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酱草抑制胃酸的良药

败酱草出自《神农本草经》,又有龙芽败酱、泽败、鹿酱之别名,以清热解毒,散瘀排脓见长,临床常用于治疗痢疾、泄泻、肺痈、黄疸等证。笔者临床体会,败酱草为一味抑制胃酸的良药。

泛酸或吐酸为临床常见症状,脾胃肠病证中或以其为主症,或为胃痛、胁痛、呕吐之兼症。夫酸者,肝木之性也,吐酸多与肝、胃相关,且有寒、热之别,《证治汇补 · 吞酸》云:“大凡积滞中焦,久郁成热,则本从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热也;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但吐酸总以热证多见。

笔者则无论病之寒热,凡有吐酸症者,皆随方加用败酱草,常用量15g,效不显者,可用至20~30g。如治患者程某,女,苦病有年,饥则胃痛,食后吐酸,手足欠温,大便不畅,舌淡苔白,脉沉。病之性属寒,故以健脾温中,化湿和胃为治。

于主方中加乌贼骨、瓦楞子之属,少效;后仍守同一主方加败酱草20g,仅服3剂则胃痛减,吐酸止,续服10余剂,随访3个月,病未发作。湿热郁滞于中,随气上逆,则吞酸作矣。败酱草用于湿热之证,此其制酸之理也。

临床上我在胃病治疗上遇有胃酸一症,必加败酱草,即经济又有效,可以说是一味不可多得的治胃病良药。药量我一般为30克,低于15克效差,这一点要注意。屡用屡效,几乎都成了我治胃病的专药。

败酱草性味归经:微寒;辛、苦;归胃、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用于阑尾炎、痢疾、肠炎、肝炎、眼结膜炎、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