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团和气之养生之道:元神、识神及其关系
一、元神真面目
自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之说始~医家常借道家元神与识神观念对人体之神进行分类解释~自有简约之功~亦具深析空间。尤其是“元神”之说~水深得很。
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大概念。外可指天地宇宙之规律,如“阴阳不测之谓神”(《周易.系辞上》)、“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周易.说卦》)。在内则其义有三:一是指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二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三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心藏神即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作用。故《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而其功能正常与否,则通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诸如目光、语言、表情、动作、形态、神色等来体现。心藏神又可称心主神明。
自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之说始,医家常借道家元神与识神观念对人体之神进行分类解释,自有简约之用。
元神功用
元神为先天之神,与生俱来,是生命活动固有的内在机制及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之神,是神的高级层次。《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中指出:“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
心主宰五脏系统乃至全身的功能活动实际就是元神的作用。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各有不同的功能,但它们都在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彼此协调,才能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元神之谓也。
关于心(元神)是如何主宰五脏六腑乃至全身功能活动,包括教材在内的大多数中医书多语焉不详。给人的感觉是只有结论,没有原理,但中医是讲理的,以下试释之。
张锡纯将元神的调节特点概括为:“无思无虑,自然虚灵。”(《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元神之性类水,水性清净,它是在无思无虑,自然虚灵状态下主宰和调节人体生命活动。譬如体内、体外影响体温与血压的因素均至少有几十种,但我们不需要对任何部位或系统有意识地发出调节体温或血压的指令,正常人体就会自然而然地协调这多种因素,使我们的体温与血压保持在相当稳定的正常状态。这就是元神自然而然的调节作用。
元神的具体功用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主宰和调节生理活动,二是主宰和调节五脏神,三是感通天地。其调节机制也由此体现。
其一、主宰和调节生理活动:元神主宰人体活动之理要从精、气、神学说谈起。元之本意为元始、本原。《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即言从父母媾精那一刻始,人的“元始”之“神”就出现了,即神由精气所生,元精化元气、元气化元神。清.石芾南《医原.内伤大要论》说:“精也,气也,人身之一阴一阳也;神者,又贯乎阴阳之中,相为交纽者也。”对精、气、神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即精与气,一阴一阳,两者互根互用,有形与无形相互化生,神植根于精气,故而,精充则气足,气足则神旺。而这生命的本原之神又可反过来调控精气,尤其是调控散则为气、聚则成形,可交流潜通于有形无形间的气,以气为中介,进而协调一身之生理与心理机能,主宰人一生的生命活动。由是人的生、长、壮、老及生命活动在元神无知无觉的本源状态下通过统御精气,以经络为联络通道,而起主宰协调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孔窍的一切生理活动作用,几如固有的生物程序运作。
具体而言,元神下统五脏之精气,进而调控五脏功能就有了五脏的自主运动:元神下统心之精气,心才能有自主节律而不受后天人为的意志支配;元神下统肺之精气,肺才能有自主呼吸,进而主一身之气,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元神下统肝之精气,肝才能自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元神下统脾之精气,脾才能自主运化,升清,统血;元神下统肾之精气,肾才能自主纳气、藏精及主体内津液的输布与排泄。在五脏系统各行其职的基础上,更使彼此协调配合,而使生命活动正常有序。
“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可为此机理的佐证。
二、识神之用
识神之用是教材介绍心主神明的主要内容~但仍有过简之嫌~未将问题完全说清楚~在此略扩其解。
识神之“识”是认识、识见、知识之谓。与后天所受教育及社会经验有关,其为后天之神。识神借助于元神之灵知以为用,有思有虑,为后天对客观事物有所知、有所识,表现为由“任物”到“处物”的意识思维感应认知过程,是以自我意识为主体的思虑神。即教科书常说的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之神。
