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足迹(一)
小时候特别期盼过生日,因为我们姊妹三个,无论谁过生日,父母都会为我们三个每人煮一个鸡蛋。
随着年龄的增长,倒不期望这一天,因为“天增岁月人增寿”,只要到了这一天,就是年龄上的“质变”,就又增加了一岁,但无论怎样,这一天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到来,这不,这一天又来了——今天又是自己的生日。
翻开日历,与我一样在今天一起出生的“名人”还真的不少:1756年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诞辰; 1823年法国作曲家拉洛(Edouard Lalo)出生;1842年德国图书馆学家、古典语文学家齐亚茨科(Karl Franz Otto Dziatzko)出生;1848年日本元帅、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出生;1859年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出生; 1890年中国著名机械工程学家和工程教育家刘仙洲出生;18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宋庆龄诞辰……
我是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由于出生在三年困难时期,所以我们1960——1962年出生的人,大个子不是很多,身高1.7米出头的我还算是相对比较高的个子。
记得1977年春天,空军在西安招“滑翔员”(预备飞行员),我们去体检的时候,为我们做体检的男军医让我们脱光衣服,迅速就把我们20几个人分成三排,然后说:第一排是60年出生的,第二排是61年出生的,第三排是62年出生的,如果哪位站错了,自己进到我刚说的队列里。你说怪不怪,竟然没有一个是错的!我很好奇,检查完大家都出来后,我就找到那个军医问,怎么把我们区分出来的?他笑着说:小毛孩子,好奇心还挺强!他告诉我,1960年出生的基本上胸口是凹下去的,有个坑坑;1961年出生的胸口基本上都是挺起来的,就是人们常说的“鸡胸”;1962年出生的胸口基本上就正常了,因为60年最困难,62年困难基本上就过去了。他还告诉我说,这都是先天营养不良造成的,娘胎里带出来的。
那一年我15岁,身高1.71米,体重50公斤。
我记事情比较早,妹妹出生前的事情我记得比较零碎(我比妹妹大两岁多),妹妹出生以后的事情我记得比较多。六十年代国家的物质生活还不是很丰富,所以我非常清楚地记得,无论是姐姐还是妹妹,只要我们三个人有一个过生日,我们姊妹三个人,每个人都可以吃到一个煮熟的“生日鸡蛋”,所以,我们每年至少可以吃三次“煮鸡蛋”。
我的父亲比较勤劳,年轻时就是那种闲不住的人,每天都是第一个起床,做好早饭才叫我们起来,因此我从小就养成了吃早餐的习惯。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基本上不做饭,做饭都是父亲的事情。冬天天冷的时候,周日还在被窝里做着美梦,就被父亲叫起来,因为父亲已经从西安南院门买回来我们最爱吃的“春发生葫芦头泡馍”。
姐姐做饭比较早,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姐姐学做饭应该是在10岁以前。我是1973年姐姐上山下乡时正式接过姐姐做饭的班,那年我才11岁。
11岁,个子很小,做饭必须站个板凳,不然就够不着案板。其实,姐姐很早就开始教我学做饭。姐姐让我做饭很有办法,要么用一点“小诱惑”,比如水果糖,或者以带我看电影作为交换条件,只要我把饭做了,就一定有好处。
我第一次“合面擀面条”的时候,硬是把面一点点的“粘到一起”,后来看姐姐“合面”才知道原来那么简单。为了提高效率,我把面粉倒到盆子里,一边加水一边用筷子搅,这样效率就提高了很多。面要合好,必须要有力气,那个时候人太小,没有劲,所以每次合的面都很软,擀面的时候要擀好几遍,边擀面边加面粉,三、四遍以后才能把面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