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中医捷径——学完此篇成半个中医
徐小丽LittleLily
一、阴阳辨证金口诀总纲领
阴阳辨证要仔细,有神阳证无神阴,二便反应真消息。肾司二便之开合,少阴虚寒大便溏,小便也是清和长。小便灼热渴饮冷,此是阳证莫分说。
阴结便秘大便干,溲频淡黄口不干,或者口渴喜热饮。阳结便秘口干渴,渴喜冷饮溲黄赤。
烦躁潮热或盗汗,口渴饮冷真阳证,五心烦热或盗汗,渴不思饮或喜热,溲频便溏虚阳越。
阴证
唇口青白目无神,声低息短但欲寐,身重懒言体畏寒,饮食无味吐清涎,舌质青滑或黑润,苔白浅黄舌滑润,津液满口不思饮,口渴思饮不欲咽,或者口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 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食不下,脉息无神是阴证。舌虽无苔但口润,二便自利口不渴,专注回阳无差错。
阳证
阴虚面目唇口红,精神不倦不知眠,口臭气粗声音亮,恶热身轻大便干,溲赤黄短烧灼热,口渴饮冷饮不休,六脉长大有力气,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满口刺,烦躁潮热或盗汗,干咳多痰或少痰,脉息有神是阳证。口渴饮冷身发热,二便不利烦谵语,身冷如冰形如死,此是热极内潜伏,阳不达外似纯阴,此时还需验口气,口气虽微热气蒸,舌根虽红但不青,急宜攻下存津液,莫认阴证误性命。
二、阴阳辨证真假杂病诀
阴寒阳热是阴阳,只在真假作文章。真热口渴小便黄,渴喜冷饮下肚肠,
有神烦躁不安宁。
真寒溲频面色苍,无神倦怠但欲寐。真热口渴喜冷饮,假热漱水不欲咽,
真热便干面红赤。假热面赤溲清长,真热息热气粗长,真寒息冷气短微。
真热舌焦苔干黄,真寒舌青苔水滑。阴极似阳属戴阳,阳极似阴肢冰霜。
真假寒热来斟酌,阴证阳证断无错,真热阳证苦甘寒,真寒阴证温热汤。
识得阴阳造化机,疑难杂病有处医。先天立极是水火,水火既济无沉疴。
太阴虚寒大便溏,肝脏因此遭了殃,乙肝病毒逞威风,附子干姜作文章。
少阴阳虚溲清频,精微下泻眸不润,头昏腰痛也是因,回阳救逆四逆汤。
白血病是阴寒邪,寒彻骨髓白C增,西医只知杀白C,徒将阳气杀戮尽。
此病中医少阴病,太少两感麻附辛,少阴虚寒四逆汤,简便廉验神功显。
艾滋病是阴阳离,西医验血便可知,常人验血一条线,艾滋血液两分离。
阴平阳秘精神治,阴阳离绝精神绝,和合阴阳中医药,简便廉验最神奇。
三、六经阴阳辨证用药金口诀
配伍原则
有是证用是药。
用药规则
临证先分阴和阳,再把六经仔细详。阴证必用阳性药,阳证阴性药物商。
清升浊降分清楚,少阴少阳转枢忙。
五味归六经
酸苦厥阴少阳经,咸苦少阴太阳经,辛甘淡太阴阳明经。
辨证用药金口诀
太极中医辨阴阳,用药参合阴阳伤。大便稀溏太阴伤,干姜温中健脾阳。
口渴引饮溲清长,此是坎中一阳伤,津不上承口和咽,回阳化气四逆汤。
四逆汤中用附姜,生炙甘草来帮忙。生姜多汁入脾脏,辛热醒脾祛湿忙。
饥不欲食肝阴伤,一贯煎汤来煎尝。燥实痞满四证现,急下存阴莫迟缓。
舌体胖大有齿痕,此是湿伤脾太阴,少阳枢机被湿困。柴胡桂枝干姜汤。
苍术薏苡和半夏,燥湿健脾功堪夸。食难求饱常常饥,湿邪困阻太阴脾,
芳香化湿开太阴,此后肚腹会舒适。肺为娇脏不耐寒,寒邪伤肺咳嗽连,
宣肺散寒是关键,麻黄汤可急急煎。肺为娇脏不耐热,热邪伤肺痰黄粘,
宣泄肺热方法可,麻杏石膏汤煎喝。发热无寒病太阳,宣肺散寒麻黄汤;
汗出恶风营卫虚,桂枝汤方煎来嘘。无热恶寒病少阴,附子姜草四逆汤,
若兼咳嗽麻附辛,麻辛生姜四逆汤。
六经阴阳辨证用药论
澄空药性论阴阳,辛甘发散热性阳,苦甘酸寒阴药商。阴证就用阳性药,阳证苦甘寒药商。太阴之病食不下,咳嗽腹满也是它,太阴湿土需燥化,苍术苡仁和半夏,少阳枢机要流转,
重用柴胡开太阴,配合四逆升清阳。湿重热轻用附姜,湿去热将无处藏;热重于湿四妙散,祛湿清热功来现。阳黄小便必定黄,阳黄就用茵陈汤,阴黄小便要清长,阴黄再加术附汤。
少阴之病但欲寐,畏寒蜷卧脉微细。少阴虚寒用附姜,生炙甘草来帮忙。太少两感麻附辛,少阴虚寒四逆汤。从阳化热渴燥烦,黄连阿胶汤来煎。厥阴寒热药错杂,姜附椒柏乌梅下。太阳寒水需温化,桂枝麻黄姜枣加。发热无汗太阳病,无热恶寒病少阴。恶风有汗桂枝汤,发热无汗麻黄汤。太阳蓄水五苓散,蓄血桃核承气汤。太阳寒水为何因,少阴虚寒气化亏。少阳寒热要往来,小柴胡汤用应该。 或者当归四逆汤,鼓足阳气邪祛外。阳明之病胃家实,三承气汤因证施。阳明经证便未结,白虎汤方去实热。
用药法则
扶上之阳参桂芪,理中之阳砂蔻姜,乌附硫磺温下阳。理中甘草干姜汤,中阳不足是妙方。附子细辛真武汤,温肾助阳是好方。胸胁胀满舌苔滑,口苦咽干齿痕舌,少阳枢机不流转,柴胡桂枝干姜汤,引阳化阴功效全,食疗生姜白面煎。肩背冰冷不出汗,咳嗽腹满流清涎,麻黄附子细辛煎,可加四逆增效验。
六经见症辨证用药
大便稀溏太阴病,生姜干姜用之行;溲频清长少阴病,干姜附子要酌情;四肢青冷厥阴病,四逆柴胡引入经。
阴阳辨证用药总纲领
阴阳辨证要仔细,有神阳证无神阴,二便反应真消息。元阴元阳藏肾中,肾司二便之开合,太阴虚寒大便溏,生姜干姜开太阴;少阴虚寒溲清长,四川附子配草姜;舌边齿痕太阴湿,少阳枢机不流利,柴胡气香升清气,味苦还能降浊阴,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茯苓泽泻饮,清升浊降湿邪飞。阴结便秘大便干,溲频淡黄口不干,或者口渴喜热饮,麻黄附子细辛汤,甘草生姜干姜汤;阳结便秘口干渴,渴喜冷饮溲黄赤,增液承气用必效。烦躁潮热或盗汗,口渴喜冷真阳证,知柏地黄可以用。五心烦热或盗汗,渴不思饮或喜热,溲频便溏虚阳越,通脉四逆柴胡汤。
四、六经病痛歌
痛连项背及颈肩,病在太阳少阴寒;
前额痛连眉棱骨,阳明病变无错误;
痛在两颧及额角,口苦咽干目又眩,
少阳病变仔细辨;
头痛而重首如裹,太阴湿困莫啰嗦;
头痛连齿少阴病,溲清便频寒入经;
溲短口渴从热化,黄连阿胶煎可行;
巅顶疼痛四肢青,厥阴阳虚吴(茱)萸汤。
五、气化论口诀
阴阳合一地天泰,水火既济气化成。
中医原本调平衡,阳化阴精成气形,阴阳合一是为气,气化百病不能生。
中医本质就是气,寒者热之气化成,热者寒之气化生,枯者温润气融融。
寒热错杂饮邪留,少阴少阳枢机求,不必他山药石求,祖宗明训记心头。
百病皆因气化停,气化之后去百病。
人身水火一团气,水多太阳是冰地,回阳化气冰解冻,春暖花开百病释。
阴阳合一气化成,阴阳分离生命终。坎中一阳二阴抱,离中二阳抱一阴,
坎离交媾既济成,八纯卦乾气融融,百病不生气化功。阴阳合一气化成,
阴阳分离生命终。世人不知阴阳理,诊病辨证离其宗,不知元阳在阴中,
附子干姜助其生。不知阴盛虚阳升,却以湿热苦寒泄,虚虚实实难愈病。
口腥兼臭是阳虚,寒热驳杂中焦虚,真寒味腥真热臭。口渴溲短大便干,
此是阴亏需滋阴。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理中下,重加姜附来理中,
寒去腥臭自然无。妇人下焦味气腥,少腹喜暖腰酸痛,此是坎阳太虚弱,
厥阳清气不上升,回阳化逆热气通,再加吴萸椒细辛,驱寒还能快几分。
有气神采必内含,精神矍铄难成病,小便淡黄便成形,若病也是真阳证,
溲短便结喜冷饮,苦甘寒药可痊病;无气倦怠面色苍,小便清长大便溏,
口渴也是喜热饮,畏寒蜷卧又懒言,理中四逆方可行。阴盛便结要温润,
麻黄附子细辛行。阳虚津亏大便结,溲短便干面色青,麦味理中麻附辛,
温润之后大便通。阳气虚极是戴阳,上盛下虚溲清长,面赤足寒躁欲死。
虚阳外越四肢烦,溲清而频可决断,通脉四逆可回阳。如要深知医中理,
医易会通很容易。
六、脉学金口诀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临床精华中医入门捷径条文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三恒动观念)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寒热分极)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3. 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那个表的内容必须全部牢记!)
