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散治疗心血管疾病,往往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鸡鸣散治疗心血管疾病

作者 / 周刚

三峡大学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鸡鸣散乃《证治准绳》方,以槟榔为主药,辛可宣利五脏,苦能降气除浊,温可行气化水。方中紫苏为辅药,辛温以散风除湿,行气利血。吴茱萸温经止痛,泄浊降逆,通利下焦。陈皮开中焦之滞,理气和胃。桔梗宣开上焦,畅通气机,气化则湿化。木瓜祛湿舒筋,以酸柔肝。生姜宣散寒湿之邪。此方能上行宣散,下行导滞,疏中除壅。《方剂学》中指出专用来治疗“寒湿壅滞经络所致的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恶寒发热或挛急上冲,胸闷泛恶等症”。而心为阳中之阳,最忌寒湿壅滞,一旦寒湿凝结,痹阻心阳,阳微阴弦,无力鼓舞气血,经脉瘀阻心肺,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泛恶等症状。鸡鸣散以宣通气机、温散寒湿独树一帜,气宣则湿散,气行则血运,用以治疗寒湿型的心血管疾病往往有出人意料的效果。特举医案如下。

1 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心悸

例1:女,32岁,因频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他院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反觉胸闷气憋,心悸不安加重,仍呈发作性,发作时自觉气上冲心、胸闷气憋,一月数发。发作时做心电图无明显异常(手术前发作时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经治疗效差。患者症见形体瘦弱,胸闷心悸,一直有足胫畏寒、受寒则肿痛病史。舌淡苔白,脉沉弱,诊为心阳不振、寒湿上袭、气机上逆而致。治以振奋心阳,平冲降逆,予鸡鸣散合桂枝加桂汤治之:苏叶12 g,炙甘草6 g,槟榔12 g,陈皮6 g,桔梗12 g,木瓜6 g,党参 10 g,桃仁 6 g,生姜 6 g,桂枝 15 g,茯苓 15 g,炙甘草 6 g,大枣12枚。水煎服,7剂后复诊,气逆上冲症状消失,唯偶有心中不适。后转补益脾肾之阳调理。随访已1 a未复发。

按:此例患者久有足胫肿痛,天寒加剧病史,足证寒湿盘踞下焦久矣,心阳抑郁,寒湿壅滞经络,心阳虚衰,下焦寒湿时时乘机上袭阳位,故发作心慌、心律失常,虽手术后阻断传导通路而未再发作心律失常,但因伤害心阳,下焦寒湿更易上袭阳位,症状反而加重,出现气上冲心、胸闷气憋,状若“奔豚”。《金匮要略》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而鸡鸣散治疗“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恶寒发热或挛急上冲,胸闷泛恶”,其中“挛急上冲,胸闷泛恶”病机与奔豚病的“从少腹起,上冲咽喉”颇有相通之处。故以鸡鸣散方加桂枝温益心阳,平抑肝木,降逆折冲,而方中苏叶、槟榔、陈皮、桔梗、木瓜行气开郁,宣湿降浊,从而使气机行而寒湿化,心阳得复,诸症得愈。

2 冠心病心绞痛

例2:女,72岁。冠心病多年,近来频繁发作胸前区刺痛,伴见心悸、胸闷、欲呕等症状,受寒和劳累后发作,含服硝酸甘油后能缓解,医生建议行冠脉造影检查,因患者畏惧,希望中医治疗。症见精神不振,面色苍白无华,呼吸不畅,声低息短,四肢欠温,双下肢轻微水肿,脉沉迟而结代,舌黯淡苔白腻略水滑,诊为“胸痹”。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律不齐,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辨证为寒湿侵袭,阳气虚馁,气不运血,心血痹阻,不通则痛,治宜温寒散湿、理气活血。处方:红参20 g,苏叶 12 g,炙甘草 10 g,槟榔 12 g,陈皮 6 g,桔梗 12 g,木瓜10 g、,薤白10 g,桃仁12 g,生姜10 g,桂枝 15 g,茯苓 20 g,炙甘草 6 g,大枣 10 g,丹参 20 g,制附子 10 g,甘松 10 g(先煎),川芎10 g。服7剂,心悸胸闷明显好转,继服7剂后悸闷进一步改善,遂守原方减槟榔、陈皮、木瓜、薤白等辛散药,加淫羊藿、山茱萸、桂圆肉等,进一步调理脾肾,至今已有1 a未发。

