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廖文《批评的锋芒》 批评不仅要“锋芒”

评论:廖文《批评的锋芒》 批评不仅要“锋芒”

山西新闻网 03-26 11:28 大

前不久,在《人民日报》上读到文艺批评家廖文先生的文章《批评的锋芒》,文章论理严密,张弛有度,观点犀利,很是让我喜爱。

廖文先生对目前大多的文艺批评作品极为不满,认为文艺批评在今天“拥有大可作为的广阔空间和发展跃进的历史机遇”时期,却“用退守代替了进取,用萎靡不振代替了奋发有为,放弃责任,逃避担当,在自我营构起来的小天地里自说自话,精打细算着批评家个人的宠辱得失”,“当下的批评家们大多纠缠在各式各样的西方理论和形形色色的学术名词之中,熟练地操持着'现代’'后现代’'建构’'解构’等一整套西方话语……放弃了批评的品格,放弃了批评的锋芒,说着不疼不痒的溢美之词,多以炫耀理论为能事,用艰涩的学术术语堆砌起一篇篇华丽的长篇大论,思想内涵却极其贫乏,对文艺发展中实际问题的指向和观照更是少之又少。当文艺批评被披上了巨大的理论外衣、隔绝现实之外时,批评的锋芒也同时被遮蔽掉了。”因此,廖文先生感慨:批评应携锋芒而生,没有锋芒的批评不是真正的批评,“所谓批评的锋芒,说到底,就是批评应当具有尖锐性、锋利性与深刻性,不尖锐的批评不足以揭示问题,不锋利的批评不足以剖析问题,不深刻的批评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锋芒是文艺批评的灵魂和品格,是彰显批评个性与批评态度的凭借,更是表现批评胆识与批评担当的利器。有锋芒的批评才有力量,有力量的批评才有效用。我们对当下批评家的期许,就是抛却个人的功利考量,从空洞的理论藩篱中抽离而去,直面现实,勇敢担责,让蒙尘已久的批评重新焕发生机、现出锐气……我们所倡导的批评的锋芒,决不仅仅只是个文风问题,有无锋芒的背后,折射的是一种批评的态度和批评的立场。”

应该说,廖文先生所提出的问题是重要的,也是我们所应该正确面对和充分注意的。然而,廖文先生对解决问题所持的态度和观点,却是我所不敢苟同的。

题为文眼。不用说,廖文先生所强调的,就是文艺批评的“锋芒”了。在此,我们先要弄清楚几个常识性的概念。文艺批评:根据一定的美学观点对作家的作品、创作活动、创作倾向进行分析和评论。是文艺学的组成部分。批评:指出优点和缺点。锋芒: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干。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反复、认真地体会几遍这几个概念,自然就清楚“文艺批评”究竟是怎样作用的文体,也就清楚“锋芒”是怎样性质的东西了。

撇开文艺批评其他的优点或缺点,我们只讨论文艺批评到底该不该有“锋芒”这一论点。既然文艺批评分为欣赏类和批评类两种——普希金也曾说,“批评是揭示美和缺点的科学”,同样,廖文先生也说,要“通过批评者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揭示作品独特的价值,暴露存在的不足,从而对作家、文艺家的创作和普通读者的接受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我们此文也就只针对批评类的文艺批评展开讨论好了。

批评类的文艺批评,顾名思义,当然是认为被批评的文本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就涉及到态度的问题了。二元对立看待事物的态度,造成了人们自私、好斗的性格,尤其说到批评,立刻就充满了对立的火药味,明摆着,就是要从鸡蛋里挑出骨头,就是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是要批得对方体无完肤方肯罢休!

其实,批评的方式有许多种,我们为什么不能尝试心平气和地与对方探讨、商量和沟通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宽容、善意地提醒对方对存在的缺憾引起注意呢?我们为什么不能丁是丁、卯是卯实事求是地理解、分析对方问题的根源及改正问题的路径呢?即使对方的错误是明显的,甚至是不可饶恕的,可那毕竟只是作者文艺观念或文艺水平的问题,也不至于立刻就要上升到横眉冷对、声色俱厉的地步吧?是不是只有不留情面、一针见血、恶语相加——也就是只有作品有“锋芒”了,才能够达到批评的目的呢?

事情显然不是这样的。毕竟,我们批评的目的,也是旨在廓清迷雾、明辨是非,因此,我们只需有理说理、有据引据,让阅读者能够从中得到启悟便是;至于“锋芒”,也是当显便显、当藏则藏,灵活机动,绝非评断一篇文艺批评好坏的唯一标准,更非“只有砥砺锋芒,重振锐气,文艺批评才能再现生机和活力、增强有效性,展示出应有的力量和分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