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押韵与平仄(两篇)

现在读到诗歌中的所有格式要求,都是在诗歌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格式的出现,是提高的必然。也是对诗歌下的定义,对创作的具体要求。是极度的成熟后,才出现的规律。其目的是为了完善诗歌,形成一种文体。从时间上看,是先有诗歌,后有规律的出现。从上古诗:击壞,弹丸,到诗经,基本上是以民歌为主的。发展到一定的时间后,有了大量的作品积累,从中总结出了符合诗歌的规律,在巅峰的前期出现,随之而来的就是诗歌大发展。正是有了这些格式,诗歌才有了辉煌。并得到广泛的普及,这很重要。也是文化规律使然,更是创造者智慧和辛勤。首先对声音提出了要求,使朗读时不拗口和发音符合人体的构造。通俗的说就顺口,正规的术语称作押韵。能产生押韵的规律,和中国文字构造的发音分不开。这是顺应人体自然发音器官必然。有自然的成分,更多的是人文精华。押韵的目的是声调可以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舒缓急促,错嵌互镶。产生阅读和朗诵时的声音美,不但悦耳,而且合顺口形。押韵一般指偶句的最后一个字都用平声,不用仄声。平声发音不急促,有余音悠长的特点。如果下一句,头一字是仄声,转换时,时间充裕,也不拗口。在平仄的安排上也是平仄换置。感情和感觉都随着平仄而对应变化,可以和文字内容结合融洽。声情并茂就是结果,诗意就在其中了。如果押韵不对,不但不合规则,作品失败。而且阅读和朗诵都不令人满意。使内容不能完美表现。押韵是诗作最基本的要求。

诗歌中的平仄

人们对声律的精准认识,并掌握了其规则。引入在诗歌的创作中,使其文体在表达力度上更加完善。即能满足发音器官的和顺自如,又使音节起伏变化。悦耳动听,昂扬心绪。宜于吟唱,广大普及。对文字确定了平仄的读声,并在使用中规定了其位置。如果没有平仄的使用,押韵就不会成立。人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有对意境用词及字的推敲,这其中也是对平仄的调整。诗歌中的规则和外在形式,都是严谨的逻辑关连。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合规则的时候,都会影响整体的美感,几乎没有通融的余地。在内容上任思想骋驰,形式上必须划一。在偶句的押韵上,平仄不可有错,错则为败笔。这是指绝句与律句所言,长歌,乐府,则可转换韵句,则不为病。在句中平仄的位置是固定的,但可通融。如果违平仄而害意境,则意境优先。因为规则是为内容服务的,不可拘于形式而害文义。重文而不拘式,是对创作的深刻理解。在唐至清时,对句中不合平仄的地方有有粘,对等补救方法。现在几乎没有人在使用了,这是当时有制式诗,不允许出现平仄不对,是对格式的认可,也是才气的富裕。历代对诗歌都有改革,但都是在内容部分。没有一个人提出对形式和规则进行改革,并极力的维护着。这说明,形式和规则不可改变,基本上己经完善了。不能改,也不可改。创作时,多用心出声的读几遍,用普通话发音,如顺口不别扭,不拗口,朗朗上口,声调变化明显,基本上平仄就问题不大。三声发音急促短,就是仄声。天干地支平上的用字来定平仄,以此类推相邻发音,是个简单有效的便捷方法。平水韵是历史和现代都认可的分韵书之一,五十年代,国家颁发了新韵,以适应创作,在音韵上宽松了许多,把平水音中比较靠近的韵进行了合并。平仄虽可通融,但不可违背整体要求。因为通融的余地很小。

作者简介

贺南京,男,汉族。生于1952年12月23日。原籍河南登封。现居成都。涵授古汉语专业毕业。退休前从事教职工作。曾出版,精舍读石,玛瑙石艺术欣赏,茶诗禅烟。退休后,致力于古诗词研究和创作。亦进行诗歌创作讲学。

鲁 西 诗 人:

编辑部:

主   编:弓车

副主编:姜勇

责任编辑:翠薇   王梅芳

微信平台主编:翠薇

执行主编:董学兰  张秀功

责任编辑:张小燕  毕恩付

特约评论:(以姓名笔画为序)、刘广涛、宋来莹、张厚刚、阿勇、赵月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