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师解惑 | 桂枝汤去芍药汤方证概述
本文节选自薛院长伤寒论读书会讲稿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本条与第十八条之“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同属太阳中风的兼证。所不同者,前者是旧有喘疾,复受风寒。而新病引发旧疾复作;本条文则是太阳外感之邪由于失治或病情自然发展,进一步由表入里后引发出新的兼证。
辨证要点
桂枝去芍药汤的方证辨识要点在于“脉促胸满”四个字。
我个人体会是:在临床中,凡见到患者自觉心慌气短,或兼见有胸闷憋气症状的同时,还有脉数或不数而有早搏体征者,均可以用桂枝去芍药汤为主方,随证加减,多有良效。
关于这一点,仲景先师在《伤寒论》中亦有例释可以资证:例如在大论177条中“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方就是在桂枝去芍药汤方的基础上,加入人参、麦门冬、生地、阿胶、麻子仁等益气滋阴复脉之品。
促脉是什么脉
促、结、代是中医对三种节律不齐脉象的描述。
这三种脉象都可以见到早搏,其中,促脉是相对数而见早搏者,病属胸阳不利;结脉是相对缓慢而出现早搏的脉象,以气阴不足者为多见;代脉则是缓弱而频发早搏,且不能速还的微弱脉,属阴阳俱不足之象,主脏器虚衰性疾病。
为什么去芍药
关于本方证去芍药的问题,刘渡舟老师对此的阐释可谓是清楚明白,深谙仲师诣旨:
“为什么去芍药?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芍药味酸,入血分和阴分,但对于胸阳之气不利,故要减去。
根据张仲景用药的法度与原则,胸为阳,凡胸阳不利出现胸满,都去芍药;腹为阴,凡脾阴不利出现腹满,都加芍药。‘所以去芍药者,乃避阴以救阳也。’
其二,芍药会妨碍桂枝的宣发,有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把芍药减去以后,桂枝汤剩下的都是辛甘之药。桂枝和炙甘草就是桂枝甘草汤,有补心阳的作用。补心阳即为振奋胸中阳气,因为胸是心肺的“宫城”,心是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大枣和生姜可以调和营卫,兼能扶正。起到辅佐心肺的作用。故通过这些辛甘之药的互相应用,可以使邪气由胸还表。”
我的临床观察
我在临床对桂枝去芍药汤的应用,曾做过这样的对比观察:即桂枝汤去芍药与不去芍药治疗同类病证观察。
其结果是:凡见胸闷气短,且脉有早搏者,或是促、结、代脉为主证者,如果没有汗出者,去芍药者,效果明显优于不去芍药者,假若在胸闷气短,脉有早搏的同时,还兼有出汗的证候,则以不去芍药的效果为突出。
可见,仲景之经方,一定要下深功夫研究其加减规律,才可领略此方证及《伤寒论》背后的真正奥义与独到韵味。
在《伤寒论》中,很多方剂一味药之加减、一味药剂量的增损、方名、主治方向、功效殊异,均会发生明显变化。例如:在桂枝汤类方中,就有桂枝去芍药汤治胸阳不利之“脉促胸满”;桂枝加芍药汤则治病属太阴的“腹满时痛”。同是一味药,一增一损则一治阳,一治阴。
于此可见,仲景方配伍之精当严整。关于这一点,古今很多名家皆有学习经方的经验分享。尊其原意法度则效,反之则效失,甚至出现副反应。随证加减与随意加减是境界的不同,一字之差,各中含义却大相径庭,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