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德之不修,学之不讲(7-3)

孔子之学就是修德之学。修德、讲学、徙义、改过等四个方面能不能做到,并非仅为孔子所忧,应当是所有“学者”的忧虑。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讲:讲习。
义:应当、应当做的。
徙(xǐ):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应当做的却不能去做,不好的毛病却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啊。”
春秋末年,世道纷争,礼乐尽失,仁义不举。孔子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却又无可奈何,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因而深深自责、忧虑万分。
孔子有四忧。一忧德之不修。修德即“明明德”,着重表现为利己。圣人有“明德”,普通人也有“明德”,圣人也是人,其“明德”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圣人之所以能够“明明德”,是因为能够自觉地将自身固有的明德显明出来;普通人只要注重修德,像圣人那样努力把自己的明德显明出来,就是“明明德”,就是大学之道。二忧学之不讲。讲学以启发自己,继而启发大众,而且“述而不作”,依圣贤之学引导、教导大家“明明德”,着重表现为利人。三忧闻义不能徙。闻即听到,听到之后应立即行动,否则就是听而不闻。徙即迁徙、改变,改变自己陈旧的观念,用圣贤的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将外在的“义”内化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转化成待人接物处世的态度和理念,进而转变为“义举”,最终从旧我迁徙而成为新我。四忧不善不能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善是过,贵能改之。”“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切善行都是小善,改过才是最大的善。
如何修德、讲学、徙义、改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不是固执己见,而是依圣贤的教诲而行。如果一个人尚处于入门阶段,缺乏悟的阅历和能力,一时难以达到悟透、得道的层次,就应该“信而好古”,严格按照圣贤的教诲,老老实实、不折不扣、勤修苦炼,真正明白不用自己悟就是“真悟”,然后修炼达到“自悟”的境界,这才是成为圣贤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
修德、讲学、徙义、改过也是成圣成贤的必由之路。修德为基础,德高望才重。有德有望,方可讲学。讲学传道,根本目的在于督促自己、引导他人顺义而行,时时处处以徙义为要,进而做到“见其过而内自讼”,及时改正自己的“不善”,不断提升完善自我修养,渐渐达到圣贤境界。
孔子四忧不同于凡人。凡人忧衣食钱财,忧功名利禄,所忧皆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很少有人回归本初而忧修身立德。孔子之忧并非杞人忧天,而是胸怀天下,希望以此勉励后世勤学圣贤之道,人人都像曾子一样“吾日三省吾身”,终究成就圣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