4.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6.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8. 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9.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即相克太过。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10.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11.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12.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13.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4. 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15. 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16. 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作用。
17. 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18.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19. 心为阳脏、火脏。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清明为要。
1. 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2.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周身之气都与肺密切相关。即关系着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辅心行血等三方面。
3.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故说“肺为水之上源”。
4.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5. 肺为华盖,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肺为娇脏,是指肺为清虚之脏,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脏。
6. 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
7. 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8. 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9.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③调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10.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11. 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12. 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由于肝气有主升发之特性,故其病机以升泄太过为多见,多表现为肝阳上亢或肝气上逆等病理变化。故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
13.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故说“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阳充盛,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生理功能正常,脏腑气化才能得以正常发挥。
14.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15.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故有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
16.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7. 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18.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19. 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20. 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具体联系是: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21. 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22.“五志”分属于五脏。即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五志虽分属于五脏,而统领五志者为心。
23. 五脏化五液。具体联系是: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1.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2.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决断作用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等不良影响,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间的协调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 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润恶燥。所谓喜润恶燥,是指胃中应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中津液充足,方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4. 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5. “小肠主液”、 “大肠主津”。
6. 有的医家称三焦为分布于胸腹腔、包容五脏六腑之“大府”,并因其大而称为“孤府”。
7. 三焦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8.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9.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主管感觉运动。但中医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因而就将脑的生理功能分属于五脏,其中尤其与心、肝、肾三脏的关系密切。这是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畅情志、肾藏精而生髓充脑的缘故。
10. 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11.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任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12. 在五脏中,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13. 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4.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15. 人体之气是通过肾、脾、肺等脏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而生成。故称: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16. 气的功能: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
17. 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
18. 宗气,又名大气。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中”。
19. 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温养心脉,以维持其运行气血的功能。称为贯心脉以行气血。二是温养肺和呼吸道,以维持其呼吸和发声的功能。称为出喉咙而司呼吸。
20. 卫气的功能有三:即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功能的概括。
21. 一般地说,性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之中,起着滋润作用的,总称为津;性状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之中,起着濡养作用的,总称为液。
22. 津液代谢过程,以脾、肺、肾三脏的功能为主。而肾对脾与肺在津液代谢方面的功能又起着促进作用,因此说肾主水,即能主持水液代谢。
23.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滋润和濡养作用;②化生血液,调节血液浓度;③运输废物。
24. 中医学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属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称为“五神脏”。
25. 气与血的关系,通常概括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包括: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④血为气母。
26. 气与津液之间关系,包括:①气能生津;②气能行津;③气能摄津;④津能生气;⑤津能载气。
27.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8. 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如手太阴肺经等。
29.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30.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则从足趾走向腹腔和胸腔,交于手三阴经。从而形成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路径。
31.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①四肢部位: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其前后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线;少阴、太阳在后线;厥阴、少阳在中线。
②头面部位:则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后头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③躯干部位: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足阳明经行于前(即胸腹面)、足太阳经行于后背、足少阳经行于身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则均行于腹面。
④循行于腹面的经脉,其排列顺序,自内向外为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