按:《诸病源候论》言:“阳虚则阴实,实则阴盛,阴盛则上乘于阳……失于常度。”胸为清旷之乡,心君所居之地。心阳虚损,寒湿乘虚而入,因而浊阴弥漫,遂致气血受阻,脉道痹滞,不通则痛,尤在受寒和劳累后,心阳虚损之时发作心痛暴作。本例以苏叶、槟榔、陈皮、桔梗、生姜、木瓜、薤白既宣散寒湿又行气理血,一举两得,桃仁、丹参、甘松、川芎活血化瘀,红参、桂枝、茯苓、炙甘草、大枣、制附子补益心肾之阳。故使寒湿散而气血行,症状减轻。

3 风湿性心脏病

例3:男,60岁。三十余年前受凉感冒后出现心悸、胸闷,全身无力,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肺部感染”,经治疗后好转。十余年前病情加重,咳喘、吐黄痰、尿少,双下肢水肿,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自此,每日口服地高辛0.25 mg。本次发作因2周前洗浴后即感恶寒、发热、咳喘、呕恶、尿少,经抗感染治疗发热已退,但心悸、咳喘不愈,双下肢水肿加剧。现见精神萎靡,面色晦滞无华,唇甲紫暗,语音低弱,气短不得续,舌暗,苔薄腻,脉结代。心电图示:心房纤颤。证属:阳虚伏饮,复感外邪,阴寒上冲,心肺血脉凝滞。诊为“水肿”。治以宣寒散湿、益气活血。处方:苏叶12 g,炙甘草6 g,槟榔12 g,陈皮6 g,桔梗12 g,木瓜6 g,党参12 g,桃仁6 g,生姜15 g,薤白12 g,细辛5 g。7剂。服药后尿量增多,腹胀减轻,矢气多,双下肢水肿、沉重无力明显减轻(地高辛用量未变)。其后,以此方合附子、肉桂增减,病情次第减轻,后又以调理脾肾之方药,病情一直稳定。

按:当代中医专家宋孝志指出: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以外感风寒湿邪,寒湿凝结,痹阻心阳或内伤心脾,寒自内生,胸阳不振为病因;以阳微阴弦,无力鼓舞气血,心肺疲滞为病理基础;以肺失宣肃,脾阳困遏,肾失气化,湿浊上逆,欺凌心肺为病理改变。本病发生的关键是寒湿作祟。由寒湿所派生的症状如:心悸胸闷,咳喘不能平卧,泛恶,足胫水肿,四末逆冷等,与古人所述湿脚气证相比大有相通之处。故临床应用鸡鸣散治疗效佳。

4 小结

中医目前治疗心血管疾病,由于受到现代西医学的临床与科研的影响,往往也偏重于活血化瘀。但是,运用中医思维治疗疾病不能完全囿于成论,事实上,临床上往往气血瘀滞只是标,而痰湿、寒湿、湿热才是引起瘀滞的根本原因。这在临床实践中也得到进一步检验,临床治疗的一类患者,往往素有阳虚体质,加上饮食起居不慎,内伤生冷或外感寒湿,久而湿浊凝滞气血,侵及心脏,发作为不同类型和各种表现的心脏疾病。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鸡鸣散,因该方有温有宣,既温散寒湿,又宣通气机,一可通畅三焦,开泄水道,逐经络阴寒之气;二可健脾和胃,行气除胀,疏肝理气;三可振奋心阳,理气活血,标本兼治。用之临床,对寒湿型的心血管疾病确实有很好疗效,值得推广与应用。需要注意的是服药的方法也影响着疗效。因鸡鸣散强调鸡鸣时分饮用故得名,因此时为阴至之末,阳至之初,病体往往阴邪盛,阳气衰,难以升发续接。此时服用鸡鸣散可助机体驱散阴邪,启发阳气,使阴阳之气相接,药力又可乘阳气上升之势温化水湿,祛寒于外。故此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因方中多辛散之品,药性温峻,若以热服遇阴寒之极必相搏斥,而冷服方可能以冷近阴,致药物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临床主张患者将此药以冷服。

本文摘自《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年第32期第3603,3629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