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中生,你要逐渐超越那些低级学习
“自己看很难懂,听课一听就明白,但做题还是不会。”
原因之一是“题”变了。
如果回看几十年前的考题,大多是直来直去的考查信息记住没记住、理解没理解的类型。
可现在呢?讲究考查能力、学科素养,而且要以新的情景素材为载体!
一道大题,往往只算文字阅读量就达400-500字,还夹杂着图表数据等复杂多样的信息,加之里面的新名词、新概念、新原理,乍一看,“感觉不会”是正常的。
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你没有刻意训练提升自己的学习品质,即使你把教科书倒背如流,面对这样的新情景问题,往往也束手无策。
* * * * *
我们这代60后的人上学时,书里的概念、定义都是用黑体字写的,要求一字不差地背记,数学物理学科的定理、公式不要求会推导,记住会套用即可。
也许你会羡慕我们这代人。那你就错了,那是多么可怜的学习。实际上哪里有什么学习?
幸亏那个时代生产力低级落后,几乎没有什么就业竞争。但与之对应的代价是生活水平低得不可想象。
* * * * *
改革开放,我们不仅仅引入了先进的技术,也引入了新的文化思想。
特别是对于“学习”概念的认识:
——我们渐渐认识到,原来“学习”一词不只是代表“识字、算数(我的第一本数学课本就叫“算术”)”;
学习,除了记住一些东西之外,还应包含在此基础上的“综合思维”、“知识运用”、“智力训练”、“情感发展”……
——我们渐渐认识到,原来“教学”并非简单地老师念、学生跟着背(私塾教育就是这样);也不是老师代替学生阅读、思考教科书(传统的学校教学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
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教科书、用课外读物、用网络素材自己去学、去思考、去运用、归纳总结、反思改进……
教,只是学的手段之一;学,才是教的唯一目标。
——我们逐渐认识到,知识本身只是学习的目标之一,但远不是唯一。
知识,除了它自身的目标价值外,还是能力、策略、态度等学习目标的载体。
教学设计,就是要挖掘知识里隐含的这些教学价值,设计帮助学生达成这些目标的路径……
* * * * *
道理我们大致明白了很多,然而反观当下的教学和学习实景,实践层面我们做到了几分呢?
在众多洋的、土的、半土不洋专家的多年一直“努力”下,在砸了大把的金钱,通过众多的课题也好、项目也罢,开大会小会、写论文著作、评大奖小奖等形式的推动,基层老师也会说些什么“建构主义”、“深度学习”、 “PBL”、“问题化教学”了,深入课堂持久一看,还远远不行。
其实很多老师还在沿用当年他自己的老师“教”他的方法进行教学……
老师占用了大多数的课堂时间,优秀学生假装不懂、看着老师眼神“上课”、“哄老师玩”的现象依然非常普遍;
平庸、虚荣的孩子把提前从书里看来的问题、看来的结论假装是自己想出来的,呈现在课堂过程中以“配合老师的表演”;
至于那些懒于动脑,不肯独立钻研的孩子,则一如既往地仰着脑袋,等老师帮他总结甲乙丙丁、1,2,3,4、ABCD……
抄黑板、抄PPT,课下便忙于写(应付)那些连把它们布置给学生的老师也不知道有用没用的繁重作业;
稍微有些反叛意识的,就被父母请的家教围住、或者被送入课外补习班、预习班、强化班……
老师讲解教科书、老师讲解题型、老师总结解题要领和注意事项、老师推导公式定理、老师结合考试表现归纳答题注意事项、老师……
甚至演变成,上课,就是一群学生看着老师在讲台上表演。
老师一开讲,学生的大脑便立刻放松下来,他们需要利用这段宝贵时间休息一下。
学生只有一件事:用记忆这单一方式,进行所谓“学习”。那就是:记下来、套公式……
点灯熬油、白天黑夜,不知为了啥地“学”、 “学”、 “学”……
真是学了吗?做题就是学习吗?
* * * * *
学习,是脑力劳动。
人,能够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不是因为它能熬夜,而是因为动了脑筋。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儿童,首先得保护好自己的脑子,它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经不住你的随意摧残,每天连8小时的睡眠都没有,脑子会渐渐坏掉的!
在保护好脑子的情况下,你要科学合理、适度地训练它的机能,要用脑子来学习。
什么叫用脑子学习?
首先,最最基本的,前面所描述的老师替你做的那些事,都要争取自己来做,抢在老师的课堂讲解之前。
知识既要记住,还要努力理解——思考它的来龙去脉、思考它跟你前面所学内容的各种联系,让新知识在你的大脑里找到落脚点(完成意义建构)。
不要怕出错!学习就是在试错中实现的。
其次,你要尝试运用你学到的知识。运用知识解决新情景的问题叫迁移,迁移才是学习目标,也是有无真正的学习标志。
虽然目前你在学校里,很难直接把所学的每一样东西运用于实践,但围绕知识的可能应用做一些设想,并把这些设想拿出来讨论一下总是可以的。
然后,你要努力把所学的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性的思考融合。
语文与政治、语文与外语、数学与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他们之间一定存在大量微妙的联系,有时单科老师是想不到的,你可以。
为什么新时期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就是希望立足高位设计学科教育,期待以此引领学生的综合发展。
这个“核心素养”会不会落空,就决定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自己的学习,而非取决于各科的老师去打破脑袋“设计”。
另外,你还要积极地回看自己的学习过程,善于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学习。这是关于策略与方法的学习(所谓“元认知”)
最后,你要不断感悟学习的价值意义。
一切学习,都应该是有目的的。那就是,理解世界、进而改变世界。
闷头学了好多年,除了拿那考分跟同伴比、比、比,没有感觉到学习的其他任何意义与价值,这样的学习是狭隘的,学习动力难以持久。
最后必须强调一下,脑力劳动是劳动的一种,是要付出努力的,而且是并不轻松的努力。
总想“走捷径”,试图让老师、让家教、让小组同学替代自己去辛苦,你的学习能力是不可能成长起来的。
* * * * *
最后,我们要回过头来强调一下。
本文题目“超越那些低级学习”,而非“抛弃那些低级学习”。
记住基础知识,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基本,没有记忆便不会产生思考。
我们期望的是,不以记住作为唯一和最终学习目标,而是在此基础上,着眼更高水平的目标,通过思考、讨论、运用、反思,发挥记住了的那些内容的更加高级的学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