张锡纯将其特点概括为“有思有虑,灵而不虚。”(《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其性类火,火性飞扬,故识神易动难静、难收、难制。由于识神以自我意识为主体,七情六欲生于兹,常以耗损体内物质为代价。
心藏神功能,除表现在元神之功外,亦表现为识神之用。
识神之用有二:
其一、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或有问,心是如何进行意识思维活动的,在此将《灵枢.本神》之论逐渐句浅释以明其过程: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此句是对心识神作用的简括,即心是通过感官接受外界信息,从而作出思考、判断、反应之处。
“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是心神对“感乃为之象”的意念反映,形成初步意象。此“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类经.脏象类》)此一念之生可保留下来形成可忆的印象,从而成为心思维活动过程的起步。
“意之所存谓之志”:心神把反复接受的“象”信息或由“意”所得的初成意象,通过实践检验不断修正,使接近客观真实,并作出保留记贮,此“谓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类经.脏象类》)为进一步的思考提供素材。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心神对贮存的材料进行反复综合处理,思维加工,形成概括性认知,或通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此“意志虽定,而复有反复计度者,曰思。”(《类经.脏象类》)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心神利用已形成的概括性认知或概念,有目的地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态势进行推理。“深思远慕,必生忧疑,故曰虑。”(《类经.脏象类》)这是在“思”基础上做出的逻辑延伸判断。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经反复思考、缜密思虑,确保行事不出偏差,谓之深思熟虑、智珠在握,以这样的程序去理事处物,已超越聪明,而成智慧了。此“疑虑既生,而处得其善者,曰智。”(《类经.脏象类》)
这是中医对心理活动、思考过程的表述,这个过程,不应看作简单的并列描述,而是按符合思考逻辑的意-志-思-虑-智之序的过程。则此段心理、思考描述,不但详尽,而且准确。
其二、主管人的情志活动:张景岳在《类经.疾病类》中说:“心为脏腑之主”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不但指出了“五志唯心所使”的机制是:志动于心而脏应。而相应的病理则为:“情志之所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因此,心主识神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识清晰,五志不过,反应迅捷,思维敏锐而合于逻辑。反之,心主识神的功能异常,既可出现心烦失眠,多梦,甚至谵狂等神志兴奋病象;也可出现神疲,嗜睡,反应迟钝,恍惚,健忘,思维逻辑混乱,甚至昏睡,昏迷等神志抑制病象。兴奋与抑制端视病机而定。如心火旺、心阴虚,阳热扰心,则表现为兴奋;心阳虚、心气虚,心神失去鼓动振奋,则表现为抑制;而心血虚则较为复杂,血属阴,阴血不足,则易生内热,热扰心神,则晚间每每表现为心烦失眠,多梦之兴奋象,但白天人站立起来,由于血不上养于心(脑),则又易见恍惚,健忘,反应迟钝等抑制象。
三、元神与识神的关系
元神与识神,虽功能各具,但都以“神”为名,则两者的功能必有协调。至于两者是如何协调的,得先从与心相配的离卦说起。既然元神属水而识神属火,则属火的离卦是否只能说明识神,不能说明元神,其实不然。卦由爻组成,爻本身就有其独立性,卦可以整体看,也可以拆开看。离卦整体属火确实代表识神更合适,但拆开看则有两说,其外的阳爻代表火,为识神;其内的阴爻代表水,古称离中之坎,为元神。此即卦中含卦,因阴阳可互藏,则卦亦可互藏,“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卦之互藏、互见又以代表水火的坎离两卦最为常见。
离卦本象是符合两者关系的。元神“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不显山不露水地发挥自然调节人体生命的作用,并借其灵知给识神以为用,主要表现为神之“清”,为识神的内在根基,有内涵而低调,故深藏于内,为离中之阴。识神则“有思有虑,灵而不虚。”其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要表现为神之“明”,且其易动难静、难收、难制,七情六欲生于兹,故显于外,为离外之阳。但别忘了,离卦的卦主是中之阴爻,元神虽隐,因其主宰全身,故其用更重。《医理真传》谓:“离为火,属阳,气也,而真阴寄焉„„在人为心,一点真阴,藏于二阳之中,居于正南之位,有人君之象,为十二官之尊,万神之宰,人身之主也。故曰:"心藏神。"
元神内涵颇类西方心理学家荣格所言的“集体无意识”。若以形象比喻,人的整个精神活动就像一座海岛,意识仅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个人无意识则是隐藏于水下的绝大部分,然而个人无意识后面还有更深层的东西,即如“深海下的海床”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如元神般原始,包括本能和原型。大抵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代代相传的无数经验在其族类成员心灵深处的积淀,是人心理结构中最本质的部分。集体无意识与精神活动显意识的关系大抵就类于东方的元神与识神关系。
