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从古新安第一关到写生基地琳村
【行走徽州】从古新安第一关到写生基地琳村
司马狂/文
自从开始写公众号以来,时常听人提及“新安第一关”,只是因为打小在歙南乡野长大的缘故,对于县城并不是很熟悉,一直不知道这新安第一关究竟在何处。国庆节回家的时候,特地按照导航找到了新安第一关,不过由于我的拖延症比较严重,一直到今天才撰写此文。
由渔梁往南源口方向,沿着河堤走不了多一会,远远的就瞧见了紫阳桥。这座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石桥,至今还在坊间流传着郑百万个人建造一孔的传说。不过在旱南,鸿飞冯家人一直说并非是郑百万,而是冯百万。只是因为娶妻唐里郑氏,才被讹传为郑百万。明清时期的徽商经由渔梁坝前往杭州,到此桥可以不落桅杆直接通过,那是因为这座桥的高度有14.4米,宽达10米,为歙邑境内最高的古石桥。解放后兴修了新安江水电站,徽杭水路断绝,紫阳桥下再也难见百舸争流的壮观景致。
远目眺望是先见紫阳桥,脚下缓步而行,却是先到的新安关。史料记载中,此为古新安第一关,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乃是进出徽州府的扼险之处。北侧靠山,南临练江,关内有校阅署,加之“第一关”的称谓,颇有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我心目亦是一派豪气冲天的壮烈。奈何真的到了此间,才明白沧海桑田的变迁,如今的新安关仅剩下窄窄的一个城门洞,周遭都已被民居紧紧环绕,哪里还有当年第一关的气势!新安关边上临河那户人家,是从綿潭迁徙上来的,自家做了些酒酿。当天去的时候,温度很高,要了一碗冰镇的甜酒酿。站在他家的走廊上,河风拂面,边吃酒酿边畅想着当年这里的繁芜……
出了新安关,瞬间同渔梁那边厢恍若两个世界,那边因为国庆假期的缘故人声鼎沸,而这边异常的安宁,其实这便进入了琳村的地界。琳村原古名林村,村分上下,按照村子另一头胡氏节孝坊上的字样推测,这个村子应该萧姓人口众多。一条干净的水泥路穿村而过,限于时间,我也是顺着水泥路一路往下走的。许是因为太靠近县城,村民都属于提早富裕起来的那批人,琳村的古宅所剩无几。间或能找到的旧宅子,边上也都被新房舍牢牢占据着。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琳村变成了写生基地。很多学画画的孩子,跟随着老师来此写生。我在村子里转悠的时候,几乎就是每隔一小段路程就能见到画画的少年。他们对于从身边走过的人,置若罔闻,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构思当中,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琳村那份特殊的美。不知道,几百年前住在新安关的书法家刘然,目睹这些年轻人的模样,会不会捧出一杯自己酿的美酒,和这些后生们浮一大白?
其实很想多用一些文字去描绘琳村,只是这几年走的村落多了,愈发不知道如何下笔,更何况,我在史料中很难找到关于琳村的具体记载。村子的兴盛总是遵循它的自然规律,琳村比之我老家歙南大山里的那些逐渐消逝的小村落,已经不知道强了多少倍,对我来说,徒留羡慕。
附录:琳村在行政村上与鲍家庄一样,同属鲍川行政村。琳村过去,没有几步路就能见到鲍家庄的老街,此前笔者就曾专门写过一篇关于鲍家庄的文章,点击蓝色标题,就能跳转阅读,看完记得回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