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精彩论述,到底是肾主骨还是少阳主骨,以及实际的应用

肾主骨”与“少阳主骨”是出自《黄帝内经》的两种不同观点。

有人用这种观点来反驳古中医理论体系的不完善,自相矛盾,甚至是认为是伪书都有。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对的。

而且在实际诊疗过程中是实用性很强的。

可以说,古代的人早就非常清楚的从本源上了解人体的生理运作机制了。

而且,古代的人了解的生命真相,比我们现在的想当然的还多得多。

一、肾主骨

(1)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三篇:宣明五气篇。

(2)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

肾主骨的理论,广为人知,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藏象体系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肾主骨的理论,是非常好验证的,贯彻到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例如很多跌打伤科类的药方思路,都是用到补肾气的药,随手打开一本中医书籍都会看到这个方面的内容。

肾的功能影响骨髓的充盈。

骨骼生长发育的好坏与肾精的盛衰有着密切的联系,骨依靠髓的滋养以强健,而髓又为肾精所化生,只有肾精充足,骨骼才能坚实强壮。

在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故骨者,肾之合也,髓者,精之所生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

肾主骨之所以让人有如此高的熟知度,其关键还是在于非常容易检验,中医的理论一样是需要实践去校验的,如果几千来老是验证不了的理论,一定会给人丢弃在历史的深渊的。

大家都知道,只有我不知道的理论,不是理论不对,更大的可能性是我的无知。

二、少阳主骨

少阳主骨的内容,我们紧扣古代名医结合《黄帝内经》可以从下面是个角度来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1)从脏腑理论说明少阳主骨

从筋与骨的关系或者说脏腑表里的关系角度解释“少阳主骨”:“少阳者,肝之表,肝候筋,筋会于骨,是少阳之气所荣,故言主于骨。”厥阴、少阳两条经脉相互络属,两脏表里相合,肝藏血主筋荣骨,故“少阳主骨”。

内经原文: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耳聋。

肝足厥阴主筋,三焦手少阳与膀胱合,膀胱肾腑,表里皆主骨;足少阳起目兑眦,入络耳中,下循胸胁下至于足;手少阳偏属三焦,从耳后入耳中,故病耳聋胸胁痛也。

平按:“主骨”《素问》作“主胆”,新校正云:“全元起本胆作骨,元起注云:少阳者肝之表,肝候筋,筋会于骨,是少阳之气所营,故言主于内。《甲乙》及《太素》并作骨。”

张景岳从胆腑与骨的关系注:“胆味苦,苦走骨,故胆主骨所生病。又骨为干,其质刚,胆为中正之官,其气亦刚,胆病则失其刚,故病及于骨,凡惊伤胆者,骨必软,即其明证。”

谦和既济总结:

肝胆互为表里,肝主筋,自然就有胆主骨的联系;从足少阳经的走向,起于起目兑眦,循环进入入络耳中,下循胸胁下至于足,所以很多胸肋痛和耳痛的症状要考虑到胆少阳经出现了问题。

而耳朵的病,大家很容易会联系到肾,肾开窍于耳,而另外一个方面胆经也围绕着耳朵的络脉,在这里肾主骨和少阳主骨有了一个交集。

反过来,耳朵的疾病考虑治肾也要考虑治少阳胆经。

张景岳则从五味归经找到关联要素,胆汁是苦的,苦味归肾,苦味走骨,这里就找到了肾主骨和胆少阳主骨的交集。

(2)从胆经循行提出少阳主全身性疼痛

“少阳主骨”理论思想根于《黄帝内经》,且主要基于经脉理论,在《黄帝内经》中明确阐释“少阳主骨”观点的是《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是主骨所生病者……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此篇在明确阐释了胆经循行所过之处后指出“胆足少阳之脉……主骨所生病者”,且为“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这一点是理解“胆主骨所生病”的关键所在。

足少阳胆经循行经过人体诸多骨节,但“少阳主骨”仅指足少阳胆经循行所过的“骨”吗?如张隐庵注:“主骨所生病者,为头痛、颔痛、缺盆、腋下、胸、胁、髀、膝外、胫、踝皆痛,乃足少阳经脉所循部分而为痛也。”

