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大朗镇——陈氏宗祠(46)
2021年2月27日(星期六)上午,在湖北老乡王澜的陪同下,拜访东莞市汽车配件用品行业协会会长邝焕娣,在热情洋溢的氛围中进行项目合作交流。午宴结束后,和王澜一起参观游览位于东莞市大朗镇求富路村——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真是气派,门口两个吉祥麒麟,微笑着喜迎八方来客,旁边还有一座庙,每天都有虔诚的香客拜祭八大神仙(财神、武神、寿神、喜神、福神、禄神、爱神、观音)。宗祠门口一副对联“颍川派衍、妫汭源长”,倒出了陈氏的来源,颍川是古代陈国,在河南(辖周口、许昌、商丘,安徽一部分等)。妫,“妫姓”是上古八大姓氏之一,陈姓来自于“妫姓”。
颍川陈氏是以汉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为当时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其家族成员史实见载于《后汉书》《三国志》等书。
颍川陈氏作为当时的一流高门,在谱学兴盛的时代背景下,也撰有《陈氏谱》一部,根据这些历史记录,勾勒出一幅冠冕相承、名士风流的颍川陈氏家族史卷。
求富路村原名牛过路村, 1945年由时任常平区区长陈汝洪宗亲提议更名为现在的求富路村: 牛过路村立围始祖阳屏祖,讳德厚,字文重,号阳屏,乃兰宿公之子,生于明弘治十四年( 公元1501年 ) 十一月廿二三. 享寿78岁。公于嘉靖年间 ( 公元1522-1525年)从巷尾村迁居牛过路村,阳屏祖知书达礼,博学广闻,当地官府把事迹上报朝廷,赦赠“文林朗乡饮正宾。”
陈氏宗祠是为纪念兰宿公,阳屏祖及历代祖先而建,陈氏宗祠历史悠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由二十二世祖锡凤公牵头组织筹建,造型气壮观,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宗祠历经沧桑,1942年10月16日东莞游击队二中队队长方向率领部分队员进驻陈氏宗祠,后被侵华日军发现,前来偷袭,幸好全部突围脱险,敌首狂怒,防火焚毁,陈氏宗祠被毁。
1947年,求富路村对陈氏宗祠进行修缮。1967年,陈氏宗祠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被拆除,其砖木料被用在原址上建成求富路小学校。改革开放以来,求富路村各项建设高速发展,村民对重建陈氏宗祠的呼声很大。2007年,求富路村成立陈氏宗祠重建筹备委员会。2011年8月1日开始重建宗祠,及至2012年1月13日竣工。修建后的陈氏宗祠恢复原貌,并将游击队的事迹刻在纪念碑上,时刻提醒后人要铭记历史。
大朗陈姓始祖九世祖泉朗公(亚三郎)于南宋绍兴三十年至乾道六年(1260年-1270年)年间,因避世乱,他的脚步走过了许多地方。途经大朗憩息时,眼前的大朗水草丰美,田野肥沃,溪流环绕,俨然一块生机勃发的福地,这让泉朗公心念一动:就在这个地方建立家园吧!
正因为一个如此偶然的念头,于是就有了今天大朗的三个陈姓聚居地:巷头、巷尾和求富路。泉朗公定居于田坑尾,中间隔着一条名为“牛乸巷”的巷子,后世子孙就分成巷头、巷尾两个村,然后巷尾再分出求富路,形成了如今三家各自独立、同气连枝的陈氏宗族。
算起来,陈氏在大朗开枝散叶已有700余年,今天陈姓子孙超过8000人,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他们在这一片土地上奋斗拼搏,成为大朗当地备受瞩目的一个大族。
求富路一脉相承的十六世祖阳屏公生有三子,为求富路陈氏三房。后来,原先居住在巷尾的兰广公(熙朝三子)的部分子孙也搬迁到牛过路定居,因此形成了牛过路“陈氏四房”。如今求富路还流传着一段民谣。源于私塾教师陈月彪先生曾自编一首启蒙儿歌:“牛过路,始初阳屏祖,起造新门楼,年中丁百数,日后家家财主佬,读书读到好。”
求富路衍生的名人诸如名医陈杏甫、陈叙彝,武术名家陈松枝,参加过抗战的游击队员陈润堆、陈君勉、陈忠、陈谦发等,都曾为家乡和国家作出过贡献,如今的求富路一片富饶繁荣光景,成为名副其实的求富之路。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