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有深厚的学术功底,章太炎为何如此质疑甲骨文
说起章太炎,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在中国的新旧之交的舞台上,章太炎绝对是不可忽略的一个人物,毕竟在那个时候怼过袁世凯也怼过孙中山的并无几人。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是:“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
与他激进的革命思想并行不悖的还有深厚的旧学功底,这似乎也是那一批学人的共同特征了。章太炎年轻时曾经跟从诂经精舍的一代大师俞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旧学基础,平生所学涉及传统经学、史学、训诂、文学等等,甚至还吸收过当时西方先进的自然学科知识,可以说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学者了。
不过,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如此有学问的章太炎却曾经跟当时的一个重大考古发现——甲骨文杠上了,而且是杠到底的那种。
具体怎么回事儿呢?接下来我们就一一分解。
殷墟甲骨的发现和发掘
殷墟甲骨文的价值,今人尽皆知晓,截至目前,它仍然是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可是在古代的很多很多年里,承载甲骨文的那些甲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是被当成了一味中药——龙骨,这与古代无不可入药的精神十分契合。
在清末的时候,王懿荣生病买药,刚好里边有龙骨。王懿荣是文化人,爱观察爱琢磨,就发现龙骨上刻字了。于是王懿荣也顾不得吃药,就去搜购龙骨,差不多把全城药铺的龙骨都搜罗来了,并且猜测这上边的字很久远,差不多得是商朝的——水平够高吧?可惜,第二年由于八国联军侵华,身为京师团练大臣的王懿荣殉国。
王懿荣死后,收藏的甲骨归了刘鹗,就是写《老残游记》的那位。刘鹗也觉得这东西太重要了,就继续搜集,后来还把其中比较好的一部分做了拓片印刷出版,这就是《铁云藏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甲骨学专著。
到了这个阶段,代表着中国文化顶尖水平的人物几乎都关注甲骨了,王国维、罗振玉、孙诒让等人也致力于甲骨文的研究,文人雅士甚至还开始模仿甲骨文的书法来写字。
见到甲骨这么受欢迎,文物贩子们便投其所好,寻找更多的甲骨卖给文化界,其中难免有一部分是他们在无字甲骨上后刻文字的,以此来卖个高价。聪明的商人懂得,要想让这帮大佬掏钱买,就不能泄露甲骨的出土地,还瞎编乱造一些地点,把这潭水搅浑。
王国维与罗振玉之合照
直到大清快亡了,罗振玉才打听清楚,这些甲骨大多数是从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于是罗振玉直接去当地收购,避免中间商赚差价,获得的甲骨也就更多了。有了这些资料,专门研究甲骨文的学问——甲骨学逐渐成型,还出现了四位贡献卓著者,即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他们的字或号分别是彦堂、雪堂、观堂、鼎堂,堂堂堂堂,合称甲骨四堂。
甲骨四堂,从左上顺时针依次为董作宾、罗振玉、郭沫若、王国维
再到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考古学,从美国学成归来的考古学之父李济主持发掘安阳殷墟遗址,1936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安阳小屯村北的宫殿区发现了著名的甲骨坑,这是商人专门挖了储存甲骨的窖穴,里面有带字的甲骨17096片!
所以,甲骨文的发现,是从意外的抓药到找古董商购买再到科学考古发掘的,可谓层层推进。
在殷墟发掘时的李济
我们今天知道,无论甲骨还是甲骨文,都是重要的古代文化遗物,除了部分非出土品存在伪刻的可能性外,其真实性也没什么好质疑的。
然而,章太炎却旗帜鲜明地对甲骨文提出反对意见。
章太炎的反对
面对甲骨文这种新材料,章太炎是怎么说的呢?有一段他的想法如下:
“近有掊得龟甲者,文如鸟虫,又与彝器小异。其人盖欺世豫贾之徒。国土可鬻,何有文字?而一二贤者信以为真,斯亦通人之蔽。……夫骸骨入土,未有千年不坏,积岁少久,故当化为灰尘。……龟甲何灵而能长久若是哉!”
很容易看懂,章太炎觉得骨头埋在地下,哪有千年不坏的?早就变成灰了,龟甲又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怎么可能保存那么久?他断定,这是某些商人伪造的,而文化界的一些人过于天真竟然信以为真。
其实,章太炎在这里明着骂商人,但隐隐地也在骂罗振玉,他曾经明确表示罗振玉不是“贞信之人”,所以大概率是罗振玉伙同商人造假,欺世盗名。
殷墟博物院展出的甲骨
后来,大家在殷墟搜求或发掘到了更多的甲骨,但章太炎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他写道:
“考古之士,往往失之好奇。……民国十七年中央大学研究院又派人往洹上一带搜求,得于村民屋下,展转发掘,所得遂多,且村民自告之耳。然则此洹上之人,因殷墟之说而伪造者也。”
他认为这帮考古的人过于好奇,其实是被安阳的村民所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赚钱,故意投其所好而已。
据说,章太炎面对甲骨文的这股子顽固劲儿,不仅让考古的人很无奈,连他的弟子黄侃也觉得尴尬和不满。有一次在章太炎的生日时,黄侃故意送他一部罗振玉的《殷墟书契前编》,一切尽在不言中。
你以为这就能让他改变想法了吗?不不不,后来章太炎还是说:
“龟甲且勿论真伪。即是真物,所著占繇,不过晴雨弋获诸琐事,何足以补商史?”
就是说,哪怕这些甲骨是真的,但是上边都是一些卜辞而已,记载的都是琐事,对于研究商代历史有啥子价值呢?
我们不难看出,从不承认真实性到贬低其学术价值,章太炎对甲骨文的态度虽是有所让步,但本质并没有改变。
章太炎何以反对
甲骨和甲骨文的真假,今天当然没有什么质疑了。虽然过去学者们搜集的可能存在古董商伪造的,但是后来我们有科学的考古发掘,也知道无论骨骼还是龟甲,都是可以在地下长久保存的,所以章太炎的质疑论据压根是站不住脚的。
不过,为什么具有深厚学术积淀的章太炎会如此反对甲骨文?
我们认为,一方面是章太炎缺乏基本的考古知识,对于这门新传来的学科,章太炎已无甚兴趣,说白了就是知识没跟上,觉得买来的是假的,挖出来的也是假的,所有不符合自己知识范围的都有问题;另一方面大概是由于他对传统旧学还存在很深厚的感情,面对新出材料对传世经史文献的强烈冲击,难免无法克制冲动予以反击。
在《南渡北归》一书中,作者如此记述此事:
侥幸捡得一命的章氏仍性情不改,继续从事他的学术与政治主张,只是后来思想和学术眼光越来越僵化死板,尤其在对待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问题上,更是顽固不化,终被时代所淘汰。
这个概括是准确的,在章太炎身上,的确存在这种复杂的矛盾性,被时代淘汰也难免有些可惜。然而,人无完人,后人也无由苛责。不过,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学问远不及章太炎而顽固程度却百倍逾之者,又何其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