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60年代末期,在东北农村,人们依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延续着漫长的农耕文明。但唯一依靠的动力就是牛。尽管当时的体制是人民公社,但牛格外受到人们的尊重。 那时有生产队。在队部的牲口圈里,除了少许的马和驴,多半都是牛。为了侍候这些农耕动力,生产队长指派既有责任心,又有饲养经验的老农,去做饲养员。全天候的吃住在生产队里,精心地饲养这些牲畜。由于他一天起早贪晚,生产队给他记最高的工分。 每年谷雨过后,是我们辽南的春播时节,这个时期人最忙,牛也最累。 生产队每到春播时,都以牛为中心,以犁为重点,开始旱播种。 一望无垠的田野上,扶犁的手持长鞭,播种的挥洒自如,滤粪、合垄的尾随其后。 田野里,春风拂面,柳枝泛黄,小燕子呢喃着往来穿梭,一幅秀美祥和的春播水墨长卷,在人们的眼前舒展…… 几垄地播过之后,我的双腿像灌铅似的举步唯艰,汗水浸透脊背。再看那牛,步伐稳健地迈上另一条垄,雪白的犁铧伸入田垄,像鱼儿冲浪一样,把黑土分往两侧。心里真的想说:"老牛,你慢点吧,我都要累散架子了。″ 村东有一条总干渠,再往东500米是一条水库坝。在干渠与水库之间,有一条小河,河两边长满了野草,成了天然的牧场。 在草甸上的草稞里,长着各种野菜:苣荬菜、蒲公英、车轱辘菜……牛一见到绿草和野菜,自然会低下头来去啃草,也不再东奔西跑了。 牛在吃它的草,我在放飞悠闲的心情。躺在翠草之上,仰望蓝天白云,想着朦朦胧胧的心事……稀里糊涂的,也没有个头绪。有时,也会起来看牛,其实,牛一边吃草,也不时地看着我,像通人性似的。有时遇到鸟儿从空中飞过,那牛也会″哞……哞……"叫唤两声。 牛是人类最亲近的伙伴儿,虽然,它长得五大三粗、身板健壮,也会小鸟依人似的,与人作情感上的交流。 那年冬天,由于家中住房狭窄,我也搬到生产队里去住。 生产队的饲养员是我的大表爷,每天夜晚,我都和他睡在一铺炕上。他很喜欢我的乖巧,也非常愿意接纳我。 那个连山大炕,一天24小时,给牲口烀料。晚上躺在炕上,烫得人难以入睡。睡不着觉,我就缠着大表爷讲故事。 那故事天南地北、五花八门。但也没啥新故事,什么鬼呀?神呀?傻子呀?疯子呀?老虎妈子呀?……听得我也是津津有味儿。 见它们一个个吃得喷香,咕吱咕吱地咀嚼,并不时去舔槽边的豆瓣儿和麸皮,时而伸出长舌头,在嘴的四周反复地刷着……吃饱了以后,就在那里悠闲地倒嚼。当我看到它们,一个个恬静可掬的样子,我时常会用手摸摸它的脊背,那牛也善意有节奏地甩甩尾巴…… 千百年来,牛在中国社会,牵引着农家的岁月。在繁重的农事生活中,牛确立了自己恒久的地位,也塑造了自己美好的形象。″3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在我国自然经济时代,农民对幸福生活的理想追求,牛也成了农人的家庭成员之一。 正由于这样,在我国的历史上,对牛的颂扬入诗入画的不计其数,历代的丹青妙笔也把牛的形象,描绘得见仁见智。 据史学家考证:我国对牛的驯化,距今己有7000多年的历史。 数千年来,由于牛与人的同甘共苦,寄托着人生美好安定的生活。在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是严禁宰杀耕牛的。 从古至今,牛是人类的好朋友。是牛拉动着犁铧,拉出了灿烂的农耕文化。牛以自己的辛苦勤劳,与农民一起度过了几千年艰苦的日子。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亿农民相继脱贫致富,向着小康的目标迈进。 现在,村庄己不是传统的村庄,村民也不是地道的农民。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传统的土地中解放出来。 从此,牛也逐渐从原野中淡出,新时代的农民,也逐渐淡化了对牛的感情。 劳苦功高的牛啊,你将何去何从?面对着微风和煦、万物复苏春天的原野,我又开始思念牛,思念它那种脚踏实地、任劳任怨,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形象…… ″老",在字典里的解释:年岁大,时间长。汉语中的″老″,褒义还是多于贬义。 传道解惑受业者,被尊称为老师。从前,有身份的人叫老爷、老太爷。 贴心的朋友是老友,安全的栖地是老窝,心疼自己的是老伴儿,解闷消愁的是老酒。 在生活中,人们常说:″医生越老越吃香″。就连做盆景的树桩儿,也是越老越有品位。 人老了,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尽管自己年近7旬,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已老了。但自己也知道,记忆不如从前,办事缺少严谨,有时丟三落四的。为此,可没少让老伴儿数落。 可话又说回来,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忘记了,也就罢了,也不一定是坏事儿。对于一些不足挂齿的″区区小事″,忘了,也就忘了吧。把那些美好的东西记住就行了。 也不知大伙儿留意了没有,当一个人离世的时侯,人们都说他″享年"多少。这个"享″字,就有享受生活之意。 年近耄耋之年的我,变得愈加豁达,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安心享受晚年的自由,享受天伦之乐。 只要自己愿意,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自己可以在屋子里,唱一首老歌。也不管五音全不全,跑不跑调儿,别人如何评价?投来的是什么样的目光? 只要自己愿意,可以看书、写作、上网、散步……饿了就吃、困了就睡、醒了就玩,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 只要自己愿意,可以邀上几个情趣相投的老友,走出家门,游山玩水,玩玩扑克,喝点小酒,写些文字,从中寻找乐趣。 人到暮年,成了自己的朋友,更加懂得善待自己。也不会心血来潮、感情冲动,去抽大烟、喝大酒、买一些无用的保健产品、生活用品。 人到晚年,每月有退休工资,心里有底,吃穿无忧,生活不愁,过贫民日子,可以心态平和地享受生活。 有人曾这样比喻:少年是初春,青年是仲春,壮年是盛夏,老年是严冬。 于我而言,老年是五谷丰登的金秋。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节。 把这些东西都看清了,想明白了。我们的心就像那无垠的旷野、美丽的草原一样舒展…… 那一刻,我会坦率地说:"60岁的年龄,16岁的心情,我依然年轻!″
---------------------------------
作者简介:董凯.笔名:恺悦.网名:山巅白雪.祖籍:内蒙古通辽,现居辽宁盘锦.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3年毕业于河北文学院.中国乡土诗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作家,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盘锦市诗词学会会员,盘锦市儿童文学学会会员,盘锦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盘锦市音乐家协会会员,盘锦市电影家协会会员,2018届新时代中国故事高研班学员,盘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
扫描二维码留言给作者
赞赏声明
关于原创打赏行动,自愿参与,量力而行。稿件所得款项50%将作为稿酬支付给作者,优秀稿件入选《上海文坛作品集》,用稿量大。另外50%,我们将投入《上海文坛》运营,主要用于编辑工作。相关作者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人打赏了,请加主编微信,并说明情况,告知真名,以便确认。原则上一个月一结(每月1号,结上一月的打赏,作者主动联系编辑,超过1号晚上12点不领取视为支持上海文坛运营。由于编辑工作繁重举步维艰,故66元之内的留作平台维护)。不愿自己作品被人赞赏者,来稿时请注明。
根据留言情况等决定发布各大网站。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