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文庙还有如此多的宝物,你去了吗?

文庙,亦即孔庙,专为祭祀孔夫子而建,因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故孔庙又称文宣庙、文庙。据史料记载,在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国国君哀公命令将孔子阙里的三间故宅,改做庙堂,岁时奉祀。唐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遍及各地。元明之际,全国所有府、州、县均建孔庙,无一例外。达至明以后,奉祀关羽的“关帝庙’”即“武庙”,也后来居上,陆续在各府、州、县治问世。迄于明永乐年间,为和武庙之称相骈,遂改文宣王庙为“文庙”,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乾隆《太原府志》载,太原文庙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原在府城西水西关街,毁于靖康之变。金天会九年(1131年)耶律资让镇守太原府时重修文庙,当时位于阳曲县城县前街中段路北(今太原市府西街四十六中东部),随着元末战争频繁而倾圮。明洪武三年重建,清光绪七年(1881年),太原连降大雨,汾河决堤,文庙毁于大水。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山西巡抚张之洞倡议,并亲自选址,在被火毁已经荒芜了17年的崇善寺废墟上新建。由亭、殿、门、庑、祠组成三进院落,成为省内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文庙之一。

太原文庙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建筑形制严格按照孔庙建制修建,整体建筑呈左右沿中轴线对称的三进院落,从形制上体现中规中矩和等级森严。以五座主体建筑构成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和崇圣祠,两侧修建有乡贤祠、名宦祠、廊庑等。

牌坊原位于最南侧,后挪至西侧,三间四柱三楼式。中间坊心题有蓝底金字的“文庙”二字.坊间上额描金彩绘双龙戏珠,这在全国同类文庙的牌坊上相当少见,仅有北京国子监牌坊上有类似的图案。在次间枋上还绘有各式各样的彩画,纹饰精美。石砌的夹杆石共4对8个,每一对之间以铁箍拉紧。除了夹杆石外,为了防风,前后共有8根戗柱支撑。

影壁与文庙整体建筑相碍益彰,庄严大气。石质束腰基座,顶为蓝色琉璃瓦做硬山顶,檐下施五踩斗栱,用垂莲柱,正脊两边吻兽齐全,壁顶四角翘起,贴有琉璃烧制的云龙图案。软心刷红土浆,照壁两侧有用蓝琉璃瓦贴制的竹节柱。

朝向棂星门一侧正中间由25块蓝黄绿三色琉璃砖拼成长3米、宽3米的正方形图案,绘流云海水、双龙戏珠,以莲花纹勾勒出圆形主图案,四角镶嵌花卉纹饰,形成外方内圆的布局。双龙戏珠的纹饰在中国古建筑装饰中较为常见,因传说龙珠能避水火,所以多以此纹饰装饰祈求水火灾害远离古建筑。而从影壁建筑形制上体现的内圆外方和中国古代士大夫所推崇的“天圆地方”传统哲学思想相吻合,可以说这样的设计蕴含了其纹饰造型以外深刻的文化内涵。

太原文庙外围有一圈红色的宫墙,南侧与影壁相连,把整个文庙建筑和周围的其他建筑独特地分离开来,形成了自有一体的内外两个世界。红色宫墙的最南端,与棂星门相对的部分在文庙的建制当中被称为万仞宫墙,是在文庙的建筑格局中作为标志性建筑之一的独特元素。长20米,高5米,主材料为砖,内外饰以醒目的红色涂料。宫墙和围墙合二为一,与影壁在建筑功能上有着相同的分割作用,但是其却有着独特而深刻的文化含义。“万仞宫墙”其名源于《论语·子张》,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子贡把孔子的学问之道比作有数仞之高,古代七尺为一仞,后世的人觉得数仞还是不够高的,就用万仞作比喻,更能说明孔子的道德学问之高,以此表达对孔子的敬仰之情。

从文庙的建制上来说,万仞宫墙的东西两侧为两道门,被称为贤关圣域或者礼门仪路。进出文庙,必须从宫墙两侧的贤关圣域或者礼门仪路出入。太原文庙现在依旧保存着旧制,可以看到明显的贤关圣域和礼门仪路两门。