心为君主之官,国人心目中理想的明君是双重标准合一的。其一是作为儒家之君,这是“治国、平天下”的有为之君,其象应火;其二是作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游刃有余,无为而治的道家之君,其象应水。此即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即潜心于道德人格的自我修养,完善自己,达到内在圣人境界;外王则是将自我内在的人格美德与能力外化于社会价值创造的抱负之中。简而言之就是内有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为人格理想及政治理想两者有机结合。内圣外王者,内阴外阳,离卦 象之,君主效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心藏脉论第一》云:“心主神。神者,五脏专精之本也。为帝王监领四方,夏旺七十二日,位在南方,离宫火也。”
药物以离卦或离中含坎为说时有所见:《本草纲目》:“丹砂生于炎方,禀离火之气而成,体阳而性阴,故外显丹色而内含真汞。其气不热而寒,离中有阴也。”《本草乘雅》:“惟丹砂色味性情,靡不吻合。色赤,离也;气寒,坎;伏汞,水也。”《本草备要》:“重,镇心,定惊泻热。体阳性阴,内含阴汞。味甘而凉,色赤属火。性反凉者,离中虚有阴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识神属火,其性易动难静,与元神属水,本性清净相反,因此,当识神过用则会干扰元神对生命活动的主宰和调节作用,而造成各种功能的失调。两者的关系或如日月,识神火性,如日;元神水性,如月。自然界是日显则月隐,月显则日隐。元神、识神亦如是。知识分子身体多不太好,且聪明程度与身体健康多成反比,何解,识神过用~日显则月隐~聪明反被聪明误~
如果留心,我们也许会注意到,一些小灾小病,有时不须吃药,睡一觉就好了。why,除了身体得到休息外,睡觉时段基本上是元神主事,其自我修复功能就优于识神主事的白天。临证者一般都有经验,小儿的病如果辨证论治正确一般痊愈快于成人。why,一般谓:“脏气清灵,随拨随应。”此解虽有理,但未及根本,脏气为何清灵,其根本是神清则气清,小儿所受教育不多,社会经验亦不丰富,识神未全启,仍以元神主事为常,一般而言,其自调控复常能力就较强。顺此理而推就很容易明白,元神在养生学上具重要意义,养神的重心不是养识神,而是养元神。
如何养,“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很熟悉条文吧,恬憺虚无,精神内守状态本质上就是元神主事状态。传统的养生方法到了较高阶段,都以入静、养神为主。老子有“致虚极,守静笃”,庄子有“坐忘”、“心斋”,孔子有“守中”,道家有“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佛家有“禅定”。这些虽不一定以元神为说,但实质都是在调心与松静中排除识神杂念的干扰,日隐则月显,元神(真意)由是主事,从而发挥其对人体身心的自调控作用。即使是动态的太极拳、八段锦也要求凝神定志。《摄生三要.存神》谓:“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
或问:睡觉不是元神主事吗,为何要入静,皆因睡觉还会做梦,仍有识神的残留,而入静可以以一念代万念,甚至可以一念不起,此时元神完全主事,人处在最放松、最自然,最协调状态,其自调节能力就能发挥到自身的极致。这种放之又放、松之又松、虚之又虚、静之又静、空之又空的状态我们体会过吗,如果没有,何妨现在就放下书本仿《庄子.在宥篇》所言一试,此篇借广成子之言云:“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如嫌此段过深,可再看以下一段:“无受想行识,无眼耳口鼻舌身意,无色意身香味触法,无眼界,无眼识界,乃至无意界,无意识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暂不论其佛学义蕴,仅借以指导入静,最易使人明白。
当您由“恬”到“憺”,再由“虚”到“无”时,就达体“道”的境界。因为天地无为,当人也完全无为时,则与天地之道合一,此时不知有天地,不知有我,这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元神无为,却在无为状态中最显自主调节的“无为而无所不为”之用而达“道”的至境。正所谓“常以虚为身,以无为心,无身(《永乐大典医药集.神》) 之身,无心之心,可谓守神。守神玄通,是谓道同。”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心者,君主之官也。”皆主言元神。
一些中医书甚至教科书在论“心主神明”、“心藏神”时常以“心主神志”为代,此举不妥。“神志”有一“志”字,志属识神,有复词偏义之嫌。更有甚者,以“心,主管精神意识”为替,就明显是向西医献媚了。试问:识神不管五脏六腑,如何能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成“君主之官”,莫把冯京当马凉,错把识神当主角。
元神是人最本底的存在,含人类祖祖辈辈为适应自然、适应社会、调适自身的进化而遗下的精神印记,深广若海。那么,中医最本底、最内蕴、最原味的东西现今在学医者、为医者心中还存多少,大可扪心自问。在现时的中医教育中又能反映几成,亦不妨一问。把中医当作一个纯粹的知识系统来学习、操作,而轻忽其《易》、《道》、《象》、《数》、《神》、《时》、《和》等内涵,就如同得其形而失其神,或知其形而忘其神,能得中医之真吗,宋.袁文《瓮牖闲评》曰:“作画形易而神难,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凡人之形体,学画者往往皆能,至于神采,自非胸中过人,有不能为者。”此段或可应景改为“为医形易而神难,形者其知识也,神者其内蕴也。凡医之知识,学医者往往皆能,至于内蕴,自非胸中过人,有不能为者。”《淮南子.原道训》又曰:“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将出版的《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其书名即缘于此感。(本文节选自潘毅所著的《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