32.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和三阳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手足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手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手足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手足阳明与太阴为表里。相为表里的经脉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如手太阴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属大肠而络肺;足少阴属肾络膀胱,足太阳属膀胱络肾等。
33. 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其次序是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流注于手阳明大肠经,并依次为:经鼻翼旁流注于足阳明胃经,经足大趾端流注于足太阴脾经,经心中流注于手少阴心经,经小指端流注于手太阳小肠经,经目内眦流注于足太阳膀胱经,经足小趾端流注于足少阴肾经,经胸中流注于手厥阴心包经,经无名指端流注于手少阳三焦经,经目外眦流注于足少阳胆经,经足大趾流注于足厥阴肝经,经肺中则流注于手太阴肺经,完成一个循环。
1.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
①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②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正经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而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可由奇经溢出,予以补充。
③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奇恒之腑关系较为密切,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一定的联系。
2. 督脉称“阳脉之海”。任脉称“任主胞胎”。冲脉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
3. 跷脉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二是司眼睑的开合。
4.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正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内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经别的特点:一是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项及头部。二是其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三是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一并注入阳经,成为一“合”,共为“六合”。
5. 经别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别络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6. 经筋的特点:其循行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布散于胸背而终于头身。多呈向心性循行。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
7. 经络的生理功能:
①沟通联系作用;②运输渗灌作用;③感应传导作用;④调节机能平衡。
8.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9.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
10.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多升散,耗气伤津扰神;③暑多挟湿。
11.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湿性重浊;②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③湿性黏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12.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13.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耗气伤津;③火易生风动血;④火易致肿疡。
14. 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15. 情志所伤,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16. 七情内伤致病特点:
①直接伤及内脏;②影响脏腑气机;③多发为情志病证;④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17.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18.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 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19. 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一是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或夜间痛甚;二是肿块,外伤于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痛;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成癥积,按之痞块,固定不移;三是出血,血色多呈紫暗,并伴有血块;四是色紫暗,久瘀可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曲张等症;五是肌肤甲错,或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
20.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21.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22.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①环境;②体质;③精神状态。
23. 伏而后发:多见于“伏气温病”,如“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
24. 合病与并病:指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而出现病证。
25. 感邪即发:又称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
26. 实的病机特点:主要表现为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邪气虽盛而机体正气未衰,尚能积极与邪抗争,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可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而有余的证候表现。
27. 虚的病机特点:主要表现为机体精、气、血、津液等的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正邪斗争难以出现较为剧烈的反应,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证候表现。
28. 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表现: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可见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胖嫩而苔润,脉虚而细弱等正气不足病证;同时又可见腹胀满(但时有和缓轻减),腹痛(但喜按)等假实之症。再如老年或大病、久病,气虚推动无力而出现的便秘。
29. 真实假虚,即“大实有羸状”。“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表现:如热结肠胃,里热炽盛,可见大便秘结,腹满硬痛拒按,潮热,谵语等实热之症;同时因阳气被郁,不能四布,又可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之假象。再如小儿食积所出现的腹泻;妇科瘀血内阻出现的崩漏下血等。
30. 正虚邪恋:指正气大虚,余邪未尽,或由于正气难复,无力驱邪,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
31. 邪正相持: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不甚虚弱,而邪气亦不过强,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病理过程。
32. 阳偏胜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病证。
33. 阴偏胜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病证。
34. 阳偏衰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35. 阴偏衰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制约阳热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阳相对亢盛的虚热病证。
36. 阴盛格阳
①概念: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②特点:阴寒内盛为疾病的本质,由于格阳于外,可表现出某些假热之象,即为真寒假热证。
③表现:如极度衰弱之虚寒证,在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踡卧,脉微欲绝阳虚阴盛基础上,突然出现面色泛红,烦热,口渴,言语过多,脉大而无根等假热之象,即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并向阴阳离决发展之危重病证。
37. 阳盛格阴
①概念: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②特点:阳盛于内,实热炽盛,为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实际是阳气不能外达),可表现出某些假寒之象,即为真热假寒证。
③表现:如外感热病,邪热炽盛,可见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症,病势发展较重之时,又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即是阳盛格阴危重病证。
38.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①体质因素;②病邪因素;③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④生活因素。
39. 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防止传变(如阻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等。
40. 正治指采用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又称“逆治”。
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
41. 反治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则。又称“从治”。但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
主要包括如下四种: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42. 塞因塞用: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纳呆和脘腹胀满病证、年老或久病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
