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先早课|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人赖天地以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那中国文化是如何理解天地的呢?归根结底就是阴阳。天为阳,地为阴,天地阴阳和合,则有昼夜、寒暑,以化生万物。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一脉相承。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同篇又说:“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清阳无形,上升为天;浊阴有质,下降为地。天地之气升降往复,有云雨变化,故能生长化收藏。人在天地间,必然受其影响,故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点此查看视频▼

刘更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0)

相关推荐

  • 外为阳,内为阴 背为阳,腹为阴

    刘更生 道生学堂 本句取自<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不仅能够提示天地万物 ...

  • 李毅峰:中国文化中的“内”与“外”(《黄帝内经》发微之一)

    近读<黄帝内经>,发现"内"字意义深远.虽然<汉书>中有<外经>的记载,传世明代也有陈士铎<外经微言>,但<内经>仍成为 ...

  • 尚先早课|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博谓之崩

    本句见于<素问·阴阳别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澼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皆言脉象主病. 阴搏阳别,指尺部之脉搏指滑利而有力,与寸部之脉明显不同. ...

  • 尚先早课|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阴阳虽非中医学专有理论,但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不仅用以指导分析生命现象.身体各部关系,而且用于分析疾病.指导诊断和治疗. 从不同角度,身体可以分别阴阳.如<素问·金匮真言论> ...

  • 尚先早课|三气杂至,两神相抟

    上句见<素问·痹论>:"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此言风.寒.湿三气混合侵犯人体而 ...

  • 尚先早课|厚德清静,府精神明

    厚德清静,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敦阜之纪,是谓广化,厚德清静,顺长以盈,至阴内实,物化充成."敦阜,言土气太过.敦,厚.阜,土山.敦阜之纪,即土运太过之年.土主长 ...

  • 尚先早课|阴平阳秘,阳杀阴藏

    上句见<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 尚先早课|视其目色,察其病形

    上.下两句皆与疾病诊察有关,但侧重点不同. 上句见<灵枢·四时气>:"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睹其色,即望其面色.察其目,即望其目.通过 ...

  • 尚先早课|正气,虚邪

    正气,一般指人的生命活力,也称真气.如<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离合真邪论>:"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 ...

  • 尚先早课|常气,定息

    常气与定息均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 常气,指脉有胃气.<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所谓平人,指 ...

  • 尚先早课|逆顺肥瘦,寿夭刚柔

    本句以<灵枢>两个篇名为对. 逆顺肥瘦,为<灵枢>第三十八篇篇名.逆顺,指经脉循行及气血运行的不同方向.肥瘦,言形体的肥壮与瘦小.本篇着重讨论了经脉的走向与规律.气血滑涩及形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