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作品】陈松春 | 关于中华通韵,我有话说
关于中华通韵,我有话说
陈松春
落笔之前,我先声明,我不是来蹭热度的。自从所谓的《中华通韵》登台之后,众说纷纭,有口诛笔伐的,也有奉为圭臬的,即使“中华诗词学会”祭出的这一新法宝能借到太阳般的热度,也经不起数万万同好者的左蹭右蹭,这会儿估计也差不多被蹭完了。如果勉强要往“热”字上靠,那就不妨说,我这是在发挥“余热”吧!
假如不是因为我无意得知,这所谓的《中华通韵》,是教育局和中华诗词学会强强联手合推的话,我真的不想说话,不然说了难免会让一些人不高兴。可我想了再想,决定还是要说几句。主要是怕以后会有那么一天,我的后世子孙在升学的时候,突然要背《中华通韵》,不然学途受阻。如果真有那么一回事的话,我的后世子孙肯定会骂我,做为一个传统诗词爱好者,在教育局联合中华诗词学会推行《中华通韵》的时候,为什么会沉默着?他们有可能会怀疑我是一个懦夫。我想,即使我做不了英雄,也不应该成为后世子孙心目中的懦夫吧。谁愿意让自己的后世子孙一代一代地骂下去呢?
首先,我得说说我对《中华通韵》里”通“字的理解。根据《新华大字典》最新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864页),”通“字的意思大概有以下几种解释:1、无堵塞,如”通行“;2、精通,懂得,如”通情达理“;3、文章合乎语法而流畅,如“语句通顺”;4、一般的,普遍的,如“通俗”;5、全部,如“通盘考虑”;6、连接,来往,如“沟通”;7、使知道,如“通告”;其它的似乎就风马牛不相及了。我想了想,估计就第4条比较接近《中华通韵》之“通”,否则你说是通顺之“通”,难道《平水韵》和《中华新韵》,还有其他的韵,就不通顺了吗?不至于吧!说到底,就是“普通话”之“通”,这是“普通话”的孙子(儿子是《中华新韵》)。既然是一般、普遍的韵,这新生的法器应该就不仅仅用于写诗吧,我猜想,以后还会用它来写散文、小说、戏剧。哦,不好意思,我忘记诸如小说散文之类的作品,是不用韵的,但用上也没关系,反正有现成的灵丹妙药,不用白不用。但既然这样,使用“平水韵”写诗填词的诸君,又何必怒气冲冲呢?这正是某些人自愿降低身份啊!不用明言,雅俗自分。
其次,有些人会担心由于《中华通韵》的出现,会撼动《平水韵》的地位。其实,这真的是有些杞人忧天了。继平水韵之后,元代出现过《中原音韵》(《中华新韵》的祖先),但却只能和《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三分天下,说三分天下是客气的说法。明代修纂过《洪武正韵》准备大行于天下,最后不了了之;后来又出现了《洪武通韵》(这个“通”韵是有入声字的),还是不了了之。到了清代,《平水韵》换了个名字,登上了“官韵”的宝座。一直到现在,很多人一开始写诗,就使用《平水韵》,可见其地位是何许的重要。当然,我也从来不反对《中华新韵》,更没理由反对《中华通韵》,大家写诗的方法不一样,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为了开心。开心嘛,比用什么韵都重要。反正我个人是不会用《中华通韵》写诗,原因是我长于潮汕地区,习惯用潮汕话读诗,有些普通话读起来不顺的音,用潮汕话读就朗朗上口了。何况我普通话本来就不标准,用《中华通韵》写诗,岂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再次,如果我儿子要学写诗的话,我一定会推荐他用《平水韵》,学校教《中华通韵》,我也不会反对。如果我儿子拿着一首李白的诗来问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不是使用“中华诗词学会”编的《中华通韵》“十一安”韵?我一定会告诉他,按《平水韵》分,是“十五删”韵。我会告诉他,一切我所知道的关于诗词用韵的知识,假如最后他还是要坚持要《中华通韵》的话,我也没办法了,随他去吧!但是我相信,这种情况是不可能会出现的,《平水韵》,作为皇冠上的明珠,目前,没有任何一部新的韵书能够超越她,更别说取代。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诗人,与其争论着用什么韵,不如思考一下怎样才能写出走心的诗来?末了,以上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人所在的深圳市诗词学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