天,光绪又下诏贬黜翁同龢开缺回籍。-----变法伊始,变法宣言的起草者却被赶回老家,这是什么意思?1898年6月15日,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翁同龢69岁生日。这一天翁同龢照常早朝。突然宫中主管太监宣布翁同龢宫外待命。大约一个小时后,由宫中太监向翁同龢宣读朱谕:协办大学士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任枢机之任。本应察明究办,予以重惩,姑念其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忍遽加严谴,翁同龢著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钦此。百日维新,翁同龢几乎是置身事外的。但是戊戌政变后,又加重惩罚,几乎送掉性命,最终是将其革职,永不叙用。翁同龢究竟什么原因被开缺回籍?不仅在当时议论不清,后世争论不明,即使现在也说不清楚。 翁同龢本人也始终纠结,到死也没有弄明白。现在,重新理解此联,原来是说:如果让我明白真相,那我死也瞑目了;小子们,我将要死了,再也害不着我了。1904年7月3日(农历五月二十),翁同龢病逝,享年七十五岁。临终诗云: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盖棺而不能论定,说也无从说起,也不知向谁去说,心中的悲愤可想而知,两行泪也只能流到棺材中了。“六十年”是从翁同龢考中秀才论起。翁同龢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考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年),顺天乡试中举人。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直到宣统皇帝溥仪继位之后,其父载沣监国,终于为翁同龢平反,“翁同龢著加恩开复原官”,后又追谥“文恭”。其时,翁同龢已经去世了。翁同龢至死都不能看开,然而也有看得开的,例如曾任浙江湖州知府的杨荣绪,他的自挽联云:一死便成大自在;他生须略减聪明。按照佛教的观点,人生是苦,一切都不自由;因此需要远离尘世间烦恼,追求心灵的宁静,然而这只是小自在。远离、追求,境界都不够;若能无挂无碍,无拘无束,无我无人那才是大自在。即达到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胸中无一物,何处有尘埃。”然而,有人生即有烦恼,于是“一死便成大自在”“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他生须略减聪明”。苏轼也说“我被聪明误一生”。------其实,这里说的都是小聪明。小聪明要减,大聪明还是要有,即“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杨荣绪,字黼香,广东番禺人。咸丰三年进士,科名比翁同龢略早。曾任御史。颇具风骨。同治二年,出为湖州知府。也是抑郁而终的。此联是他临终前一夕所写。官场有风险,做官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