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抱朴子·外篇》卷35审举9明考课试开卷去饰
题文诗:
昔吴初附,其贡士见,偃以不试.今太平已,
近四十年,犹复不试,其所以使,东南儒业,
衰于在昔.且君子犹,爱人以礼,况为其之,
恺悌父母.今贡士也,无复试者,则其必皆,
修饰驰逐,以竞虚名,其谁肯复,开卷受书?
谓饶之适,足以败之.自然而有,天性好古,
心悦艺文.学不为禄,味道忘贫,若法高卿,
周生烈者.学精不仕,不徇荣利,万之一耳.
至于甯越,倪宽黄霸,之徒所以,强自笃励,
于典籍者,非天性也,皆由患苦,困瘁欲以,
经术自拔.向使其非,汉武之世,则朱买臣,
严助之属,未必读书.今者若取,富贵之道,
有易于学,而复素无,自然之好,岂肯复空,
自勤苦为,洒埽诸生,远行寻师,问道者乎?
兵兴之世,武贵文寝,俗人视儒,士如仆虏,
见经诰如,芥壤者何?由于声名,背乎此也.
不用譬犹,徇炫髯蛇,于华夏矣.今若遐迩,
明考课试,则其必多,负笈千里,以寻师友,
转其礼赂,之费以买,记籍也者,不俟终日.
【原文】昔吴土初附,其贡士见偃以不试。今太平已近四十年矣,犹复不试,所以使东南儒业衰于在昔也。此乃见同于左衽之类,非所以别之也。且夫君子犹爱人以礼,况为其恺悌之父母邪!法有招患,令有损化,其此之谓也。今贡士无复试者,则必皆修饰驰逐,以竞虚名,谁肯复开卷受书哉?所谓饶之适足以败之者也。
【译文】从前吴地刚刚归附中原时,那里贡举的士人因未行考试而被埋没。如今天下太平已将近四十年了,仍旧不进行考试,因此使东南的儒家学业比以前衰微了。这是让我们被边远未开化民族同化的主意,不是让我们和他们区别开来的办法。况且君子爱别人还要依据礼,更何况作为他们和乐平易的父母呢?法律有的会招来祸患,命令有时会损害教化,恐怕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现在贡举士人再不进行考试,那么肯定全都去作假和奔走,来争抢虚名,谁还肯去开卷读书呢?所谓让他们更丰厚富足,其实恰恰足以败坏他们。
【原文】自有天性好古,心悦艺文。学不为禄,味道忘贫,若法高卿周生烈者。学精不仕(疑有脱文)徇乎荣利者,万之一耳。至于甯越倪宽黄霸之徒,所以强自笃励于典籍者,非天性也,皆由患苦困瘁,欲以经术自拔耳。向使非汉武之世,则朱买臣严助之属,亦未必读书也。今若取富贵之道,幸有易于学者,而复素无自然之好,岂肯复空自勤苦,执洒埽为诸生,远行寻师问道者乎?
【译文】自然有天性喜好古风,内心热爱典籍,学习不为俸禄,体味正道而忘记了贫困,像法真、周生烈那样的人。学业精深但不追求荣耀利益的人,一万人中也就只有一个。至于宁越、倪宽、黄霸这些人,之所以强迫自己努力学习典籍,不是出自天性,完全是由于困苦窘迫,想用经典之学自我解脱罢了。当初假如不是汉武帝的时代,那么朱买臣、严助之类的人也未必读书。现在如果寻找发财做官的道路,幸好有比读书学习容易的,再加上平时没有天生来的喜好,哪里肯再去白白地下勤苦功夫,洒水扫地当学生,走远路寻找老师去求问道理呢?
【原文】兵兴之世,武贵文寝,俗人视儒士如仆虏,见经诰如芥壤者,何哉?由于声名背乎此也。夫不用譬犹售章甫于夷越,徇髯蛇于华夏矣。今若遐迩一例,明考课试,则必多负笈千里,以寻师友,转其礼赂之费,以买记籍者,不俟终日矣。
【译文】兴兵动武的时代,武将尊贵而文人被搁置,俗人把儒生看作和仆人奴隶一样,把经典看作草芥尘土一样,为什么呢?是由于名声与这种追求相背离。不用,就像卖礼冠给南夷越人,到中原地方来炫耀大蛇一样。现在如果远近一律,公开考核,那么必然使背着书箱走千里路去寻师访友,把送礼行贿的钱转而去买典籍的人多起来,用不了一天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