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庙妓到菩萨,中国人为何崇尚禁欲?
胡赛萌/文
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内敛是一个显著标签。
相比于欧美人的外向、拉美人的奔放,内敛的中国人似乎更羞涩,在两性关系中也更保守,民间甚至有“万恶淫为首”的古训。
因为内敛的民族性格,所以许多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后必须被中国化,比如源自印度的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就变成了禅宗。
同样,印度的庙妓在传入中国后,摇身一变成为了菩萨。
印度的庙妓,原本是在寺庙中为高种姓长老和朝拜者提供性服务的专职女子,被称为圣妓或圣女。
庙妓这样的印度传统,中国文化当然不能接受,于是就有了“锁骨菩萨”的故事。
锁骨菩萨,是中国佛教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最初见于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一书,该书卷五记载了一个离奇故事。
延州有位女子,容貌美丽,对求欢的男人来者不拒,死后有西域胡僧经过其坟墓,感应到内有圣人,于是敬礼焚香,围绕赞叹。
周围村民看到后对胡僧说:“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可夫,和尚何敬耶?”
胡僧说:“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不信,即启以验之。”
村民开棺后,见其全身骨头钩结如锁状,果如僧言,皆大惊,于是在原地建庙跪拜,香火不绝。
唐代风俗相对开放,到了程朱理学的宋代,锁骨菩萨的故事从人尽可夫的“淫版”,变成了守身如玉的“贞版”。
在宋版故事中,锁骨菩萨化身美女,传授三宝佛经,并在唐版的基础上增添“凡与交者,永绝其淫”的内容,显示出该故事由玄怪构想演变成为佛教点化的痕迹。
至此,锁骨菩萨开始承担佛教教化之责,不但不再人尽可夫,反过来还要劝妓从良。
明末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中,就有一个“月明和尚度柳翠”的章节,法空长老以锁骨菩萨的故事劝告妓女柳翠从良。
法空和尚说:“当初观音大士,见尘世欲根深重,化为美色之女,投身妓馆,凡王孙公子见其容貌,无不倾倒,然与之交接后却欲心顿淡,破除邪网。”
为此,老和尚对妓女柳翠说,小娘子今日混于风尘之中,因前生种了欲根,所以今生堕落,要想脱离苦海,必须断了情欲,从良为人。
到了明代,锁骨菩萨竟然变成了观音菩萨,“来度世上淫欲之辈归于正道”。《妙法莲华经》亦有经文:“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在中国人看来,情欲不是好东西,菩萨化身美女,陪人睡觉,就是要让芸芸众生放下情欲,脱离苦海。
男欢女爱,阴阳之道,明明可以尽情享受,为什么中国人偏要如此敌视?
中国文化,商周时烂漫,先秦时热血,汉唐时豪迈,两宋时文雅,明清时封闭,文化越来越保守,民族性格当然也越来越内敛。
到了后来,社会文化甚至呈现出禁欲色彩,程朱理学推崇“存天理、灭人欲”,道学家甚至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于是,印度庙妓到了中国,只能变成菩萨,而男女两性关系也只能为集体宏大叙事所服务。
男女之事,成为了传宗接代,祖宗香火,江山社稷;性行为,可以用来生儿育女,却不能拿来寻欢作乐。
到了清代,蒲松龄笔下的女鬼聂小倩横空出世,彻底取代了锁骨菩萨,她变身美女,诱惑路人,靠情欲取人性命。
从庙妓到菩萨,再到女鬼,从供人淫乐,到度化众人,再到取人性命,情欲一步步变得让人惊悚和恐惧。
在这样文化心理的之下,中国人就算想要奔放也放不开手脚,如果实在忍不住,就只能趁着黑夜偷偷摸摸地做……
作者:胡赛萌,好果文化创始人,知名评论人,曾在新闻晚报、教育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国内外知名媒体发表评论文章。公号:好果胡赛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