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物语︱听“撇(piě)”的挑剔
查工具书,“撇”,除了有笔画“丿”的意思之外,还有丢开、抛弃,从液体表面舀起,掠过,瞥过的意思。依方言看,也还有(四川)糟糕,(河南)折断——皖北村人念作“pié”——之意。
而在皖北村人嘴边前,“撇(piě)”字,可能还有更为丰富的意涵。
从前我所在的村子里,有一个在外地煤矿干活的年轻人。有一回他回来“瞧家(也就是类似于返乡探亲)”,蹲了一些时日。一天,他在塘边洗衣服。打从边上过的人,跟他打招呼:洗衣裳唻?
他站起身,应答:嗯。洗姨夫。
村人说衣裳,“衣”字为三声。姨夫,“姨”字为一声。他用外面流行的普通话说话,腔调都变了。洗衣服,人就听成了洗“姨夫”。都说他“撇”。
过去的乡村里,有一个顺口溜: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这就是评价在外游子变“洋”了的话。而其中,说话的腔调,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一个人说话“撇”了,邻居们往往在背后笑话他,学“洋”了。瞅着他的背影撇嘴,是一个近乎标准的动作。
星转斗移。如今,人口的流动频繁了。村人走出去闯荡,一年到头基本上只回乡一回,都是常事。甚至很多的人,一去三五年不回。他偶尔回来一次,言语上“撇”一下,也很正常。奇怪的是,乡人很少拿他的“撇”说事。不仅如此,对那些“撇”着的人,人们反而觉得他有了本事,见了世面。
关于“撇”,皖北村人还有一样说法:“又喝着,又撇着”,简作“又喝又撇”。
喝,即吃喝,也就是赴席面。乡人好客,待人热肠。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自家遇到了需要请客的事情,必定把最好的酒,最好的菜,都端到桌面上待客。喜事自不必说。“七碟子八碗,巧十三,中间加个猛一窜”。少了哪一样,心里都过意不去。哪怕是办丧事呢,也讲究八个菜以上,绝无少酒无菜的道理。让客人吃好喝好,是他们基本的待客之道。
而有的人作为客人,他吃也吃了,喝也喝了;过了事,却对人家的招待“左挑鼻子右挑眼”起来了。东家有人怠慢他了,酒水没有一视同仁了,桌上座位的安排有问题了;哪一碟子少了,哪一碗浅了;纸烟的档次不高了……这些,都可能在他的嘴里,挑过来,挑过去。
这样挑剔的人,他哪里知道,当他这么挑人家的时候,却有人在背地里评价他,是个“又喝又撇”的人。通常而言,这样的人,就人品来说,都不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