棂星门,棂通“灵”字,灵星又称为龙星,其左角为天田,故又称作天田星。《通典·礼四》中记载:“周制,仲秋之月,祭灵星于国之东南。”古人认为灵星是主宰谷物的。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推崇天人感应,认为自然界和人息息相关,日月星辰也与人间事物一一对应。灵星便成为古代祭天祈年的对象。清代余兆曾所书《圣庙通记》中认为“凡有坛,而无宫室者则设棂星门,以为宏义取乎疏通也,圣庙亦设是者,所以尊夫子同天地也。”后来,统治者为了表示对儒家学说的无限尊崇和褒扬,将孔子神化,以尊天尊神的形式来尊孔,开始在孔庙内修建棂星门。

太原文庙棂星门形制特殊,建筑形制上融合乌头门与牌楼两种建筑形制为一体,由三座一间两柱冲天式棂星门并列而置,中间一座棂星门两侧两柱高出额枋呈冲天状,柱顶有琉璃云罐套头,并蹲坐朝天吼。两侧棂星门形制上较中间棂星门稍矮,也为冲天式牌坊,柱头顶端套有琉璃云罐装饰。更为特殊的是,各单独的门坊两侧均筑有琉璃砖墙夹壁,两端用更为宽大的影壁收头,使人站在中轴线上自然感觉均衡中心在中间,中轴线正好经过棂星门主门贯穿整体建筑,完全体现了主次有序以及对称有列的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三座棂星门间共筑有4座琉璃砖墙夹壁,棂星门最外两侧筑有2座灰砖制团龙影壁。4座琉璃夹壁为砖构造,采用须弥座,外表通体贴有黄、蓝、绿三色琉璃面。底座饰以各不相同的花卉图案,中部以凸点构成的壁心内饰以浮雕云舞团龙图案,檐顶两侧使用琉璃筒瓦,额枋以上饰以彩画。顶部壁檐仿木构建筑形式,有琉璃檐椽斗栱装饰,檐下斗栱明间为十一踩,两次间斗栱九踩。正脊饰以黄色琉璃鸱吻。在影壁琉璃斗栱中还饰以黄色琉璃制的福禄寿三仙。

在中间较高牌坊的两面均题写有蓝底金字“棂星门”三个字,应为仿清朝乾隆皇帝手书。“棂”字下面原本应有“巫”字,据说乾隆皇帝书写时.认为孔子一生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去掉了“巫”字。

泮池是和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化相关的。西周时期,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教育制度。《礼记·学记》中说:“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周代将国家的最高学府又称为辟雍,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北京国子监清朝乾隆时期修建的辟雍。在《礼记·王制》中记载:“天之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也就是说天之讲学的场所叫辟雍,而诸侯国的学府称为泮宫。泮宫也就是后来天下郡县文庙学宫的前身。

代王圻在《三才图会·宫室》中图示诸侯泮宫形如半璧,取玉璧之半的意思成为泮池。自此,很多地方文庙原有的方形泮池也改做了半圆形泮池。半圆形的泮池不盈不亏,也符合儒学的中庸之道。同时也象征着无尽的孔学之道,如同半壁池水,永远也没有满圆的时候。泮池上一般纵跨三路或者一路半圆弧形的拱桥,称作泮桥或者圜桥,又称作登瀛桥。而民间多把泮桥称作状元桥,泮桥的桥面有台阶式、拱形慢道或者平面直道三种形式。泮池与泮桥的相伴也有着特设的意义,泮池隔水,泮桥连通,是文庙建筑中内外空间的界定和过渡。池桥相伴,自古有之。过去的秀才在新入学时,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登泮桥跨泮池,穿过大成门进入大成殿拜祭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被称为“入泮”或者“游泮”,从而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开始人生的新起点。

