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最靠谱的“黛玉沉湖说”,真的靠谱吗
高鹗的续本虽然一直被红迷诟病,但其对林黛玉最后的死,写得非常精彩,“焚稿断痴情”,以及最后那句没说完的遗言“宝玉,你好,……”,到底是“你好狠心”,还是“你好好保重”?给读者留下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悬念。
从文学戏剧上讲,高鹗这一段故事续写得非常成功的,成了影视戏剧的经典桥段。高鹗的续本,完全将《红楼梦》写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爱情悲剧故事。《梁祝》和《红楼梦》走出国门时,对外宣传,也常冠以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外国人这么看,没问题,但我们将《红楼梦》当做纯粹的爱情故事来看,那就辜负了作者的一腔血泪。上一篇我们说了,《红楼梦》只是借风月之名,实写风月之史。因为连一首爱情诗词都没有!
87版《红楼梦》电视剧,舍弃了高鹗的这一段续写,而是在俞平伯等红学家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胆改编。
在这个版本里,说贾宝玉跟随北静王去了西海沿子,就在这时传出了宫里元春赐婚的消息——赐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林黛玉无意中听到这消息,有如晴天霹雳,还没等宝玉回来,就郁郁而终。这个设定,虽然比高鹗续本更合理些,却没了续本那种悲剧的文学之美。另外元春不可能不顾贾母和弟弟的感受,就强行赐婚。再说前面因为紫鹃一句玩笑话“林姑娘要回苏州”,结果引发贾宝玉的一场疯病。王夫人也被彻底吓倒,断然不会再唆使元春直接指婚。
更何况,贾元春并不喜欢薛宝钗,所谓元春赐婚完全是红学家的误读。这个等到谈贾元春时,会详细地谈这个问题。
另外红学家一直把北静王当做好人,也是一大误读。这等到解读北静王时再说。
各种结局的说法,被普遍认定最靠谱的,是刘心武老师的“沉湖说”。
这个说法一出来,虽然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可,但也遭到了很多红学研究者的批评。我也是非常不赞同刘老师的这个观点,他的理由看似很充分,其实没有一条站得住脚。我们就一条一条分析一下。
沉湖说理由(1)
刘老师第一个理由:
因为林黛玉搞过葬花,葬花是一场十分唯美诗意的行为艺术,那她最后的离去,也必定精心设计一番,非常诗意地缓步走入湖水。
我认为这是刘老师的想当然了。
|反对理由|
任何死亡,都不是优美的。黛玉葬花,不是艺术作秀,她是不忍心这些落花被水糟蹋了。连花,她都不忍心被水玷污糟蹋,那她自己还怎么会去沉湖自杀呢?这岂不违背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本意?
死亡都是很残酷的,没有那么多诗意、那么多艺术。其实具体到每一个人物的死亡,死亡方式都很激烈极端的,一点也不诗意,比如秦可卿的丫头宝珠,是撞柱而死;秦可卿自己是上吊而死;金钏是投井而死;尤三姐是自刎而死,尤二姐是吞金而死,晴雯临死前咬下自己的十个指甲;迎春嫁给中山狼孙绍祖一年,就被虐待至死;才华馥比仙的妙玉,被强盗抓去,结局怎样的悲惨,简直都不敢想……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书中第一女主,林黛玉的死,绝对比她们还要更加激烈,从而让悲剧意味达到顶点。
二是林黛玉是厌恶水的,不可能自己去投水。这在解读“黛玉葬花”时详谈。
沉湖说理由(2)
刘心武老师的第二条理由:
林黛玉是天界绛珠仙子投胎,她的离开,不能叫自杀,而是叫仙遁,回到了仙界。死后不会留下尸体,只会留下玉带钗环。
|反对理由|
至于神仙转世死后就没有尸体,也是想当然了。人死了,都会有尸体,只是魂归太虚,魂魄飞走了,肉身还是在的。哪怕是神仙本人,死后也有尸体。比如封神演义里面,那些神仙被诛杀了,只是魂魄飞到了封神台,等着最后被姜子牙封神。