43. 通因通用: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如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其治疗可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活血祛瘀,以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即属“通因通用”之运用。
44. 急则治标:如病因明确的剧痛,应先止痛;如肝病基础上的臌胀腹水,则肝血瘀阻为本,腹水为标,则当先治标病腹水;又如大出血而危及生命,不论何种原因所形成,均应紧急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再缓治其本。
45. “阳中求阴”,即在补阴时应适当配用补阳药。
46. “阴中求阳”,即在补阳时应适当配用补阴药。
47. 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48. 因地制宜—— “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七、内科学口诀
1感冒(外感和本气自病)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声重,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微恶风,咳嗽痰粘,咽喉痛,辛凉解表银翘散。暑湿感冒肢酸重,胸闷泛恶脉濡数,清暑祛湿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恶寒甚,发热无汗脉象浮无力,益气解表参苏饮。阴虚感冒有身热,口干舌红少苔,心烦头昏脉细数,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2咳嗽
风寒袭肺咳声重,气急喉痒身酸楚,发热无汗等表证,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风热犯肺痰粘稠,声哑喉痛流黄涕,清热疏肺桑菊饮。风燥伤肺,是干咳,连声作呛喉干痛,舌红少津苔薄黄,清热润燥桑杏汤。痰湿蕴肺咳痰多,痰出咳平,进食油腻可加重,大便时溏舌苔白腻,燥湿化痰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气息粗,咯吐不爽,胸胁胀,面赤,身热舌苔黄,方用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咳嗽常随情绪动,咳嗽阵作痰难咯,苔黄少津,脉弦数,加减泻白黛蛤散。肺阴亏耗咳声短,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沙参麦门冬汤。
3肺痈
初期发热、咳嗽又恶寒,咯白色粘沫痰,咯痰,胸痛脉浮数,清肺解表银翘散。成痈咳吐浊黄痰,自觉喉间有腥味,《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或合犀黄丸冲服。溃脓咯吐脓量多,腥臭异常如米粥,身热面赤脉滑数,加味桔梗汤加减。恢复脓量渐渐少,口干咽燥面不华,自汗、盗汗又低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4哮证
冷哮痰少咯不爽,渴喜热饮冷天发,温肺散寒,射干麻黄汤加减。热哮气息涌,痰鸣如吼,面赤口苦脉滑数,清热化痰定喘汤。肺虚自汗畏风易感冒,喉中常有哮鸣声,玉屏风散固卫气。脾虚食少倦怠乏力气息短,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5喘证
风寒袭肺麻黄汤。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加味。痰热郁肺,桑白皮汤。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肺虚生脉散合补肺汤。肾虚呼多吸少气难续,金匮补肾丸、参蛤散加减,肾阴虚可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6肺胀
痰蒙神窍,涤痰汤,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肺肾气虚呼吸浅短气难续,张口抬肩脉无力。
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阳虚水泛下肢肿心悸喘咳脉沉细,真武汤合五苓散。
7肺痨
肺阴亏损咳声短,舌边尖红脉细数,月华丸加减另服琼玉膏。阴虚火旺咳呛急口渴心烦又失眠,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气阴耗伤,咳嗽无力,声低气短痰带血,益气养阴保真汤。阴阳两虚五更泄,男子滑精,女经少,舌体淡胖有齿痕,补天大造补阴阳。
8痰饮
饮停于胃未化热,脘腹畏寒,吐清水,心悸气短头目眩,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饮流肠胃,心下坚,利后反快续坚满,水走肠间沥有声,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者己椒苈黄丸。饮停胸胁肋间满,椒目瓜蒌汤加减重证可用十枣汤。悬饮寒热往来,汗出热不解,柴枳半夏汤加减。饮退胸痛香附旋复花汤,如若肺阴亏损,沙参麦门冬汤善后。
9自汗、盗汗
自汗汗出恶风易感冒,体倦乏力面少华,益气固表玉屏风。营卫不和周身酸楚时寒热,调和营卫桂枝汤。阴虚火旺夜盗汗五心烦热两颧红,口渴苔少脉细数,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10血证
燥热伤肺,有喉痒,口干鼻衄或身热舌红少津,脉数。桑杏汤加减。肝火犯肺,胸胁胀,烦躁易怒口又渴,咳嗽阵作泻白散合黛蛤散。阴虚肺热咳痰少,口咽干燥,盗汗潮热百合固金丸加减。胃热壅盛吐血红或暗,口臭便秘大便黄,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肝火犯胃心烦怒,口苦胁痛寐多梦,药用龙胆泻肝汤。气虚血溢绵绵出,神疲乏力面苍白,益气摄血归脾汤。尿血下焦热盛小便黄,心烦口渴寐不安,清热凉血小蓟饮子。肾虚火旺腰膝酸软,神疲头晕又耳鸣,颧红潮热属阴虚,方用知柏地黄丸。脾不统血面不华体倦乏力气声短,补脾摄血归脾汤。气虚下陷要升腾,补中益气汤。肾气不固尿血久,头晕耳鸣腰脊酸,无比山药丸固摄。
11心悸
心虚胆怯善惊恐,坐卧不安寐多梦,镇惊定志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珠砂。阴虚火旺烦少寐,腰酸耳鸣,手足心热、少苔无苔脉象数,天王补心丹,重证虚烦咽燥口干苦可用珠砂安神丸。心血瘀阻唇甲青,胸闷不舒脉结代,药用桃仁红花煎。
12胸痹
心血瘀阻痛不移,入夜更甚或心悸,血府逐瘀汤加减。痰浊壅塞闷如窒,肢重体胖气又短或者疼痛因肩背,痰多脉滑苔浊腻,瓜蒌薤白半夏汤。阴寒凝滞感寒甚,胸痛彻背不能卧,面苍肢冷舌苔白,栝蒌薤白白酒汤,加上枳桂附子丹檀香。心肾阴虚腰酸软,心悸盗汗,胸闷切痛心又烦,益肾养心左归饮。气阴两虚胸隐痛,心悸气短倦懒言,面色少华遇劳甚,益气养阴生脉散,合上人参养营汤活血通络急急煎。阳气虚衰必畏寒,胸痛彻背唇甲淡,脉象沉细或微绝,参附汤合右归丸。
13不寐
肝郁化火急易怒,目赤口苦大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龙胆泻肝汤加味。痰热内扰痰多闷,恶食吞酸,口苦心烦,苔腻黄,温胆汤内加黄连、山栀,痰热重若大便闭礞石滚痰丸降火。阴虚火旺心必烦,五心烦热口又干,腰酸梦遗脉细数,黄连阿胶汤或者朱砂安神丸。心脾两虚梦易醒,心悸健忘面少华,饮食无味舌苔淡,补心养脾归脾丸。心胆气虚,梦多善惊心胆怯,气短倦怠小便清,安神定志丸主之。
14厥证
气厥实证口噤握拳呼吸粗,四肢厥冷,突然昏倒脉象伏,顺气开郁五磨饮。气厥虚证眩晕昏仆倒,面色苍白呼吸弱,汗出肢冷脉沉微,四味回阳饮加减。血厥实证昏倒牙紧闭,面赤唇紫通瘀煎。血厥虚证突然昏倒面色苍,口唇无华四肢颤,自汗肤冷呼吸弱。补气养血独参汤,继用人参养营汤。痰厥昏厥有痰声,呕吐涎沫呼吸粗,行气豁痰导痰汤。
15郁证
肝气郁结精神抑郁善太息,胸胁胀痛无定处,脘闷嗳气又纳呆,女子月事也不行,柴胡疏肝散可行。气郁化火口干苦,吞酸嘈杂胸闷胀,大便秘结或头痛,耳鸣苔黄脉弦数,丹栀逍遥合左金丸。气滞痰郁咽不适,如物梗阻咽不下也难咯出,胸中闷滞或胁痛半夏厚朴汤解郁。忧郁伤神神恍惚,悲忧善哭时欠伸,甘麦大枣汤加味养心安神郁自除。心脾两虚归脾汤。阴虚火旺烦少寐,腰酸眩晕,男子腰酸或遗精,女子月经多不调,滋阴清热滋水清肝饮加减。
16癫狂
(1) 癫:痰气郁结神痴呆,语无伦次表情淡,喃喃独语脉弦滑,理气解郁顺气导痰汤加味。心脾两虚神恍忽,魂梦颠倒悲欲哭,养心安神养心汤。
(2) 痰气上扰两目怒,急躁头痛目红赤,镇心涤痰生铁落。火胜伤饮,狂病日久势渐减,多言善惊时烦躁,形瘦面红脉细数,滋阴降火二阴煎。
17痫证
口吐涎沫猪羊叫,醒后亦如常人样,此时痫证真症候。风痰闭阻发作之前有眩晕,胸闷乏力亦可见,涤痰熄风定痫丸,。痰火内盛口干苦便秘苔黄脉弦数,心烦失眠易急躁,龙胆泻肝合涤痰丸。心肾阴虚发作久,心悸健忘头眩晕,乏力神疲腰膝酸软,大补元煎、六君子。
18胃痛
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口和不渴,脉弦紧,轻者红糖生姜汤,重者可服良附丸。饮食停滞脘腹胀,嗳腐吞酸不化食,矢气痛减保和丸。肝气犯胃痛连胁,攻撑作痛情志发,柴胡疏肝加减。瘀血停滞胃脘疼痛有定处,刺痛拒按食后甚,或见吐血和黑便,实证可用失笑散,虚证调营敛肝饮。呕血黑便肢不温,面色萎黄黄土汤。失血日久,唇舌淡,多梦少寐,体倦纳差归脾汤。脾胃虚寒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甚,得食痛减吐清水,纳差神疲手不温,大便溏薄舌苔白,温中健脾黄芪建中汤。
19噎膈
吞咽梗阻情志起,开郁化痰启膈散,润燥饮食下无阻。吞咽梗塞又疼痛,仅下汤水津液亏,五汁安中饮加味。胸膈疼痛食下复出,面色晦滞或青紫,滋阴养血通幽汤加减。
20呕吐
呕吐发热头身痛,外有寒邪,内湿浊,藿香正气用误差。呕吐酸腐,便臭秽,饮食停滞,保和丸。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适头眩,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心烦少寐可用温胆。呕吐吞酸,左金丸,嗳气胸闷半夏厚朴。四肢不温,大便溏,呕吐面白理中汤〔丸〕。呕吐口干不欲食,舌红津少,麦门冬汤。
21呃逆
呃声有力得热减,温中止呃丁香散。呃声洪亮,口又臭,泻热止呃(竹叶)石膏汤加柿蒂、竹茹。呃逆连声情志起,顺气降逆五磨饮子。呃声低弱,面色苍,食少困倦理中汤(丸)。呃声急促不连续,口干舌燥益胃汤加枇杷叶、石斛、柿蒂。
22泄泻
泻下急迫肛门热,清热利湿葛根汤。泻后痛减不消化,食滞肠胃保和丸。胸胁胀闷,抑郁泻,抑肝扶脾痛泻药方。大便时溏面色黄,参苓白术散加减。泄泻多在黎明时,泻后痛减四神丸。
23痢疾
下痢赤白,肛门热,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痢下鲜紫神昏惊厥,此属疫毒,凉血解毒,白头翁汤。痢下白冻或赤少,温化寒湿胃苓汤。痢下稀薄带白冻,滑脱不禁桃花汤,真人养脏亦可用。痢下时止久难愈,温中清肠连理汤。遇寒即发下白冻《千金》温脾汤可佳。
24腹痛
得温痛减,温中散寒,良附丸合天香正气散。腹痛拒按属实证,小便短赤定属热,泻热通腑大承气汤。腹痛绵绵,得食痛减,温里补虚小建中汤。脘腹胀痛,矢气痛减,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如若拒按属血瘀,少腹逐瘀汤加减。
25便秘
便干小赤,口干臭清热润肠麻仁丸。便秘嗳气胸胁痞顺气行滞六磨汤。临厕努挣便不出便后疲乏是气虚,选方黄芪汤加减,若是气陷肛坠胀,补中益气是妙方。大便坚涩小便长,腹中冷痛腰脊酸,温阳通便济川煎加肉桂。
26胁痛
胁痛每因情志起,走窜不定理肝气,柴胡疏肝散胀痛。胁痛口苦目黄,小便黄,龙胆泻肝清湿热。胁肋隐痛悠不休,口干咽燥舌苔少,养阴柔肝一贯煎。
27黄疸
黄色鲜明腹胀满,便秘苔黄小便赤,热重于湿,因陈蒿汤加味。黄色鲜明,头身困重,舌苔厚腻是湿盛重,茵陈五苓合甘露消毒丹。黄疸迅速色如金,高热神昏是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味。黄色晦暗如烟熏,腹胀身疲便不实,此时阴黄需健脾和胃化湿,茵陈术附汤加味。阳黄初起见表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8积聚
(1) 腹中气聚 ,攻窜胀痛,时聚时散逍遥散行。腹胀或痛如条索,重按胀甚,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
(2) 积块软不坚,胀痛可并见,理气方用金铃子散,活血合用失笑散。腹中积块痛硬不移,面黯寒热经不见膈下逐瘀汤软坚
29鼓胀
腹胀胁下满,食后作胀小便短,舌苔白用柴胡疏肝散,舌苔厚用胃苓汤。腹大胀满囊裹水,面浮肢肿脘又痞,此属寒湿困脾胃,温中健脾实脾饮。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大便秘结小便赤,苔黄或灰脉弦数,中满分消合茵陈蒿汤。腹大胀满,暮急早宽,神疲怯寒,乏力方用理中丸合五苓散,畏寒肢肿方用济生肾气丸合理中丸。湿热蕴结神识昏,安宫牛黄至宝丹。昏迷前嗜睡,语无伦次痰湿蒙蔽心包窍,苏合香丸以开窍。
30头痛