太原文庙泮池呈半圆型,位于棂星门与大成殿之间的中轴线上。泮池东西长14.5米,南北宽7.6米,泮池深度2.1米。池边设置透瓶栏板,寻杖栏杆,下有云扶,方形望柱22根.雕刻有和大成殿相同的二十四节气望柱头。桥中央呈半圆形的拱,刚好可以与水中倒影合成一个完整的圆形。石拱券两侧中央位置雕刻有避水兽。泮桥栏板、望柱、柱头形式和材料与泮池栏杆完全相同。

大成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第三重建筑。大成门和文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一样,都是得名于对孔子知识学问和思想方面的“集大成”。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减柱法造。单檐歇山式屋顶,穿斗型梁架。正脊贴黄色琉璃砖,两端有蓝色琉璃鸱吻装饰。屋面覆蓝色琉璃筒瓦,椽头以虎眼彩画装饰,檐下梁栿上绘有枋心式如意头清式彩画,颜色鲜艳。正中悬挂有蓝底金字“大成门”华带立匾。在大成门两边还有两座规制较小的祠堂,被称为名宦祠(大成门东侧)和乡贤祠(大成门西侧)。名宦是指“仕于其地而惠泽于民者”,也就是合格的父母官;乡贤是指“生于其地而德业学行著于世者谓之乡贤”,即当地德高望重的族人。乡贤和名宦原本都是在祠堂里供奉,到了宋元以后才将乡贤名宦的祠祀移到了文庙之中,到了明代,乡贤名宦在文庙的祭祀已经成为了制度。

大成殿是文庙中最重要的核心建筑,是祭祀孔子和四配十二哲的大殿。大成殿也称作“文宣王殿”,名称起源于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下诏追封孔子为文宣王。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到太学拜祭孔子,下诏将文宣王殿改为“大成殿”。从此孔庙里的文宣王殿就正式定名为“大成殿”。

太原文庙大成殿面宽七间,进深五间,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693.12平方米。整个大殿修建于宽大的月台之上,更突出了大成殿的庄重感。月台又称为佾台、拜台或者露台,在孔子祭祀活动中是表演乐舞的场所。平面为长方形,长39.2米,宽22.8米,高1.4米。月台围栏式石阶,月台正南方设有刻着盘龙的御路丹陛,月台底部四周有雕刻精美的螭首,月台栏杆使用二十四节气望柱头。二十四节气望柱头是中国官式建筑典型的望柱头形式,多用于皇家宫殿和文庙等重要官方建筑当中,在覆莲火焰式的柱头上刻有二十四道纹路,象征着一年中二十四个节气。从整体建筑形制上看太原月台等级较高。

大成殿屋顶铺蓝色琉璃瓦,屋顶正脊贴有黄色琉璃瓦(黄色琉璃瓦原本只能用于皇宫建筑,用于文庙建筑是起于明万历二十八年,明神宗下诏将北京文庙的灰瓦换成绿色琉璃瓦,提高了文庙的等级)。在屋顶正脊的两端收束处,饰有黄色琉璃鸱尾。鸱尾是古建筑屋顶正脊两段的装饰件,一般表现为:龙口咬住正脊,尾部上卷,背插宝剑。这些饰件不仅能在屋脊交接的部位防止雨水的渗漏,而且使得屋顶的造型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而起到了重要的装饰作用。

崇圣祠一般位于文庙大成殿东侧或者北侧,原来被称作启圣祠,供奉有孔子的父母。太原文庙崇圣祠是在第三进院落(后院)中,是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所组成的一个独立的院落建筑。崇圣门前,大成殿两侧辟东西小门,东曰:“履中”,西曰:“蹈和”。进入崇圣祠后,正中崇圣殿面阔五间,正面单檐歇山,背面单檐硬山顶,孔雀蓝瓦盖顶。东西配殿均面阔三间,灰瓦悬山顶。

太原文庙曾被设为山西博物馆的一部,二部则是起凤街的纯阳宫。现改成了“山西艺术博物馆”,纯阳宫改成了“山西民俗博物馆”,现文庙大成殿内主要是孔子展览,其它殿主要展示本地历史文化。在文庙院子里还堆放着石狮、佛像、拴马柱、上马石、石碑、石屏、石经幢等石头系列,铁狮、铁焚炉、铁钟、铜屏等金属以及木雕牌坊等,吸引着各地访古爱好前来造访。

——————————  END  ——————————

您看到的或许也是别人需要的,感谢分享!