红楼梦第一回就暗示了林黛玉死后,留下了尸体。只不过林黛玉的尸体,已经是一具白骨了。甄士隐在《陋室空堂》那首曲子里,就有这么一句:“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批语说是伏写林黛玉、晴雯一干人。《葬花吟》里也有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意思是花死了,有黛玉收葬,那黛玉死了谁来安葬?所以林黛玉死后,也是留下了尸骨,需要有人来收葬的。诗中也说了,“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林黛玉是怎么葬花的,后来贾宝玉就是怎么安葬她的。因为贾宝玉当时全程看到了黛玉葬花的过程,当然不会违背她的心愿。也会用锦囊,把她的白骨收起来,葬于黄土。
沉湖说理由(3)
|反对理由|
沉湖说理由(4)
|反对理由|
这是完全没有看懂柳絮词。刘心武等红学家,对红楼梦里的诗词解读,几乎都是错的,错得最离谱的,一首是黛玉的《葬花吟》,一首便是这首写柳絮的词《唐多令》。这首词开头一句,“粉堕百花洲”,刘老师说粉是花粉,其实柳絮粉,原则上算不得是花粉,更不能用柳絮粉,来象征林黛玉。
柳絮,其实喻指的是明末乱世的汉家子民,大明亡了,满清入关了,山河飘絮,国破家亡,千千万万的汉人,如同柳絮一般,四处飘零,最后两句,直接点明了——“嫁与东風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东风,以前就说了,是指满清,满清入关,自称为紫气东来嘛。意思是,现在是满清的天下了,你们已经是满清的人了,你们已经嫁给了东风,任你去,任你留,春天是不管了。因为东风一来,标志着三春就要结束了。三春,就是指南方的南明朝廷。南明朝廷当时自身难保,哪里顾得上北方的遗民呢?所以叫“嫁与东风春不管”。
刘心武老师不但解错了这首柳絮词,还完全错解了“洲”的含义。百花洲的洲,并不是指一片水域,恰恰相反,是指水中的陆地。比如长沙橘子洲,武汉鹦鹉洲,“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如果是水域,如何能芳草萋萋呢?既然不是水域,那就不能推论出林黛玉死于水域。
沉湖说理由(5)
|反对理由|
这条理由很多人是信服的,但大家犯了和刘老师一样的错误:将芙蓉花认作了水芙蓉,也就是莲花。然而很遗憾,红楼梦里说的芙蓉,并不是指水芙蓉,而是指木芙蓉。木芙蓉是长在陆地上的,并非水中花。其实就算是水芙蓉,那应该得水而生,怎么还沉水而死呢?
也许你问,你怎么知道是木芙蓉不是水芙蓉?书中不是明明写到贾宝玉“猛然见池上芙蓉”而写了悼念晴雯的《芙蓉女儿诔》,“池上”可不是在水里嘛。
问得好。不过呢,也犯了刘老师的“百花洲”一样的错误。“池上”,未必是指水中,而是指“池塘上边”,如果指水里,那应该说“池中”或“池里”。
贾宝玉魂游太虚时,初见警幻仙姑,书中用了一大段优美的词赋,其中一句是“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徘徊池上,难道说神仙姐姐是在池水中徘徊?
当然她是神仙,说她在水上徘徊也说得通。但别忘了,后面贾宝玉让小丫头,”将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如果说芙蓉花是水中花,是池塘里的花,小丫头如何来到芙蓉花前?如何将“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呢?
沉湖说理由(6)
|反对理由|
这是唯一能勉强说得通的理由。但林黛玉之所以被称作潇湘妃子,书里解释得很清楚,这个别号还是探春给她取的。一则是因为她住在潇湘馆;二则是因为她爱哭,探春说: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
这个湘妃竹的传说,就发生在湖南永州九嶷山。至今在九嶷山漫山遍野都是斑竹,斑竹也叫泪竹,其中就以血泪竹,最为珍贵。而舜帝就安葬在九嶷山。而潇湘,是永州的别名。隋唐以前,永州叫零陵,就是因为舜帝陵而得名,第一个零,便是指娥皇女英两位妃子沿着湘江寻找舜帝,得知舜帝死讯,而眼泪涕零。也说是指天下的百姓,都因为舜帝的死,而眼泪零落成雨。而把当地称作零陵。秦始皇征服百越,在那里设立零陵郡。
所以,从潇湘妃子,引出湘妃竹,由斑竹,来暗示血泪。又进而引出舜帝南巡,由帝舜进而暗示林黛玉她们,乃华夏舜帝之后裔。来表明她们的汉人身份。并不是为了暗示林黛玉是沉湖而死。
由于刘心武老师的林黛玉“沉湖说”,误导了不少人,所以有必要,专门花一期的时间来以正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