头痛时作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川芎茶调散加减。头痛而胀,面红目赤,便秘小便黄芎芷石膏汤。风湿头痛,头如裹,肢重纳呆大便溏,祛风胜湿强活胜湿汤。肝阳头痛,口苦苔黄目又眩心烦易怒要平肝,天麻钩藤饮加减。肾虚头痛痛且空,腰膝酸软男遗精,女子带下而又鸣,养阴补肾大补元煎。血虚头痛痛而晕,神疲乏力面无华,加味四物汤治它他。痰浊头痛头昏蒙,脘闷呕涎脉又滑,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瘀血头痛刺痛不移,或有头部外伤史,通窍回活血汤加减。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柴胡、黄芩、加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头痛起核雷头风,多为湿热痰上攻,清震汤内取神功。
31眩晕
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口苦舌红面潮红,苔黄脉弦要平肝,天麻钩藤汤。气血亏虚面无华,神疲懒言劳累加补养气血健脾胃,归脾汤是名方。肾精不足分两类,眩晕不寐腰膝酸软是共证,偏于阴虚,五心烦热左归丸,四肢不温形寒肢冷右归丸。痰浊中阻头如蒙,食少多寐脉濡滑,半夏白术天麻汤。腰膝酸软,遗精疲乏,舌质红无苔或少,育阴潜阳大定风珠。痰阻气机郁而化火心烦口苦苔黄脉弦 温胆汤加黄连黄芩。
32中风
风中经络口流涎,肌肤不仁手足麻,祛风养血通经络方用大秦艽汤。肝肾阴虚风上扰,手足重滞,舌强语蹇,镇肝熄风汤络通。口噤不开,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此是闭证断无差,若兼面赤身又热先灌局方至宝丹或者安宫牛黄丸并用羚羊角汤加减。若兼面白唇又暗,四肢不温静不烦,即用苏合香丸,并用涤痰汤来煎。脱证目合口有张手撒肢冷二便遗,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汤。半身不遂后遗症,患侧手足有浮肿,肢软无力,补阳还五汤。若是肝阳上亢络脉瘀,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风痰阻络语言不利解语丹可行,肾虚精亏地黄饮。口眼歪斜用牵正散。
33痉证
邪壅经络,肢体重,项背强直头又痛,此属湿寒太阳经,强活胜湿汤显神功。热甚发痉,口噤,便秘,甚则神昏,泄热存津增液承气汤。素体阴亏血有虚,汗下之后项强急,滋阴养血四物汤另合大定风珠汤加减。寒邪较甚,脉浮紧,无汗此属刚痉葛根汤。风邪偏胜,汗出头痛脉沉细,属柔痉,栝蒌桂枝汤和营。
34疟疾
正虐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寒罢则热,终汗出,苔白脉弦用柴胡截疟饮或用截疟七宝饮。
温疟热多寒也少,汗出不畅骨节痛,口渴引饮加便秘,尿赤方用白虎加桂枝汤。
35水肿
风水泛滥,先肿睑,来势迅速,四肢全身肿,恶寒发热肢节重,有的咽喉还肿痛,越婢加术汤可用。湿毒侵淫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至溃烂,恶风发热,脉浮数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少身困胸闷脉沉缓,五皮饮合胃苓汤。湿热壅盛,遍体浮肿,皮肤绷紧光亮,口苦口粘,小便短赤大便结,分利湿热疏浊引子。阴水身肿腰下甚,纳少便溏神倦肢冷,温阳健脾实脾饮。肾阳衰微,腰下甚,按之凹陷不易起,腰部冷痛,四肢冷济生肾气合真武汤。湿热久羁燥伤阴,滋阴利水猪苓汤。
36淋证
热淋灼热刺痛小便短数,大便秘,利湿通淋八正散。石林尿中加砂石,利湿通淋石苇散,石淋日久气血虚,二神散合八珍汤,阴液耗伤,六味地黄汤合石苇散。小便热涩赤痛甚,挟有血块尿色深,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尿痛带血涩滞不显著,腰膝酸软舌淡红,方用知柏地黄汤。气淋实证小便涩痛小腹胀痛,方用沉香散。气淋虚证,小腹坠胀,尿有余沥,补中益气汤可用。劳淋,遇劳即发,神疲乏力,淋漓不已,无比山药丸
膏淋实证小便混米泔,尿道热涩疼痛,程氏萆薢分清饮,虚证病久不已,腰酸膝软,脉细无力,方用膏淋烫。
37癃闭
小便点滴量极少,短赤灼热,苔黄腻,利湿通便八正散。咽干烦渴呼吸短,咳嗽苔黄属肺热,清肺利水,清肺散。情志抑郁肝郁滞,小便不通腹胀满,疏调气机沉香散。尿路阻塞细如线,腹痛胀满舌紫暗,行瘀散结代抵挡丸。
38腰痛
寒食冷痛阴天重,转侧不利渐加重,散寒行湿,甘姜苓术汤加味。瘀血腰痛痛如刺,日轻夜重有定处,身痛逐瘀汤止痛。腰痛酸软,喜揉按小腹拘急手足不温,此为肾阳虚右归丸。腰痛心烦口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此为肾阴虚腰痛,左归丸归肾阴。
39消渴
上消烦热口渴,饮多尿多,脉象洪数,消渴方能润肺止渴。中消胃热食易饥,形体消瘦,舌苔黄,养阴增液玉女煎,清胃泻火饥饿不见。下消肾阴亏,尿频量多如膏脂,,滋阴固肾六味地黄汤。阴阳两虚,饮一小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阳不举,阴阳并补,金匮肾气丸加减。
40痹症
行痹关节游走痛,防风汤可用。痛痹关节痛较剧,得热痛减遇寒增,温经散寒乌头汤。
着痹关节重着,手足沉重,肌肤不仁,除湿通络薏苡仁汤加减。风湿热痹关节红肿,得冷痛减,痛不可触,方用白虎加桂枝汤。
41痿证
病起发热,肢体软弱,心烦口渴,大便干燥小便黄,清燥救肺汤。湿热浸淫,身体困重,麻木微肿,足胫热气上腾,加味二妙散化裁。脾胃亏虚,面不华,食少便溏肢体软,参苓白术散加减。肝肾亏损,腰脊酸软,目眩发落又咽干,甚至步履全废,虎潜丸
42内伤发热
肝郁发热,发热常因情绪起,胸胁胀闷,妇人月经常不调,乳发胀,疏肝解郁丹栀逍遥散。瘀血发热在午后,口干咽燥不欲饮,肌肤甲错,舌质紫,血府逐瘀汤加减。血虚发热多低热,神倦乏力唇甲淡,归脾汤来益气血。阴虚发热手心热,口干咽燥大便结,滋阴清热清骨散。气虚发热劳累后,头晕乏力,气又短,补中益气汤加减。
43虚劳
肺气虚补肺汤。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心血虚,养心安神,养心汤。肝血虚,四物汤加味。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心阴虚,天王补心丹。脾胃阴虚,益胃汤。肝阴虚,补肝汤。肾阴虚,左归丸。心阳虚,拯阳理劳汤。脾阳虚附子理中汤。肾阳虚右归丸。
八、中医妇科口诀心法
月经病
月经病,多违期,量色质,变常序。致病因,主次理:寒热湿,外邪欺;忧思怒,内伤里,房室累,劳倦疲。经早至;多属热;渐迟至,多寒邪;错杂至,肝郁结。实量多,虚淡色,热紫红,寒纯黑;瘀为患,血块泻。
1.经期异常
经先期,热与虚。补中汤,气虚与。阳盛热,清经散;肝郁热,黑逍遥;阴虚热,两地汤。经后期,寒虚滞。温经汤,实寒休;暖宫丸,虚寒求;补元煎,血虚救;乌药汤,气滞疏。经愆期,气血伤。逍遥散,肝郁畅,固阴煎,肾虚商。期延长,瘀虚热。桃四物,合失笑,祛血瘀,能活血;两地汤,二至丸,养阴液,退虚热。
2.经量异常
经量多,虚与热。气虚者,淡清测;举元煎,升固摄。血热者,红紫色;保阴煎,清凉折。若血瘀,紫黑色;失笑散,化活血。经量少,虚与痰。滋血汤,血虚予。桃四物,血瘀逐。归肾丸,肾虚补;苍导痰,湿痰除。
3.经行异症
经行衄,称逆经;气血逆,热为病。肝郁火,胁胀疼;引经汤,血下行。肺阴虚,潮热咳;滋肺肾,顺经汤。经行泻,脾肾虚,治求本,调经辅。谷不化,参苓术。五更作,宜温补;四神丸,合健固。间期血,精元充,阳内动,血妄动;肾阴虚,滋阴血,二至丸,两地合;湿热蕴,清湿热,清肝淋,加减成;瘀血留,化淤血,逐瘀汤,止血良。
4.痛经
经行痛,称痛经;腹与身,两处分;经前发,为实证;经后作,虚证明。气血滞,胸胁胀;宜运行,膈逐汤。阴虚寒,热痛减,便清长,温经商。寒湿凝,冷痛凉;经色暗,腹逐汤。湿热注,腹灼痛,连腰骶,清调尝。气血虚,疠痛长;调补养,圣愈良。肝肾亏,腰狻胀,脉沉细,凋肝场。
5.经闭
经闭症,分虚实;虚血枯,实邪隔;妊亦闭,细辩之。肝肾亏,腰腿酸;归肾丸,细调养。气血虚,面色苍;养荣汤,甚堪尝。虚血燥,五烦潮;一阴煎,养阴调。气血瘀,胁腹胀;府逐瘀,气滞商。痰湿阻,胁满闷;导痰丸,合佛手。
6.崩漏
崩漏病,本一症;淋沥漏,注下崩;热虚瘀,冲任损;急治标,缓图本;漏养血,崩固升。血热者,分虚实;滋虚热,保阴煎;清实热,用固经。肾虚者,分阴阳;左右归,快煎尝。脾虚漏,益气摄;宜固本,止崩汤。血瘀者,小腹痛;四物予,失笑散。
7.绝经前后诸症
经断期,诸症异;易烦怒,昏眩悸;手心热,腰痛戚。因肾虚,辨阴阳,左右归,亦煎尝。
带下病
带下病,任带损;湿为患,内外分;因外感,或内生;脾失运,肾失固。脾虚者,白带淋;完带汤,健且升。肾阳虚,带清冷;内补丸,下元温。肾阴虚,带赤白;柏地黄,虚火滋。湿热侵,带浊浑;止带方,湿热清。有热毒,带腐臭;味毒饮,毒热解妊娠病
1. 恶阻
恶阻发,孕之初;头眩晕,食即吐;胃气逆,冲脉究。若胃虚,脘闷胀,倦思睡,六君良。因肝热,酸水长,胸胁满,苏连汤;痰滞者,心悸漾,呕痰涎,夏苓汤。
2. 胎动不安、胎漏、滑胎
胎不安,漏下频,小腹坠,腰俊甚;调气血,固冲任。若肾虚,尿频遗,寿胎丸,强腰膝;固冲丸,滑胎宜。若气虚,神委糜,血色淡,举元益。固益汤,漏下止;磐石散,坠胎安。因血热,色红鲜,烦且渴,保阴煎;止胞漏,阿胶加。若血虚,黄肿颐;苎麻汤,坠下已。因外伤,跌仆闪,胎气损,圣愈痊。素徽痼,瘀胞阻;摄养失,桂茯丸。
3. 子肿
子肿病,气水辨,察肤色,视凹陷,温脾肾行气先。脾虚者,大便溏,白术散,健脾阳。肾虚者,腰酸恙,下肢冷,真武汤。气滞者,胸闷胀,天仙藤,为散尝。
4. 子淋
于淋病,小便频,点滴下,疼痛甚;气不化,水不行,勿大利,宜清润。阴虚者,两颧红,烦不寐,知柏祟。实热者,尿热痛,口渴苦,导赤宗。湿热注,尿黄赤,渴不饮,加五淋。
5. 难产
难产者,有多样;生理异,手术良;胎不正,早查防;气血乖,调和量。虚弱者,微痛胀,面苍白,难产方。若瘀滞,剧痛样,催生饮,行则昌。
产后病
1. 产后血晕
产后晕,眩晕昏,或呕吐,或口噤;虚与瘀,两病因;速急救,促清醒;可针灸,可醋熏。属血虚,恶寒多,面苍白,冷汗作;补血加,独参妥。属血瘀,恶露少,腹拒按,喘促貌;夺命散,补兼消。
2. 产后腹、身痛
产后痛,称儿枕;运行滞,疼痛生。因血虚,朽痛吟,且喜按,耳中鸣;肠宁汤,建中增。因血瘀,小腹痛,多拒按,得热松;生化汤,祛瘀通。又身痛,寒与虚;风寒痛,独寄生;血虚痛,芪桂五;肾虚痛,壮肾汤。
3. 恶露不绝
恶露淋,责冲任;热虚瘀,三病因。气虚者,色淡红,多而稀,益气宗。血热者,色红鲜,稠且臭,保阴煎。血瘀者,色紫黯,少腹痛,生化汤。
4. 产后发热
产后热,阴血亏;阳浮散,腠理脆,邪易侵,虚瘀随;调气血,和营卫。因血虚,身热微,眩晕悸,八珍类。因血瘀,腹痛胀,下血块,生化汤。因外感,头痛强,用四物,加荆防。染邪毒,寒热战,施解毒,活血汤。
妇科杂病
1.徽瘕
徽瘕病,结块生;妇易患,瘀滞成;徽坚硬,瘕无形;辨气血,论久新。气滞者,时聚散,无定处,香棱丸。血瘀者,痛拒按;桂苓先,縻虫丸。痰湿者,脘痞闷;二陈汤,开郁良。
2.不孕
不孕症,责肝肾,气血乖,冲任寻。因肾阳,小便清,腰腿软,毓麟温。因肾阴,面萎黄,经量少,养精汤。因肝郁,乳房胀,经愆期,开郁汤。因痰湿,形肥胖,白带多,启宫方。因瘀血,经后期;小腹痛,腹逐汤。
3.阴痒
阴痒者,甚或痛,出黄水,白带凶;湿热蕴,染病虫;渗湿汤,龙胆从;肝肾阴,虚为痒;柏地黄;滋止痊。外熏洗,效更宏;蛇床方,损痒宗
九、儿科学口诀
1咳嗽
风寒咳嗽,咳嗽频作痰白稀,喉痒声重鼻流涕,恶寒无汗身酸痛,金沸草散方无欺。风寒夹热咽喉痛,宣肺清热三拗汤加黄芩。风热咳嗽痰粘稠,口渴咽痛流浊涕,头痛发热身微汗,疏风清热桑菊饮。痰热咳嗽多粘稠,面红目赤口苦渴,溲短便干脉滑数,清肺化痰清宁散。阴虚燥咳咳无痰,口渴咽干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润燥沙参麦门冬汤。
2肺炎喘嗽
风热闭肺轻证银翘散,重症麻杏石甘汤。痰热闭肺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阴虚肺热沙参麦门冬汤。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心阳虚衰参附龙牡救逆汤。
3哮喘
热性哮喘,麻杏石甘汤合葶苈丸。外寒内热定喘汤。寒性哮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4鹅口疮
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虚火上浮,六味地黄汤加肉桂。
5口疮
脾胃积热,凉膈散。心火上炎,泻心导赤汤。虚火上浮,六味地黄汤。
6泄泻
伤食保和丸。风寒藿香正气散。湿热葛根黄芩黄连汤。脾虚参苓白术散。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伤阴连梅汤。伤阳参附龙牡汤。
7厌食
脾虚失运,曲麦枳术丸。胃阴不足,养阴增液汤。
8积滞
乳积,消乳丸。食积,木香大安丸。脾虚夹积,健脾丸。
9疳证
疳者甘,过食肥甘。疳者干,肌肤枯瘦。疳气,面萎黄,毛发稀疏脾气强,资生健脾丸。疳积肚膨胀,毛发也稀黄,疳积散是方。干疳,皮肤干,皮包骨头大肉脱,腹凹如舟有低热,益气补血八珍汤。兼证还有疳肿胀,身肿溲短面无华,温阳利水五苓散。
10惊风
急惊风感受风邪,感受风热咽必红,咳嗽流涕又头痛,神昏惊厥当清热,熄风镇惊银翘散。湿热疫毒起病急,突然壮热神志昏,惊厥抽搐又腹痛,呕吐惊厥便腥臭,方用黄连解毒汤。惊恐惊厥面时青,惊惕痉厥大便青,震惊安神抱龙丸,或者安神丸也可。慢惊身疲面色黄,嗜睡露睛大便稀,不欲饮水面浮肿,土虚木亢缓肝理脾汤。阴虚风动面潮红,虚烦神疲手心热,舌光无苔津液亏,方选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三甲复脉汤。
11肠道虫证
蛔虫使君子散。蛔厥证乌梅丸。
12小儿水肿
风水相搏,水肿多从眼睑始来势迅速遍全身,恶风、发热肢酸痛,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湿热内侵小便黄稍有浮肿不明显,三妙丸合导赤散。肺脾气虚面少华,倦怠乏力浮肿轻,参苓白术玉屏风。脾肾两虚,全身浮肿腰下甚,便溏脘胀神倦冷,腰酸怕冷尿清频,温肾健脾真武汤。水气凌心肢浮肿,心悸胸闷不能卧,口唇青紫指甲绀,己椒苈黄合参附汤。水毒内闭全身肿,尿少或闭头晕痛,恶心呕吐又昏迷,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13感冒