此解释有一定的局限性,其认为“少阳主骨”之“痛”为“足少阳经脉所循部分而为痛”,忽略了原文中最重要的“诸节皆痛”部分,且《灵枢·经脉》其他“是动则病”的内容中也有指出循行所过的骨痛,为何仅“胆主骨所生病”,且原文在提及“胸、胁、肋……外踝前痛”后注明“诸节皆痛”,就此明确指出“少阳主骨”为广泛的全身性疼痛;杨上善注:“足少阳脉主骨,络于诸节,故病诸节皆痛也。”

《素问·诊要经终论》言:“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此处“百节”和“诸节”基于经脉循行立论,皆可说明此“痛”为全身、广泛性骨痛,并非仅限于经脉循行之处。

谦和既济总结:

这里的归纳给出一个对现代医学很有参考价值的生理信息,就是全身心疼痛的治疗,尤其是全身性骨头疼痛的治疗思路,就是要围绕着少阳主骨这个纲领性思路。

全身性疼痛,还有很多病例会出现游走性特征,这与肝胆相照的特征有关系,胆的疾病会传递给肝,而肝病的游走性特征就很多见。

同时,进一步拓展来考虑,全身性的荨麻疹等疾病,都要兼顾治少阳胆经。

(3)胆经腧穴多主治筋骨疾病

足少阳胆经循行经过人体大部分骨与关节,其中“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这条分支循行从居髎至足窍阴16个腧穴,有14个腧穴可以治疗筋骨疼痛相关疾病。其中有几个腧穴是临床治疗筋骨痛必选腧穴,如阳陵泉,既是胆经的合穴、下合穴,又是八会穴中的筋会,筋会乃筋气聚会之处,能够舒筋通络,为临床治疗筋病骨痹的要穴;《素问·五脏生成论》曰“诸筋者皆属于节”,筋属节,节属骨,筋、骨构成的“骨”系统,是支撑人体活动的基础,全元起解释“少阳主骨”时,也是以筋骨理论为基础。

八会穴中的髓会——悬钟也位于足少阳胆经,骨之精华为髓,髓是构成骨的重要组成部分,悬钟有行气通络、填精益髓的功效。筋会、髓会两穴充分说明构成骨与关节的物质基础与足少阳胆经关系密切。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半身不遂、腰腿痛的环跳同样位于足少阳经。足少阳胆经循行、主治及所含腧穴可为“少阳主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佐证。

(4)少阳经气病候易产生骨病

《素问·厥论》:“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

少阳脉经气逆乱之时就会产生骨病,临床症状表现为骨与关节不灵活,腰部不适,颈项部不舒;同篇其他经脉“厥逆”多以内科疾病为主;由此可知“少阳”与“机关”二者关系密切。

《素问·诊要经终论》言:“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正因为少阳者气终,致使“百节皆纵”。同时《灵枢·根结》曰:“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少阳为枢……枢折则骨摇而不安于地,故骨摇者取之少阳。”

“骨摇者”为骨节迟缓不收,站立不稳,可取之少阳。此3篇经文对《灵枢·经脉》篇内容进行了拓展与补充,这样《内经》中“少阳主骨”的理论思想从生理到病理乃至治疗都详细描述了少阳与骨的关系。

这里有举一种病例来说明这种现象是非常恰当的。

不少青少年,尤其是男性,在发育期的时候,明显感觉到骨头酸痛,很多情况是酸胀感,少数会出现急性疼痛的症状。

这是尤其发育期间,肾精不足(或亏虚)导致的。

而这类疾病在身体内部是肾主骨的方向,而少男本为少阳之体,也要从调理少阳胆经来兼顾。

(5)少阳主骨的时间场特征

这是一个很多做此类方向研究忽略的问题。

在子午流注中,足少阳胆经对应子时。

而子时在午夜23点到次日凌晨的1点之间,在传统计时系统,这是两天的交接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子时属水,对应水脏,肾为水。

同时,子时对应少阳胆经,这就是人体的生理机制和时间场的大统一了。

希望给中医爱好者,有一些启发,欢迎中医爱好者和支持者来关注谦和既济中医体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