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小识|破帽子没有边
这是村庄物语第248篇原创推送
从前,皖北村人的帽子,当家的是草帽子。
2018年下半年,我们扶贫专班驻村之初,我们一班六个人,每人预备了一顶草帽子。草帽子往头上一戴,跟农人的关系,似乎就近了。打招呼,嗑嗒话(闲谈),都顺当。人家就不拿我们是县里来的干部。
具体地说,草帽子其实是麦草帽子。再具体一些,是小麦麦穗下方,最细的那一截秸秆,“掐”成辫子,一圈一圈连起来,有帽窝子,有宽款帽沿(利于遮阳)的帽子。
皖北农人在农田作业,无论老少男女,都要戴一顶这样的草帽子。就这,还能晒得脸上、胳膊上一片黑。不戴草帽子,还不晒成“黑人”了?
跟裁缝做衣服类似,制作草帽子也有个锁边的讲究。这一道工序很重要。因为它的毁坏,总是从边沿开始。一旦它的边破了,不只是一顶破帽子,且使用寿命也还很快就到头了。
关于破帽子,皖北村人常说,“吃亏常在,破帽子常戴”。这是劝人吃亏的心灵絮语。他们还常说,“破帽子没有边”。这却是一户人家,一个人的收支陷入窘境的委婉说辞。
就我个人来说,对“破帽子没有边”,有过切实的体验。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读高中,念大学,小弟、小妹念书,都靠的是借债。我记得,那时候,亲戚邻居几乎借了个遍,就连我祖父祖母仅有的几百块钱,也都借出来了。
所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人家急需要用钱的时候,咋办?那时我父亲采取的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法子。借另一家,还这一家。我还记得,父亲曾经一次性借过他一个同事的4500元巨款。这笔钱一借出来,我最常听的一句话,就是“破帽子没有边”。有时候是自家人说,有时候是别人说,而且一听就是十几年。
2018年我在沿淮的余庄村,到户走访中,也接触了这样一户人家。家里的顶梁柱患重病几年,借债治病,花费大概有十几万。可以说,那户人家是家徒四壁。那家人的老爷子、老太太,张口闭口,说的就是“破帽子没有边”。我注意到,这么说的时候,他们的浑浊眼中,对公家救助眼巴眼望的殷殷期待。
用没有边的破帽子打比方,比作家境的贫寒状况。在我看来,这样的比方,可能在一定意义上,折射了皖北农人的向上精神头。尽管没有边,破帽子还是有一顶的。我们家度过了十几年“破帽子没有边”的日子,还是挺过来了。余庄的那户人家,虽然正逢“破帽子没有边”的难处,但我可以感受得到,他们一家人没有一个泄劲、松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