风寒感冒轻证葱豉汤,重者荆防败毒散,风寒咳嗽用杏苏散。风热感冒热重银翘散,咳嗽明显桑菊饮。暑邪感冒,新加香薷饮。
14麻疹
麻疹病变在肺脾。初热疹前期,发热鼻塞打喷嚏眼泪汪汪,两颊粘膜赤,臼齿麻疹粘膜斑,辛凉透表宣肺卫,宣毒发表汤。见形出疹期,发热起伏状如潮,疹随潮出,目屎多,疹点先从耳后发出透要用三天期,清解透表汤良方。恢复疹回期,疹点出齐热渐退,糠麸脱屑胃纳增,舌红少津是阴虚,沙参麦冬汤。麻毒攻肺,咽喉肿,声音嘶哑咳嗽重,状如犬吠,舌质红,清咽下痰汤解毒。邪陷心肝高热烦,谵语疹点密成片,遍及全身色紫红,治当平肝熄风,解毒清营,羚羊钩藤汤好方。
15风痧
邪郁肺卫疹色浅红全身起,发热恶风打喷嚏,银翘散。泻热炽盛,疹点密,颜色鲜红或紫暗,口渴心烦发高热,透疹凉血解毒汤。
15丹痧
邪侵肺卫骤发热,畏寒 无汗身灼热,咽喉肿痛皮肤红,隐约红点如锦纹,解肌透痧汤。毒气在营热不解,面赤口渴咽白腐,皮疹密布红如丹或紫,凉营清气汤。疹后阴伤唇口干,舌红少津食不振,沙参麦冬汤。
16水痘
水痘明亮如露珠,大小不一周红晕。风热轻证银翘散。毒热重证清胃解毒汤。
17痄腮
风温邪毒蕴腮下红肿疼痛为特征。温毒在表银翘散。热毒蕴结腮漫肿,胀痛、坚硬身壮热,烦躁口渴能引饮,方用普济消毒饮。邪毒引睾睾丸肿,龙胆泻肝汤。
18顿咳
顿咳咳声如鸡鸣,初犯肺卫,继则肝,胃肠膀胱甚则心。初咳可用桑菊饮或者杏苏散也可。痉咳咳时连续咳,日轻夜重如鸡声,次次加剧咳不停。泻肺镇咳桑白皮。恢复期,痉咳渐渐减,咳声不扬又无力,肺阴耗损沙参麦冬汤 ,脾胃气虚用人参五味子汤。
19小儿暑温
小儿暑温发病急,卫气营血可传变。邪在卫气骤发热,头痛项强微恶风,全身灼热口干渴,常伴呕吐与嗜睡,暑邪在表新加香薷饮,暑邪偏里,白虎汤。邪在气营,神志昏,狂躁不安或谵语,颈项僵直四肢抽,喉间痰声漉漉鸣,溲红便秘舌苔黄,凉营涤痰清瘟败毒饮。邪在营血,发热为主证,日轻夜来重,神昏面灰暗,瞳孔少反应,牙关紧闭,二便禁,凉血清心,增液潜阳,犀角地黄合增液汤。余热未尽热不整,舌苔光净,脉细数,阴虚发热青蒿鳖甲汤,营卫不和桂枝汤。痰蒙清窍识不清,痴呆失语又失聪,喉间或者有痰鸣,深度昏迷苏合香,狂躁龙胆泻肝汤,黄连阿胶烦不宁。内风扰动肢强直,瘫痪振颤或癫痫,络中之风虚夹实方用止痉散无疑,真阴不足虚风内动,大定风珠。
20夏季热
暑伤肺卫,王氏清暑益气汤。上盛下虚,精神萎靡烦不安,面白下肢冷溲频便溏热不退,方用温下清上汤。
21五迟五软
五迟肝肾不足加味六味地黄丸,心血不足菖蒲丸。五软脾肾两亏补肾地黄丸合补中益气丸。气血虚弱八珍汤。
22五硬
阳气虚衰,昏昏多睡,全身冰冷,气息微弱哭声低,局部皮肤硬如木,益气温阳参附汤。寒凝血涩四肢凉,患处皮肤色紫暗面色晦黯唇暗红,当归四逆汤。
23尿频
脾肾气虚,小便频数,淋漓不尽,神倦怕冷食不振,益气补肾缩泉丸。
24遗尿
下元虚寒,水肿尿床不自知,醒后方觉精神疲,面色苍白肢怕冷,腰膝酸软又无力,温补肾阳菟丝子散。肺脾气虚面色苍,神疲乏力大便溏,食欲不振自汗出,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肝经湿热尿味臊,色黄性情易急躁,泻肝清热龙胆泻肝汤。
25紫癜
血液妄行起病急,皮肤瘀点或瘀斑,或伴鼻衄和齿衄,呕血、便血、或尿血颜色鲜红或紫红,犀角地黄汤。气不摄血,久病不愈,反复出紫癜,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心慌头晕唇色淡,益气摄血归脾汤。
26汗证
表虚不固玉屏风和牡蛎散。营卫不和黄芪桂枝五物汤。
27胎黄
湿热熏蒸茵陈汤。寒湿阻滞,茵陈理中汤。瘀积发黄,血府逐瘀汤。
28脐风
断脐不卫生,易患破伤风。宣通经络,祛风解痉。主方撮风散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苓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加味香苏散
加味香苏陈皮草,荆防艽蔓川芎姜,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小青龙汤: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辛凉解表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止法良。
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竹叶柳蒡汤:
竹叶柳蒡葛根知,蝉衣荆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参甘麦,风疹急投莫延迟。
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苓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葱豉桔梗汤:
葱豉桔梗翘薄荷,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扶正解表
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
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附芪,桂甘羌防芎芍齐,再加细辛姜枣煮,阳虚寒闭最相宜。
葱白七味饮:
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加减葳蕤汤:
加减栽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施。
泻下剂:
寒下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峻下热结此方良。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治结胸,甘遂硝黄三味用:心下硬满不可近,泻热逐水建奇功。
温下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偏痛方,冷积内停成实证,温下寒实可复康。
温脾汤;
温脾附子及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攻下冷积振脾阳。
三物备急丸:
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卒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润下剂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燥热津亏便下难,枳朴大黄蜜杏芍,润肠泄热便下来。
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便结体虚难下夺,寓通于补法堪宗。
逐水剂
十枣汤:
十枣逐水效堪夸,甘遂大戟与芫花;悬饮潴留胸胁痛,大腹肿满用亦佳。
舟车丸:
舟车黑丑及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表皮陈皮轻粉入,逐水消肿力量强。
疏凿饮子:
疏凿饮子泻水方,木通泽泻与槟榔,羌艽苓腹椒商陆,赤豆姜皮退肿良。
攻补兼施
新加黄龙汤;
新加黄龙用海参,玄麦生地硝黄呈,参归姜草扶正气,攻补兼施法可尊。
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气玄地冬,更加硝黄力量雄,热结阴亏肠燥结,滋阴泻下法可宗
和解剂;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葛苓清胆汤:
蒿苓清胆枳竹茹,苓夏陈皮碧玉须,热重寒轻痰湿重,胸痞呕恶总能除。
柴胡达原饮:
柴胡达原槟朴果,更加苓草枳壳和,青皮桔梗荷叶柄,豁痰胸宽截疟疴。
调和肝脾 四逆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米草加姜薄,疏肝健脾功最奇,调经再把丹栀入。
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又实脾。
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配连芩:千姜枣草.人参行,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清热剂:
清气分热
白虎汤: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阳明大汗兼烦渴,清热生津法最宜。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承,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津自生。
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烦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真绛,凉血散血服之安。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大热烦躁兼错语,疮痈疔疖服之宁。
凉膈散: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中焦躁实服之消。
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地连芩,丹膏栀草竹叶并;犀角玄翘知芍桔,清热解毒亦滋阴。
清脏腑热
导赤散: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味共,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左金丸;
左金黄连与吴萸,胁痛吞酸悉能医。
泻白散;
泻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泻肺清热平喘咳,肺中伏火用之宜。
清胃散;
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泻黄散:
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风功。
玉女煎;
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囊,胃热阴虚相为病,牙痛齿松宜煎尝。
芍药汤:
芍药大黄与槟榔,苓连归桂甘草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热痢方,连柏秦皮四药良,味苦性寒能凉血,坚阴止痢在清肠。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青篙鳖甲地知丹,热由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滋阴清热敛汗超。
清骨散:
清骨散用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除。
当归六黄汤:
火炎汗出六黄汤,归柏芩连二地黄,倍用黄芪为固表,滋阴泻火敛汗强。
祛暑剂:
祛暑清热
清络饮:
清络饮用荷叶边,竹丝银扁翠衣添,鲜用辛凉轻清剂,暑伤肺络服之痊
祛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
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齐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散用朴扁豆,祛暑和中湿邪消。
祛暑利湿
六一散(益元散):
散中滑石甘,一方两法义须清,清热祛暑为常法,利水通淋亦细参。
桂苓甘露饮:
桂苓甘露猪苓膏,木泽寒水滑石草,清暑泄热又利湿,发热烦渴一并消。
清暑益气
清暑益气汤:
益气西洋参,竹叶知草与荷梗,麦冬米斛连瓜翠,暑热伤津此方能。
温里剂:
温中祛寒
理中丸:
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术干姜,原为脾胃虚寒设,后人衍化许多方。
吴茱萸汤:
吴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方良,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合,饴糖为君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建中阳,饴糖人参配椒姜,中阳衰弱胸腹痛,痛而拒按服之康。
回阳救逆
四逆汤: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二姜五味随,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有奇功。
黑锡丹:
温下镇上黑锡丹,硫磺桂附茴沉楝,芦故起石肉蔻香,虚喘殿逆服之验。
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
表里双解剂
解表攻里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力强。
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编饶。
