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厚土伏火
请问马老师:“厚土伏火”,是什么意思,在临床上还有哪些方证?
【马家驹博士答疑解惑】
厚土伏火。其实运用了五行理论。中医是有流派的,经方是一个学派,其他学派比如脏腑五行,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提高。比如这个厚土伏火。土指的是脾胃,在经方看来属于太阴病。厚土顾名思义是使土厚实,也就是补益脾胃,温补太阴。
临床中,火是一个重要概念,少火生气,人需要以来少火来维持生命活动。张景岳曾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需要少火。但火如果过亢,就属于多余,就成了阳证,就成了火热之邪,需要损有余补不足,需要清热。人体表现出来的过亢有余的火热,又分为实火和虚火,也称为实热和虚热。我们都知道,实火需要清热甚至解毒了,而虚火呢需要辨别是阴虚阳亢,还是气虚阳亢。虚火产生的原因并不在于火本身,而是对立面的阴虚或其它原因导致一种火热亢奋的假象,这是相对有余,实际上火并非有余过亢,所以不能清热。阴虚火亢以肝肾阴虚为常见,比如肝阴不足,肝火上炎肝风上扰的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之类。
在李东垣脾胃学说中有气虚发热的说法。临床中对于脾胃不足产生的上热,被成为阴火,比如李东垣的阴火论。采用生黄芪党参白术之类的甘温补益,厚土伏火。比如甘温除大热的补中益气汤。其实理论更多源自于仲景伤寒论。
伤寒论的少阴病,我们知道是阴证。论曰: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阴证本不发热,为何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其中的“反发热”就蕴含了阴证发热的机理,是阳虚发热。此时,这个热,不能清,反而要温补助阳,待阳回则虚热自消。
五行理论中,土居中,脾属土,为后天之本。在 184 条: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4 条中谈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就是强调了土,脾胃功能的临床重要性。厚土可以潜藏阳热,可以潜藏一切。比如目前的垃圾处理,很多的方法还是深埋于土中。灭火可以浇上一盆水,同样灭火可以覆盖上一些沙土。对于脾胃不足而产生的阴火,治疗方法自然是补益脾胃来达到灭火的目的,即厚土伏火。也有医家称之为补土伏火。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
上面一段内经,谈的是饮食入胃的消化过程。其中关键环节在于脾胃的受纳腐熟运化,所以说脾主运化。若脾虚不运,产生的能量阳气水谷精微不能敷布,郁而受阻。气有余便是火,同时气虚不通郁久同样可以化热。再比如,脾虚容易产生内湿,而内湿又容易郁热,从而表现为湿热。初起的时候,单纯祛湿即可,因为热郁于湿中,湿邪一去,热自然无所依附而消散。
关于为何脾虚容易产生虚火的解释,不太好理解,上面的解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对于气虚或者脾虚的发热,可以采用厚土伏火。所以临床当中要辨寒热,那么这个热呢还要进一步辨虚实,是虚热还是实热?如果是实热的话可以采用,生石膏、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之类的清热药物去治疗,如果是虚热的话,还要考虑是阴虚所导致的内热,还是气虚所导致的内热,那么厚土伏火的目的针对的就是气虚脾虚内热。
后世叶天士的温热病篇中谈到;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便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漫然而进也。
叶天士的这句话,原意是说清热过后,虽然炉烟虽熄,但此时灰中有火,即使有虚寒的症状,也不可过早给予补益的治疗。原因就是炉烟虽熄,灰中有火。我们都知道烤红薯,不是靠明火大火,而是靠燃烧后的灰烬来烤红薯的。这也是厚土伏火的临床应用吧。临床在应用四逆汤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伤寒论中四逆汤的剂量是: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其实就是一个阳气不足。阳气不足必然存在气虚不足,阳虚和气虚的鉴别就是在气虚的基础之上出现恶寒等症状,我们说这是由气虚发展到了阳虚。因此温阳是需要建立在补气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补阳的时候,往往需要加入甘草这样的甘温健脾的。比如四逆汤、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如果不加甘草,干姜附子桂枝的应用就像一把火,非常的壮热,燎原之势,过去之后呢,没有甘草的后续作用了,也就是一把火就过去了。所以干姜附子汤的服法是顿服,取其大辛大热以助阳,但要温阳,还是加上甘草的好。比如四逆汤。再如理中丸、附子理中丸也都是厚土伏火的代表方,在甘温益气补益脾胃的党参、白术、甘草基础上,加入干姜、附子。加上了甘草之后,就有一种小火持续不断温中温阳的作用,缓慢地发挥温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