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做“无德小人”
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说在广东湛江有位企业家,独自出资修建了129栋共258套别墅,打算无偿送给村民使用,可有的村民提出子女已经结婚,希望再多分一两套,有户口早已外迁的村民,也联名写信希望回村分房,有的村民不仅要别墅,还要求高额的补偿,由于要求没得到满足,有的村民晚上还潜到别墅里打砸新房,肆意破坏。
看了这个消息,刘强东罕见发怒:我愿你人前显贵,你为我雪上加霜。其实,与刘强东一样愤怒的不只是少数人,因为很多人身边也会遇到类似于这种“无德”的人。
记得有一年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有一位厨师朋友最近没有工作,让我帮忙找一个。工作确实帮着找到了,但那位厨师工作了大概有两个多月,那个餐厅关门了,老板跑了,欠了员工一个月的工资。有一天接到这个厨师的电话,告诉我老板跑了,欠了一个月的工资,这个工资必需让我拿出来给他,因为是我帮助他找的工作,我当时竟然不知道怎么答复!最终,我把这个厨师拉黑了。
很多人帮助别人并无所图,完全处于一片好心,总想着别人有难处尽力去帮助,可结果是“好心没好报”。
在社会中,很多人都希望社会好,穷人能脱贫,弱者能得到强者的帮助,尽力向好的方面转变,让人们拥有相同的生活,同样的幸福和快乐,但这真得做不到,因为强者帮助弱者的时候,有人怀着感恩之情,有的人不仅不懂感恩,还会不断索取,变本加厉,完全是一种“吃大户”的姿态。
很多人都说,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素质太低”,其实这不是素质问题,因为“素质”的真正含义是指人受教育的程度,现在走到大街上,40岁上下的人基本上都受过中专、大专、大学教育,应该都有很高的“素质”。
其实,现今社会中,人们缺少的不是“素质”,而是“意识”和“精神”。记得前些年在议论中国“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时,很多都在进行分析,大多数人得出的结论是“素质太低”。有位大学教授的观点是:这不是素质问题。他说,古代的时候讲的是“忠孝”,你要么“忠”,要么“孝”,而国外的信条是“信誉”,在社会上要讲“信誉”。改革开放以后,引进了“物质建设”,放松了“思想品德”,把“忠孝”打倒了,“信誉”有没有竖起来,因此人就“不忠、不孝、不信”,只信了“孔方兄”。
国家、企业、学校、家庭是一样的,什么样的“精神”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团队,就会造就什么样的民族,人们不能脱离了“精神”而独立生活,因为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精神”,不能脱离“精神”上的追求而独立生存。科学社会讲的是有一个好的“物质生活”和多彩的“精神世界”,两者之间的“平衡”才能让人们拥有“幸福和快乐”,所以“两条通道”要同时打开,人们才能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
现在很多人在信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等等,就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没有“精神追求”的人,很多都很“利己”,“唯利是图”,“物质”没有“丰富”,“精神”也很“落后”,就像那则让人愤慨的消息。
好的生活不仅需要“物质”的供养,更需要“精神”的供养,而这种“精神”上的供养,在物质没有极大丰富的时候,是需要以“牺牲物质”为前提条件,把“物质”上的“舍”做为条件,让“精神”领域先得到,为“精神”上的发展创造条件,“物质”虽然在那个阶段“舍去”了,但“精神”在那个阶段“丰收”了。
人们有的时候可叹人情,拥护你讲条件,赞美你讲条件,总是有条件地拥戴,即使你“掏心掏肺”的去帮助别人,也不能满足别人的要求,即使对“神灵”虔诚的跪拜,也是为了“求升官”,“求发财”,“求平安”,“求健康”等等,都是契约性的交换。
“修行求成”,“事业求高”,“做人求德”,千万不要让自己变的没有信仰,没有追求,只求索取,不懂回报,一定要修身养性,唤醒真诚,以德为本,不要变成那种人见人恨的“无德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