(0)

相关推荐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渭南 韩城文庙

    韩城文庙位于渭南韩城市金城区东学巷 明洪武四年重建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文物古迹丰富,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5处(司马迁祠墓.大禹庙.魏长城遗址.文庙.党家 ...

  • 名胜|山西·太原文庙

    棂星门 贾鹏 摄 大成殿 贾鹏 摄 崇圣祠 贾鹏 摄 在山西省太原市柳巷商业街区以东不远处,有一上官古巷,巷子东端,可见红墙青瓦.碧檐重重的一片古建筑群落,这里就是太原文庙.太原文庙严格按照孔庙建制修 ...

  • 【孔庙】河南邓州文庙:金元双碑,耸立门前(下)

    右侧元碑 石牌坊的两侧各建有一座碑券,王校长介绍说这分别是金碑和元碑,回来查史料,她所说的金碑其全称为<大金邓州创建宣圣庙碑>,该碑文乃是出自金代著名文人赵秉文之手.他的文章颂扬了孔子及儒 ...

  • 【孔庙】四川温江文庙:宫墙在后,魁星处前

    关于温江文庙的沿革,民国版<温江县志>卷四<学校>中首先称:"学校造士,自汉武以来,恪宗孔子,故学宫必祀孔子为先圣先师.元定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太原文庙

          太原文庙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文庙巷3号.距太原山西大学堂旧址东北200米.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去时当天太原文庙不开放. 太原文庙创建于金大定年间(1181-1189年),明清两代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 太原文庙  

       太原有2个国保文庙,一个是晋源区晋源街道的晋源文庙,它是曾经的太原县文庙,另一个就是迎泽区狄梁公街的太原文庙,即府文庙.而太原文庙最早也不在现址,在府西街,毁于光绪7年(1881年)的汾河决堤. ...

  • 静逸思听|走进心里深藏几十年的神秘之地太原“文庙”,圆了儿时的好奇梦

       静逸思听系列<太原文庙>  作者:宋荣枝 朗读:宋荣枝 同学相约去文庙参观. 文庙, 一直是我心里的迷, 也就一直存有一份好奇.        小时候去柳巷, 会从文庙东边绕道北面, ...

  • 太原文庙的前世今生:因水而毁,浴火重生,扛过日伪,屹立至今!

    据史料记载,太原原本的文庙并不是现在这座,而是位于西街的两座学宫里的两座府.县文庙,这也是太原最早的文庙,建于金朝,规模十分宏大,气势轩昂.在两座庙外,还有两条大坊也是属于文庙所有,分别叫做"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太原晋源文庙

        太原晋源文庙位于山西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办事处东街村东大街.太原晋阳古城内.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源文庙内现有一对老夫妇看门,磨破嘴皮也不让进,无语.在大门外拍了几张照片. 太原晋源文 ...

  • 山西 太原民俗博物馆(文庙)

    在寻找崇善寺的时候,看到一个路牌,狄梁公街.狄梁公就是狄仁杰啊,对啊,他就是古称并州的太原人啊,莫非这里有他什么遗迹,问路边小店和路人,都不知道,问到一个老人,说是在崇善寺背后.好吧,我绕过去一看,是 ...

  • 第十五回袭太原元扩廓中计略临洮李思齐出降

    却说元顺帝闻通州被陷,惶急异常,亟御清宁殿,集三宫后妃,及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准备北行.左丞相失烈门,及知枢密院事黑厮,宦官伯颜不花进谏道:"陛下宜固守京都,臣等愿募集兵民,出城拒战.&quo ...

  • LV月底关太原店,煤老板风光不再?

    Cynthia Ho LV再度传出关店消息,这一次是在山西.太原LV专卖店将于2月28日起关闭.这样一来,LV将在二月底同时关闭两家重要店铺:上海淮海路店和山西太原店. 加上此前关闭的广州.哈尔滨和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