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打循经合脉
武通于医,以武演道是重要的太极观。而拳打循经合脉运气行血是较高层次的修炼要诀,是解决太极养生治病强身的正宗秘传。何为经络(脉道)?经络不过是气血循环的通道。许多习拳者运拳多年而无明显养生效益,问题出在气脉循环通道没有通畅,拳没有打到循经合脉的境界。几年来,笔者在师傅的指导下,对此问题有所探究,现将修炼体悟介绍如下。
标准
拳是否打到循经合脉,其标准有二。从外感观之,能循经合脉之拳,表现为轻柔松缓、自然连贯、开合有变、虚实相宜、刚柔互济、阴阳互生,整体拳势呈现生动的气韵与韵律,不僵拙、不生硬、不拘束,无呆板之象,拳架和谐、平衡、协调、安稳、舒适、美观,如诗如画,外似软绵,内裹金刚,有一股无坚不摧的气势与劲力,因而耐看,且百看不厌。
从内察之,能循经合脉之拳,外动手足肩胯肘膝时,内则动骨筋髓、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十二经络,外显与内隐相吻合,旨趣深厚且浓烈。
内外两标准密切关联。身形移,筋骨动,气血行,经脉走,以动养真,以气推脉,在行动中自善自美,将迷失之本性本心找回,元气、元精、元神得以养护与开发,所言“抱元守一”,从而修道成真。
有意训练
要实现拳打循经合脉,先要进行有意训练,在训练中需具备五种意识。
一、拳境清静意识。通过训练,逐步达到清纯、清净、清虚之境。运拳意境为恍恍惚惚,如醉如梦,在空虚中有物有象有精而存真,从而返璞归真,拳境越深沉越精妙。
二、穴位意识。穴位意识是指拳者熟知人体经络系统的主要穴位分布点及其作用,在行拳过程中能按照招式的要求自觉关注相关穴位。如百会、会阴、涌泉、劳宫、膻中、命门、肩井、曲池、阳陵、环跳、合谷、足三里等,行拳中根据招式要求自觉关注穴位。如打金鸡独立时,肘与膝合,曲尺穴关照阳陵穴。关照不关照效果大不一样。
三、骨点意识。人体可触摸的突出的骨点大约110个。手指骨点18个,掌根2个,腕6个,肘6个,肩8个,膝6个,胯4个,踝8个,趾28个,脊椎骨点约20个,脑8个,喉、颈2个,行拳中注意骨点的引领、带动、交接、转移,效果较好。如打按式时,掌沿骨点引领,内气自化自生。(
四、中定意识。中定是虚实转换时的重心之根(见《精选太极拳辞典》第259页,余功保编。)还有拳家认为,以肚脐为水平线,设如拦腰砍断之树,静观此一线,亦称中极。“得此一,万事毕”(张耀宗著《三十九式太极拳劲意直指》第8页)。可见中定(中极)之重要。实质上,中定即处于非阴非阳、亦阴亦阳、可阴可阳之状态,是动静之源、开合之根、虚实之本。如杨式太极拳二十二式的起势,两手托掌手心小气球向胸口按进时心中一静气球进入“中宫”。按古谱说法,中宫乃土位,万物土中生,故练拳时守中宫则必循经合脉。
五、太极圆意识。太极圆意识含虚实二意,虚意指手中、脚下、胸前、体周之大小圆球,实意指两肾、两睾丸(女性为两乳)、两眼球,进而后枕、夹脊、命门、尾间、会阴及膝、踝等均各有其珠(或称微型圆球),大小圆球的运转表现形成螺旋形缠丝,缠又有外、内缠两种形式。有了圆球意识与缠丝意识,运拳之循经合脉便成为一种必然。如杨式太极拳二十二式野马分鬃右式(武当原式与此大同小异),肩带肘带腕,右手臂内缠,小指领劲,右腿成右弓步,胯膝踝左腿外缠,其循经之效不言而喻。
六、主辅意识。这里借用吴图南大师的一个提法。他认为,腰脊、喉头、地心分别为一、二、三之主宰,而丹田、掌指、足掌分别为一、二、三之宾辅。有了主辅意识,太极拳之十六关便会灵活运转。这十六关是腰、顶、背、气、腿、足、掌、指、髓、神、耳、鼻、腹、膝、身、毛(见《吴图南太极拳精髓》第5-6页)。在此五种意识导引下坚持训练,不必担心循经合脉而经脉自合。
无意修炼
修炼是普遍的至真之途。如一位高僧所言:“美玉不琢不成器,顽金不煅不致精,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法音》2008年6期第53页)连弥勒、释迦也靠苦苦修炼而成正果,何况太极之真女口境界?
为了打好坚实基础,必须有以下两种过渡形式的修炼。
一、“拳打半步之窍”的过渡。以某一招式为基石,反反复复,重重叠叠,体味其循经合脉之精妙。先从手臂功夫练起,再练脚下继而腰部,再继之以腰为轴带上身催下体。以“二仪呈象”为例,后腿重心,左腿上提,同时手抬,右坐步,左手前,右手后,肘微曲,五指呈爪形向前,两肘下沉,向外张;右坐步变左弓步,后腿直,两掌前推,掌心外吐,两臂曲中求直。如此反复练习数十次,便能体味其循经合脉之味。
二、从有意识过渡到有些意识,甚至一点儿意识。在上述运拳五种意识由强迫性进入自觉性、能动性后,达到如下状况:某套拳运行较顺当、自然、舒坦且时间长而感觉为倏尔即逝,练拳之过程不是单靠意志和理念,而是靠趣味,靠下意识,或言形而下,如此则可考虑过渡到无意识训练阶段。
无意修炼循经合脉包含以下内容。
1.无呼吸之意识。呼吸处于自然状态。呼吸经历了管呼吸(气从命门入,督脉升;从肚脐眼出,任脉降),到不管呼吸不知道呼吸,再到忘息以至胎息,此时已没有意识参与呼吸。
2.无动作规矩及劲力之意识。哪个动作怎么做合格怎么做不合格,脑中已没此理念,但动作又无处不合大规矩。常说的掤捋挤按采捌肘靠等八种内劲,乃至六十四种内劲已难以分辨,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呈现复合或化合状态。拳家们所指“掤捋挤按皆不是”、“眼前有手不见手”等,即是此种状态之说明。
三、无阴阳意识、刚柔意识。初练时,练形为上,炼气为次,炼神再次;提高时,炼气为上,练形次之,炼神再次;深化时,炼神为上,炼气次之,练形再次之。阴阳刚柔也随着上述层次变化而变化。起先意识中分阴阳虚实,接着意识中不怎么分而动作中自然分,再接着意识、动作中简直不分阴阳,阴阳是混元混合自生自转、自缠自绕状态。故而在修炼到深化阶段时,意识里已不分阴阳、刚柔、虚实,不分上下、左右、前后。如李小龙的练武体悟:初学艺,一拳不过是一拳;学艺时,一拳不再是一拳;学艺后,一拳不过是一拳。这后一“无”乃无所不有,此中的真如化境为地我人天,同通大易,以内景之体验内脉丹道。这正是太极养生追求之终极目标,即循经合脉之圣境,所谓“拳打无意至高妙”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