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缘】陈洪柳:大地有耳听春雷
文/陈洪柳
地踏菜,生雨中,
晴日一照郊原空。
庄前阿婆呼阿翁,
相携儿女去匆匆。
须臾采得青满笼,
还家饱食忘岁凶。
地耳,又名地衣、地皮菜、地皮菌、地踏菜等,是真菌和藻类的结合体。地耳与木耳极其相似,前者附着大地,后者附着树木,两者形状褶叠都像耳朵,称之地耳,木耳。因像蘑菇一样从土地表面生长出来,家乡话叫地皮菇。因地耳常伴雷雨神奇出现,又称作雷公屎。因特殊天气才能生长,也有人称为天菜。因手感滑溜,又称鼻涕肉。民间顾名思义的称谓颇多,不一例举。
地耳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等10余种营养成分。具有补虚益气、滋养肝肾、清热明目等功效。地耳多为墨绿色和茶褐色,焯水之后为黄褐色,人们捡拾地耳的历史悠久,南朝齐梁时期,《名医别录》就有地耳入药的记载,所以地耳最初是一味中药,慢慢的演变成乡间的美味佳肴。
贫农出身的我是山野小子,每年春雷响起,念念不忘去捡地耳。拾地耳是个细致活,必须轻拿轻放,否则光滑柔嫩的地耳容易破损。在适宜地耳生长的区域,岩石上和草丛里,夹杂着泥土的芳香,伴随着雨水的滋润,随处可见丰润肥厚的地耳,一双双的耳朵竖起来,听春雷,听春风,听鸟鸣,听水声,尽在春意盎然的大自然怀抱。枯草等附着物粘在地耳身上,相见甚欢,相依相偎。
清洗地耳很麻烦,需要足够的耐心,先是用脸盆盛水,把地耳浸泡起来。对待悬浮在水中的地耳必须温柔,轻轻抚去泥巴、枯草、细沙等附着物,多洗几遍才能彻底洗干净。心急喝不了热粥,有人为了省时双手轻轻搓,这样容易搓得稀巴烂,没有洗净的地耳粘着细沙,对人体肠胃有害,或许是身患结石的病根。
烹饪地耳前要焯水滤干,在锅中尽量避免用铲子频繁翻炒,需知柔嫩的地耳是易熟食物。起锅烧油,煎蛋或炒肉,然后倒入地耳,添加调料,干椒、鸡精、料酒、蒜末之类,少许清水,盖上锅盖稍微闷一下,再加入韭菜或葱花、酱油等,掂锅翻炒几下即可起锅装盘,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美味佳肴便做好了。
野老贫无分外求,
每将地耳作珍馐。
山晴老仆还堪拾,
客到明朝更可留。
人世百年闲自乐,
山斋一饭饱还休。
曲肱偶得同疏食,
不是乾坤又孔丘。
大地有耳听春雷,听一个春天的故事,一个中华大地陆续脱贫致富步入小康的传奇故事。地耳成了忆苦思甜的野菜,是弥足珍贵的野菜,春雨之后如昙花一现,市场价格不菲,都市食客青睐追捧。有些刁民贪食野味,捕获飞禽走兽,灭杀受国家保护的“三有”野生动物,殊不知那是违法行为。我认为,山珍是野菜,不是野味!地耳就是极佳的药用食物,一道回味无穷的绿色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