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针散记:咽喉不适症状的处理
循经咽喉部位的经络,在表有阳经,在里有阴经。阳经有阳明(无督脉),阴经则皆齐备。
阳经:足阳明经,“循喉咙,入缺盆”。
阴经:任脉,“循腹上行,会于咽喉”;足太阴经,“挟咽,连舌本”;足厥阴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手少阴经,“上挟咽,系目系”;足少阴经,“循喉咙,挟舌本”。
熟知经络循行路线,是学用黄帝内针的下手功夫。好比打仗,平时一定要知彼知己,战时方能运筹帷幄。
那天小姑妈到我家来,本来说话震天响、哒哒哒像小钢炮似的,这次竟然“哑火”了,几乎发不出一点声音,甚至要用手势来帮忙。小姑妈平时种菜为生,晚上睡得晚,早上起得早,一天睡不了几小时,白天还不午睡,想必实在是太疲劳了。
识证是上焦,经络为任脉、少阴经、阳明经。
咽喉部的不适症状,一般可先考虑这三条经络。如果用针效果不佳,可考虑阳明经、太阴经阴阳倒换,或者是根据症状表现确定是否在厥阴经取穴。
按上病下治法则,男左女右取其右手。
在任脉交会穴列缺穴、少阴经神门穴、阳明经阳溪穴各刺一针。同时,针刺肘部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加强调中。
针毕,我问小姑妈有没有舒服一点。她用劲清了清嗓子,说好像舒服一点了。
看上去效果不是很明显,随即阴阳倒换:与任脉列缺穴前后到换,在其督脉后溪穴刺入一针;然后又上下倒换,分别在掌部少阴经少府穴、阳明经合谷穴刺入一针。
再在太阴经鱼际穴刺入一针,既与阳明经合谷穴形成表里倒换,又使得这两针与肘部曲池穴、尺泽穴形成上下倒换。
从表面看,似乎只是机械地按照法则在倒换,其实这很有点下围棋的味道,每一针都有所考量和取舍,针与针之间总有着前后、左右、上下、表里倒换等联系。
这恰恰是黄帝内针的特点之一,举手之间就可以结成一张经穴互为支撑、互为依托的“关系网”,让各方力量得到整合、集聚和优化。
不到十分钟,小姑妈的声音开始亮起来。留针结束,她的大嗓门开始在屋里活跃起来,几个人在那打牌,又恢复了她“独领风骚”的格局。
堂妹慢性咽喉炎,4年了,这个“老伙计”每年秋天都要来看望她。有次挂水一个礼拜,还不见好,堂妹先生就陪她去广州住了十来天,症状才慢慢稳定下来。立秋还没几天,这不,又来了。起了两天黄痰,喉咙开始火烧火燎,堂妹跑来找我。
识证是上焦,经络为任脉、阳明经、少阴经。
上病下治,按男左女右取穴。
针刺右手任脉交会穴列缺穴、阳明经阳溪穴、少阴经神门穴。
针入不久,堂妹说火烧火燎的感觉在消退下去。
我继续倒换,任脉交会穴列缺穴前后倒换至督脉交会穴后溪穴;阳明阳溪穴表里倒换至太阴经太渊穴。
同时,针刺肘部曲池穴、尺泽穴加强调中。
堂妹说又好了很多,就是喉咙后面还有些痛。
按往常经验,这么些针下去,不适症状应该基本消除了,怎么喉咙后面还有潜伏的呢?
忽然想起,足厥阴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马上在其厥阴经大陵穴刺入一针。
堂妹说,喉咙后面不难受了。
第二天,堂妹说黄痰量变少了,火烧火燎的感觉没有了,但是喉咙开始发痒,同时轻微干咳。又连续扎了两次,喉咙痒、干咳以及黄痰等不适也没了。
黄帝内针对慢性咽喉炎有帮助,对咽喉异物感、感冒引起的咽喉疼痛等也有比较好的效果。这类不适症状,识证上焦不变,经络主要还是任脉、阳明经、少阴经,根据症状变化还可考虑厥阴经、太阴经。
症状严重一些的,用阴阳倒换求的办法来应对。有些患者身体较弱,施针时用好太阴、阳明加强“调中”这个善法。
小贴士:
咽喉不适症状,识证为上焦,经络主要为任脉、阳明经、少阴经、太阴经、厥阴经。
一般按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求同气。若症在两侧,以相对严重的一侧作为主症;若症在中间或两侧症状基本相似,可按男左女右求同气。
取穴可以《黄帝内针》“颈项经络(同气)”章节所给出的穴位为据。
具体取穴可以阿是穴为准。如用针效果不佳,可采取阴阳倒换办法强化。
张三针笔记
三生万物 针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