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所说的脾是什么
一个年轻人对我说:“中医说脾是后天之本,这显然是错误的,我的同学高中时因车祸脾破裂,把脾切除已经五年了,活得好好的,按照你们中医的说法,他的后天之本都没有了,怎么还能活着呢?”类似这样的认识,实在是太多了。其实中医所说的脾和解剖学所说的脾,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人类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的。远古的人类吃动物的时候,看到动物的腹腔中有一个囊状的袋子,里面装着动物吃的食物,于是就把这个能包围食物的东西叫wei,“胃,围也。围受饮食物也。”以后有了文字,就把“胃”和“围”分开了,胃之所以读wei,就是指可以包围、包裹和盛受饮食物的意思。在胃的下面连接着一条长长的管道,上面连着胃,下面连着肛门。人们意识到,这个管道一定要通畅,如果不通畅,不放屁,不拉屎,肚子胀,肚子痛,那一定受不了,于是就把它叫chang,“肠,畅也。通畅胃气,去滓秽也。”以后有了文字,就把“肠”和“畅”分开了。这就是“胃”和“肠”的由来。
当人们吃完食物后,感到有了精神和力气,就推想,一定有一个“器官”,把食物中的能量、营养(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能量、营养这些词汇,就叫“精气”吧)向全身输送,才使人有了精神和力气。这个能帮助胃肠把食物中的精气向全身输送的“器官”就叫pi吧,pi就是辅助,帮助的意思。于是就有了“脾,裨也。在胃下,裨助胃气主化谷也。”“裨”是帮助辅助的意思。“裨将”就是副将,是辅助主将作战的。“婢女”就是女性佣人,是帮助太太、小姐和家人料理生活的。
上面所引用的“胃”、“肠”、“脾”的解释,皆出自东汉刘熙写的《释名》,这本书的特点是从音求义,同音相谐,音近义通。也就是从字的读音来解释字的本义,在解释汉字的本义上,很有参考价值。
所以中医“脾”的本义,就是辅助胃肠把饮食物的精华物质和水液向全身输布的“器官”。如果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中医所说的脾,其功能的一部分,就近似于胃肠系统的消化吸收机能,也就是胃肠粘膜以及和胃肠粘膜所连接的淋巴循环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黄帝内经》说,“脾和胃以膜相连”,这个胃字,很多时候,是泛指胃肠,胃字可以代表整个胃肠的说法,在后来张仲景写的《伤寒杂病论》里有更充分的体现,张仲景把整个胃肠道叫“胃家”。胃肠的管道之内,属于“胃”和“肠”,胃肠粘膜之外就属于“脾”了,所以脾和胃肠只以一层消化道的粘膜相连接。也就是说,中医所说的脾、胃、肠的功能,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受纳饮食和水液、腐熟消化饮食,吸收转运饮食物的精华物质以及水液的全部功能。
对于一个患有慢性腹泻的病人,西医诊断为慢性肠炎,中医辨证为脾气虚、脾阳虚,寒湿下注。用过补脾气、温脾阳的中药后,病人的腹泻痊愈了。西医说肠炎治愈了,中医说脾阳脾气恢复了。大家看看,中医所说的脾,是不是包括了消化道的吸收机能?
人出生后,主要依靠消化系统通过和外界交换物质的方式来获取能量,因此说,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饮食物进入胃以后,经过小肠、大肠不断下行,这叫胃主降浊。胃不能降浊,饮食物就不能下行,就会出现胃胀、嗳气、恶心、呕吐、大便不通,吃不下饭,口臭。饮食物的精华物质,今天说是营养物质,以及水液,通过消化道的吸收,再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向上运送到心肺,进一步通过心肺的功能向全身运送和输布,这叫脾主运化和脾主升清。脾吸收的营养丰富了,人体各处的肌肉韧带组织就可以得到充足的营养而坚强有力,固定内脏的韧带有了一定的张力,就可以控制内脏的位置,而不至于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导致内脏的下垂。中医也把这一功能归属于脾主升的作用。遇到内脏下垂的人,中医就用补脾气的方法来治疗,以提高脾主升的能力。
现代解剖学发现,在人体的左胁下部,有一个扁的椭圆形的器官,在胎儿时期可以制造血细胞,成年以后,不再制造血细胞了,但还能制造淋巴细胞,所以解剖学中把它归属于淋巴系统,它还有吞噬衰老的红细胞的作用,把衰老的不能运送氧气和营养的红细胞吃掉,因此把它看成是血液系统的清洁工,它和全身的免疫机能也有密切的关系。就是这样一个解剖器官,在翻译成中文或者说在运用中文给它命名的时候,就借用了“脾”字。所以解剖学的“脾”和中医学中的“脾”,含义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此脾非彼脾。
本文开头说到的那个把脾切除了,还活得好好的青年,切的是解剖学所说的脾,对中医所说的后天之本的脾并没有影响,所以可以活着。2021-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