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音

文:吴冬烨   聂传安


看孩子文章,时不时会被惊到。

他们背诗,其实远不止于单纯的记忆。当他们进入诗词的海洋里,常常会有自己的发现,而这些发现会让人眼前一亮。

二班吴冬烨的文章就让人看出她阅读的广度与深度了。

她文章的题目是《亡国之音》。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这是我前几天读到的一首元曲——“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頫先生的《清溪一叶舟》。(现在孩子的视野越来越宽,让人欣慰)

读罢,一幅清新、唯美的画面在我脑海中显现出来。(这一功夫非常重要。我们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让孩子学会进入诗词的“形象层”,即能通过文字进入其所描述的形象里。冬烨读完词后马上能感知其中的清新、唯美,说明语言感觉非常好)

一叶小舟,在清澈见底、微泛青色的溪水之中前行着。水中,荷叶碧绿,淡粉色的荷花绽放着,甚是美丽。舟上,几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轻哼家乡歌谣,采着菱角。轻脆、婉转的歌声飞入荷花丛中,惊起了一群栖息的水鸟。它们扑扇着翅膀,在碧蓝如洗的空中飞翔……(闭上眼睛,徜徉其中,美妙无比)

我仿佛看到作者对山水田园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笔下所有,心中所想)

待那幅画面在我脑海中渐渐消逝,我才睁开眼。(这才是是“读进去”。所以,会读书的人至少比不会读书的人多了一个世界)

我正打算要再读一遍,眼睛却突然瞟到了这首元曲的曲牌名——“后庭花”!这时,我脑子里立即蹦出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点与点的勾连,不由形成一条线,会由此及彼)

后庭花!我心头不由得一颤。(心中有某种感受,才会出现“一颤”的现象。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冬烨是在读书,其实也是精神在不断地奇遇,甚至是在冒险)

上面那句诗出自杜牧的《泊秦淮》。而“后庭花”是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话说,南朝后主陈叔宝荒废朝政,仿佛是沉迷于乐曲与美色之中无法自拔,因此作了《玉树后庭花》这首乐曲。最终,南朝灭亡,后世也称此曲为“亡国之音”。(能进入诗境是语言的感觉,能记住这些是知识积累。想学好语文,二者必备)

当时,南朝陈国势日益衰败,统治者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最后亡国。杜牧这么写,也是借此抨击当朝上层权贵的昏庸无能啊!(冬烨读出《泊秦淮》的真意)

曲牌名竟是如此神奇! (很多词牌曲牌自带情感)

不由又想到那首词的作者赵孟頫。(这句话很重要。必须要回到开头,否则文章就没收住)

查查资料,知道赵孟頫生于宋末,三十多岁时却能让元朝皇帝忽必烈眼前一亮,直接“为他转身”,从此重用。(赵孟頫曾在宋朝做过地方官,宋亡后蜇居在家,后被举荐入元)

其原因离不开他的天资聪颖,以及身上自带的独特才气,也离不开他的姓氏——他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也就是说,他与刘备一样,是具有皇家血统的人)

我的心突然一震:那么清新、唯美的画面却冠以“后庭花”的词牌,是不是也有对属于他自己先人的宋朝的深深的遗憾?(身为宋宗室的赵孟頫因入元为官而倍受后世争议。但在冬烨看来,其内心之苦是不是也会暗含在文字的某些地方?)

前面说了:冬烨文章让我一惊!

她阅读的主动程度,对文字的敏感度,对相关知识的熟悉度,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度,甚至最后对人心的探知度,都让我吃惊。

文章以唯美的画面始,以深沉的遗恨终,高开低走,让心悸动,严谨的构思同样让我吃惊。

一个13岁的孩子的厚重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