解表清里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石膏汤:
石膏汤用苓柏连,麻黄豆豉山栀全,清热解毒兼解表,枣姜细茶一同煎。
解表温里
五积散:
五积消滞又温中,麻黄苍芷芍归芎 桔桂苓甘草朴,两姜陈皮半夏葱。
补益剂:
补气
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获苓甘草比,食少便溏体赢瘦,甘平益胃效相当。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亦堪珍。
生脉散: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人参蛤蚧散:
罗氏人参蛤蚧散,专治痰血与喘满,桑皮二母草杏苓,肺痿服之症可缓。
补血
四物汤:
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发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重黄芪,甘温除热法颇奇,芪取十分归二份,阳生阴长理奥秘。
归脾汤:
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地胶枣麻仁襄,心动悸兮脉结代,虚劳肺痿俱可尝。
气血双补
八珍汤:
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泰山磐石散:
十全大补减桂苓,更加续断砂糯苓,气血双补安胎好,泰山磐石是方名。
补阴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肾阴亏损虚火上,滋阴补肾自安康。
左归丸:
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大补阴丸:
大补阴丸地知柏,龟版脊髓蜜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虎潜丸:
虎潜足痿是妙方,虎骨陈皮并锁阳,龟版干姜知母芍,再加柏地作丸尝。
二至丸:
二至女贞与旱莲,或加桑椹和成丸,肝肾阴虚得培补,消除眩晕与失眠。
一贯煎: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石斛夜光丸:
石斛夜光枳膝芎,二地二冬杞丝苁,青霜草决犀羚角,参味连苓蒺草风,
再与杏菊山药配,养阴明目第一功。
补肺阿胶汤;补肺阿胶马兜铃,牛蒡甘草杏糯匀,肺虚火盛最宜服,降气生津咳嗽宁。
龟鹿二仙胶:
人参龟版鹿角胶,更加枸杞熬成膏,滋阴益肾填精髓,“精极”用此治效高。
七宝美髯丹:
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膝茯苓俱,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肝肾精血虚。
补阳
肾气丸:
肾气丸补肾阳虚,地黄山药及茱萸,苓泽丹皮合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
右归丸: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安神剂:
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
珍珠母丸:
珍珠母丸参地归,犀沉龙齿柏茯神,更加酸枣宁神志,镇心平肝此方推。
磁朱丸:
磁朱丸中有神曲:安神潜阳又明日,心悸失眠皆可治,癫狂痫证亦宜服。
滋养安神
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天王补心丹;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及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甘麦大枣汤;
甘草小麦大枣汤,妇人脏躁性反常,精神恍惚悲欲哭,和肝滋脾自然康。
安神剂:
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
珍珠母丸:
珍珠母丸参地归,犀沉龙齿柏茯神,更加酸枣宁神志,镇心平肝此方推。
磁朱丸:
磁朱丸中有神曲:安神潜阳又明日,心悸失眠皆可治,癫狂痫证亦宜服。
滋养安神
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天王补心丹;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及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甘麦大枣汤;
甘草小麦大枣汤,妇人脏躁性反常,精神恍惚悲欲哭,和肝滋脾自然康。
开窍剂:
凉开
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犀角珍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效良。
紫雪:
紫雪犀羚朱朴硝,硝石金寒滑磁膏,丁沉木麝升玄草,热陷痉厥服之消。
至宝丹:
至宝朱珀麝息香,雄玳犀角与牛黄,金银两箔兼龙脑,开窍清热解毒良。
小儿回香丹:
回春丹枳大黄沉,豆蔻木草蚕蝎藤:贝檀陈砂麻竺麝,小儿惊搐赖此平。
行军散:
诸葛行军痧胀方,珍珠牛麝冰雄黄,硼硝飞金共研末,窍闭神昏服之康。
温开
苏合香丸:
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朱乳荜檀囊,犀冰术沉诃香附,再用龙脑温开方。
紫金锭:
紫金锭有山慈菇,五倍千金一并入,大戟麝香共为末,霍乱痧胀米汤服。
固涩剂;
固表止汗
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固表敛汗效特灵。
牡蛎散:
牡蛎散内用黄芪,浮麦麻根合用宜,卫虚自汗或盗汗,固表敛汗见效奇。
敛肺止咳
九仙散;
九仙散用乌梅参,桔梗桑皮贝母承,粟壳阿胶冬花味,敛肺止咳气自生。
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
真人养脏木香诃,粟壳当归肉蔻合,术芍桂参甘草共,脱肛久痢服之瘥。
四神丸: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齐,大枣生姜同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桃花汤:
桃花汤中赤石脂,粳米干姜共用之,温中涩肠功效好,久痢不愈正可施。
涩精止遗
金锁固精丸:
金锁固精芡莲须,龙骨牡蛎与蒺藜,莲粉糊丸盐汤下,能止无梦夜滑遗。
桑螵蛸散:
桑螵散治小便数,参苓龟壳同龙骨,菖蒲远志加当归,补骨宁心健忘除。
缩泉丸:
缩泉丸治儿尿频,脬气虚寒约失灵,山药台乌加益智,糊丸多服效显明。
固崩止带
固经丸:
固经丸用龟版君,黄柏椿皮香附芩,更加芍药糊丸服,漏下崩中均可宁。
震灵丹: 震灵丹治崩夹瘀,乳香没药五灵须,代赭禹粮赤石脂,朱砂石英,入味具。
完带汤:
完带汤中二术陈,车前甘草及人参,柴芍淮山黑芥穗,化湿止带此方能。
理气剂:
行气
越鞠丸:
越鞠丸治六郁侵,气血痰火湿食因,芎苍香附加栀曲,气畅郁舒痛闷平。
金铃子散:
金铃延胡等分研,黄酒调服或水煎,心腹诸痛由热郁,疏肝泄热痛自蠲。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行气化痰郁自舒。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瓜萎合成方,通阳理气又散结,胸痹心痛皆可尝。
橘核丸
橘核丸中楝桂存,枳朴延胡藻带昆,桃仁木通木香合,癞疝顽痛盐酒吞。
天台乌药散:
天台乌药木茴香,良姜青皮及槟榔,楝巴麸炒除巴用,寒滞病痛酒调尝。
暖肝煎:
暖肝煎中用当归,杞苓乌药与小茴,行气逐寒桂沉配,小腹疝痛一并摧。
厚朴温中汤:
厚朴温中姜陈草,苓蔻木香一齐熬,温中行气兼燥温,脘腹胀痛服之消。
降气
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草半归,前胡桂朴姜枣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黄芩甘草杏,表寒里热哮喘尝。
四磨汤:
四磨汤治七情侵,人参乌药沉香摈,四味浓磨煎温服,行气降逆喘自平。
旋复代赭汤:
仲景旋复代赭汤,半夏参草大枣姜,噫气不除心下痞,降逆化痰治相当。
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呕呃医,人本甘草枣姜施,胃虚有热气冲逆,清补和中降逆之。
丁香柿蒂汤;
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降逆止呃兼温补,胸满呃逆宜煎尝。
理血剂:
活血祛淤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用硝黄,桂枝甘草合成方,下焦蓄血急煎服,解除夜热烦如狂。
血府逐淤汤: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赤芍枳壳草,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复元活血汤:
复元活血用柴胡,花粉草归山甲俱,大黄桃红煎入酒,损伤淤血总能祛。
七厘散:
七厘散治跌打伤,血竭红花冰麝香,乳没儿茶朱共末,外敷内服均见长。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芪归芎,桃红赤芍加地龙,半身不遂中风证,补气活血经络通。
失笑散:
失笑灵脂共蒲黄,等分作散醋煎尝,血淤少腹时作痛,淤散气顺保安康。
丹参饮:
心腹诸痛有妙方,丹参砂仁加檀香,气滞血瘀两相合,瘀散气顺保安康。
温经汤:
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本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生化汤:
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与炮姜,恶露不行少腹痛,温经活血最见长。
活络效灵丹:
活络效灵用丹参,当归乳香没药存:症瘕积聚腹中痛;煎服此方可回春。
桂棱茯苓丸;
金匮桂枝茯苓丸,芍药桃红与牡丹,等分为末蜜丸服,胞宫淤血全可散。
大黄庶虫丸:
大黄庶虫芩芍桃,地黄杏草漆蛴螬,虻虫水蛭和丸服,祛淤生新功独超。
止血
十灰散: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茜茅丹荷搁随,二蓟栀黄皆炒黑,凉降止血此方推。
四生丸:
四生丸用三般叶,侧柏艾荷生地协,等分生捣如泥煎,血热妄行止衄惬。
咳血方:
咳血方中诃子收,海石栀子共瓜蒌,青黛泻肝又凉血,咳嗽痰血服之瘳。
槐花散;
槐花散治肠风血,芥穗枳壳侧柏叶,等分为末米汤下,凉血疏风热能涤。
小蓟饮子: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藏,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康。
黄土汤:
黄土汤中术附芩,阿胶甘草地黄并;便后下血功独擅,吐衄崩中效亦灵。
胶艾汤:
胶艾汤中四物先,更加炙草一同煎,暖宫养血血行缓,胎漏崩中自可痊。
治风剂:
疏散外风
大秦艽汤: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术草,养血祛风通治方。
消风散:
消风散中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牵正散:
牵正散治口眼斜,白附僵蚕全蝎加,混合研细酒调服,风中络脉效力佳。
玉真散:
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闭体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
小活络丹;
小活络丹用胆星,二乌乳没地龙并,中风手足皆麻木,风痰瘀血闭在经。
平熄内风
羚角钩藤汤:
羚角钩藤茯菊桑,贝草竹茹芍地黄,阳邪亢盛成痉厥,肝风内动急煎尝。
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
天麻钩藤仗:
天麻钩藤石决明,栀杜寄生膝与苓,夜藤茯神益母草,主治眩晕与耳鸣。
阿胶鸡子黄汤:
阿胶鸡子黄汤好,地芍钩藤牡蛎草;石决茯神络石藤,阴虚风动此方保。
大定风珠:
大定风珠鸡子黄,麻胶地芍合成汤,三甲冬草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茶,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喑厥风痱能治之,水归火宁水生木。
治燥剂
轻宣润燥
杏苏散: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桑杏汤: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口渴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
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嘉。
滋阴润燥
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冬地黄,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
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草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宜煎烹。
