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这么多年,你知道“尾牙”的来历吗?
熊猫 / 文
闽南人对“尾牙”这个词一定很熟悉,多数人应该知道它是指农历的腊月十六。而对于外地人来说,也很可能在一些涉闽台的新闻上看到“尾牙”这个词。那么为什么腊月十六叫“尾牙”呢?这个必须从“做牙”说起。
闽南传统的习俗,除正月外,农历每月初二、十六要“做牙”,根据老人的说法,做牙就是祭祀土地公(这个是不是它最初的意思我不敢确定,如有错误,期待方家指正)。
“做牙”应该不止是闽南的传统习俗,它应该也是原来中国的传统习俗。《儒林外史》第十八回里有这么一句话:“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这里的“牙祭肉”,应该就是初二、十六祭祀的肉。只是官话叫做“牙祭”,闽南俗称“做牙”。牙祭日因为有贡品,饭菜会比平时丰盛,所以“改善伙食”今天仍然有“打牙祭”一说。
作为一个家庭条件不太好的80后,我小时候一直很期待初二、十六,因为只有那一天因为祭祀的需要,能够吃到苹果、梨、橘子、包子(不好意思暴露了小时候的生活水平)。而那一天,母亲经常会叮嘱我:“夭未烧金,袂做得食得(还没祭祀,不能吃)。”
因为正月里不做牙祭,所以每年第一个牙祭日是每年的二月初二,在闽南称为“头牙”。从头牙开始,农忙时间就逐渐开启了,所以我记得有个师妹出生在二月初二,她父母说她是生出来干活的。今天北方人仍然过“二月二”,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实际上应该就是过“头牙”习俗的保留。
农历腊月十六是一年最后一次牙祭,闽南人称为“尾牙”。在传统闽南农业社会,长工一般从头牙开始给地主打工,到尾牙才放假,因为尾牙以后大致就是农闲时间了。尾牙这一天,一般人家都会做比较大的牙祭,地主也不例外,他们一般会祭祀得丰盛点,让长工吃好一点,当做过年之前的最后一个福利。
到了现代,闽南公司仍然保留这个习惯的福利,他们会在腊月十六这一天,办一桌丰盛的酒席,让员工过年前也能开开心心地放假。间或有偷懒一点的公司,虽然不办酒席,也会发些钱给员工,这应该是闽南特色的“工会福利”吧。
文稿:熊猫
图片:百度
排版:飞天小黑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