琼玉膏:
琼玉膏用生地黄,人参茯苓白蜜糖,合成膏剂缓缓服,干咳咯血肺阴伤。
玉液汤:
玉液汤中芪葛根,鸡金知味药花粉,饮一溲一消渴证,益气生津显效能。
增液汤:
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船便自通。
祛湿剂;
燥湿和胃
平胃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总相宜。
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朴通草竹叶存,加入滑石渗湿热,身重胸闷属湿温。
甘露消毒丹(普济解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葛,苓翘贝母射干薄,湿热留连正治方。
连朴饮:
连朴饮内用豆豉,菖薄半夏芦根栀,胸脘痞闷兼吐泻,湿热为病皆可治。
蚕矢汤;
蚕矢汤用苡木瓜,苓连栀通吴萸夏,加入豆卷清湿热,吐利腹痛转筋佳。
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翟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二妙散:
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牛膝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得消病自痊。
利水渗湿
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猪苓汤:
猪苓汤内用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肿,表虚湿盛服之康。
五皮散(五皮饮):
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齐,或用五加去桑白,脾虚腹胀颇相宜。
温化水湿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化饮剂,健脾又温膀胱气,饮邪上逆气冲胸,水饮下行眩晕去。
真式汤:
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术附加生姜,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眩润畅急煎尝。
实脾散(实脾饮):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蓖廨分清饮:
蓖廨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智仁具:或加茯苓共煎煮,淋浊留连自可除。
祛风胜湿
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藁本加防风,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经络通。
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艽防辛,归芎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革,冷风顽痹屈能伸。
鸡鸣散:
鸡鸣散是准绳方;苏叶吴萸桔梗姜:瓜橘槟榔晨冷服,脚气浮肿效非常。
祛痰剂:
燥湿化痰
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阴滞此方珍。
温胆汤:
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热扰。
茯苓丸:
指迷茯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中脘停痰肩臂痛,气行痰消诸证罢。
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
清气化痰杏瓜萎,茯苓枳芩胆星投,陈夏姜汁糊丸服,专治肺热咳痰稠。
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优,膈上热痰痞满痛,舌苔黄腻脉滑浮。
滚痰丸:
滚痰丸是逐痰方,礞石黄芩及大黄,少佐沉香为引导,实热顽痰一扫光。
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
贝母瓜蒌花粉研,陈皮桔梗秩苓添,呛咳咽干痰难咯,清肺润燥化痰涎。
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痰饮咳嗽常用方,气降仍咳胸犹满,速化寒饮保安康。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治风化痰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
定痫丸:
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蒲姜夏,胆星蝎蚕珀竹沥,姜汁甘草和朱砂,
镇心祛痰又开窍,平肝熄风控痫发。
止嗽散:
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化痰止咳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消导化积剂:
消食导滞 保和丸:
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消食化滞和胃气,方中亦可用麦芽。
枳实导滞丸:
枳实导滞曲连芩,大黄术泽与茯苓,食湿两滞生郁热,脘痞泻痢此方寻。
木香槟榔丸:
木香槟榔青陈皮,枳柏黄连莪术齐,大黄牵牛加香附,热滞泻痢皆相宜。
枳术丸;
枳术丸是消补方,荷叶烧饭作丸尝,若加麦芽与神曲,消食化滞力更强。
健脾丸:
健脾参米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不伤正。
消痞化积
枳实消痞丸:
枳实消痞四君先,夏曲麦芽朴姜连,脾虚痞满结心下,痞消脾健乐天年。
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疟母方,庶虫鼠妇及蜣螂,蜂蜜石苇人参射,桂朴紫葳丹芍姜,
瞿麦紫苓胶半夏,桃仁葶苈和硝黄,疟缠日久胁下硬,症消积化保安康。
驱虫剂:
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温脏泻热又安蛔。
肥儿丸;
肥儿丸内有使君,豆蔻香连曲麦槟,猪胆为丸热汤下,疳虫食积一扫清。
布袋丸;
布袋丸内有四君,芜荑芦荟共调匀;夜明砂与使君子,消疳去虫法可循。
化虫丸:
化虫丸中用鹤虱,苦楝槟榔一并列,白矾铅粉和丸服,肠中诸虫皆可杀。
伐木丸:
伐木方中有绿矾,苍术酒曲醋糊丸,泻肝益脾消黄肿,钩虫为患效可观。
涌吐剂:
瓜蒂散:
瓜蒂散用赤豆研,散和豉汁不需煎,逐邪催吐效更速,宿食痰涎一并蠲。
救急稀涎散:
稀涎皂角与白矾,急救可去膈上痰;中风昏迷属闭证,功能开窍又通关。
盐汤探吐方:
盐汤探吐千金方,干霍乱证宜急尝,宿食停脘气机阻,用之及时功效良。
痈疡剂:
仙方活命饮:
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穿山甲,贝母花粉兼乳没,草芍皂刺酒煎佳。
五味消毒饮:
五味消毒治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四妙勇安汤:
四妙勇安用当归,玄参银花甘草随,清热解毒兼活血,脱疽之病此方魁。
犀黄丸:
犀黄丸内用麝香,乳香没药与牛黄,乳岩横痃或瘰疬,正气未虚均可尝
牛蒡解肌汤:
牛蒡解肌薄荆翘,丹栀斛玄夏枯草,疏风清热散痈肿,牙痛颈毒皆可消。
海藻玉壶汤:
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二皮翘贝母,独活甘草夏归芎,消瘿散结效或睹。
透脓散:
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
阳和汤:
阳和汤方主阴疽,鹿胶桂麻姜炭地,白芥甘草同煎服,温补通滞疮自愈。
小金丹:
小金丹用麝草乌,灵脂胶香与乳没,木鳖地龙归墨炭,诸疮肿痛最宜服。
内补黄芪汤:
内补黄芪地芍冬,参苓远志加川芎,当归甘草官桂并,力补痈疽善后功。
苇茎汤:
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瓜子薏苡仁,瘀热在肺成痈毒,泻热排脓新自生。
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囊:肠痈初起少腹痛,脓成未溃亦可尝。
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肿力不缓,肠痈成脓宜急投,脓泻肿消腹自软。
学习中医有没有捷径?这是中医圈内部经常讨论的问题。纵观古今名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基础很扎实,无一例外。中医的实践性很强,有幸得到名师指点或者学习名医经验固然重要,但是若自己的基本功不扎实,则很难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充其量算是模仿,模仿就意味着永远无法超越。
学习中医,譬如平底起高楼,只有基础牢固才能建造的更高,否则很危险。中医的基础是什么?古人早就给出了答案,可以读一读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自序》,药王孙思邈《大医习业》,还有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仔细分析,这些书籍可以分为基础理论部分,诊断治法部分,本草方药部分,还有针灸经络部分,涵盖了中医的理法方药。
为什么学中医要研究经典?并不是我们崇古,而是因为经典就是基础,经典本身就是教你如何去认识疾病,诊断疾病,然后治疗疾病,理法方药一应俱全。进入现代社会,中医教育融入了现代元素,开启了大学教育,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去学习中医。
坦白地说,中医药大学的教材可以称之为现代中医学的基础。我们现在学习的各版教材的蓝本,都是以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那些德艺双馨的名老中医编著的,他们都是临床实战大家,也是理论家,非常了不起。也许在有些人看来有缺点瑕疵,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学教材瑕不掩瑜,确实能够指导中医临床。这些教材,无非是把古代中医经典中有关基础理论、诊断治法、本草方药、针灸经络等部分,分门别类尽可能用现代语言描绘出来,适应现代院校教育。
如果向上追溯,早在上世纪初期全国就有人兴建了许多所中医院校。解放后的院校教材编著、教学方法、课程安排,与更早的中医院校相比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民国中医院校教育培养出了许多名中医,其实战水平也是有目共睹的。
当前,中医院校的每一门课程都是基础,从《中基》《诊断》《中药》《方剂》《针灸》《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耳鼻喉》到西医各门课程,这些都是基础中的基础,要吃的很透才行。大学生,年青活力,专门学上好几年都未必会看病,而有些大神或者爱好者号称看了一本书就自认为天下无敌,正常人都不会相信。
所以我很少与爱好者争论中医,因为有些最基础最基本的概念对方都没有搞明白了,问出的问题简直是笑话,还扯啥。别人五年本科甚至八年硕士、十一年博士都没研究透彻的课题,你通过走马观花似的几篇网络文章就超越他们?听起来匪夷所思,可能吗。
我也不怕得罪人,现在有些中医普及教育机构不指导学员从基础学起,而是把自己的一家之言包装成完美无缺的理论,开班向普通老百姓讲,听起来很有趣,但是临床有效率到底是多少?内行人都不傻。真正的中医基础知识学起来很枯燥,需要记忆积累的东西太多太多。
教材是基础,只有把教材研究透,反复研究,才会不被神医忽悠。这些年,社会中医大师一拨又换了一拨,一拨倒下,一拨又出现。原本这些大师的理论就有很明显的漏洞,如果把教材基础打牢,一眼就能看穿,我们可以吸收其精华的部分,而把那些噱头或幌子的东西撇开。所以,拼命研究教材,包括西医教材可以培养自己定力,我当时学中药方剂的时候,一味药从采集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全部背下来,每一张方子,从不背方歌,一口气就能说出组成、功效主治、加减变通。如今很庆幸当年每天早起,在校园的安静角落背中医,虽然那些东西不考,但是对今天的临床看病很有用。
当然,基础就是基础,如果没有老师指导,没有经过自己亲手操作,即便基础再好,那也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如同《外科学》学的再好,没有老师带,没有自己实战开刀缝合,在病人眼里一切归零。基础不牢固是万万不行的,只有基础没有实践也是万万不行的。
现在中医院校每年大量毕业生,几年后之所以成手的中医少,并不是因为我们脑子不好使,一方面是由于多数中医学子下的功夫还太少,没下苦功夫,基础不牢固。另一方面是毕业后由于平台等各种原因,能手把手教你的老师少,自己的实践机会也少。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医教材不好或者中医药大学不好,关键还是靠自己,只有基础牢,才能飞的远飞的高。正如姚梅龄教授所言,中医比来比去,最后比的还是基础。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