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没有朱一龙,它也是近年最佳谍战剧
小说中难以展现出来的情景,在电视剧中用另一种方式更好地展现出来了——甚至,比原著更胜一筹。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叛逆者》完结了,不少观众直呼没看够。
豆瓣评分8.3分,同时段收视率排名连续19天稳居榜首,单集最高收视份额7.5%,爱奇艺站内热度值突破9000大关……从6月8日开播以来,这部热播电视剧成了不少人的热门话题。
有网友说,这个分还能再高一些。/豆瓣
与这部剧有关的热搜,也成为了每日榜单上的常客。仅主话题#电视剧叛逆者#、#叛逆者#的话题标签,阅读量便超过了60亿次,讨论量也逼近3500万次。
一路追剧下来,这部电视剧的故事线其实并不复杂。但与畀愚所著的同名中篇小说相比,电视剧从气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小说的开篇,描绘的是林楠笙中弹之后的场景:“他不知道自己是躺在一口棺材里离开上海的,也不知道那架日本运输机在启德机场一降落,就有一辆救护车载着他呼啸而去。”
在电视剧的第29集里,这一幕才正式出现。
原著中的林楠笙受困于爱情,与地下交通员朱怡贞和“沪上交际花”蓝小姐有非常多的感情纠葛。但在电视剧中,林楠笙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直白:抛开所有的感情瓜葛,展现给观众的就是一个在磨难历练中从单纯走向醇熟的青年人。
林楠笙(朱一龙饰)。/@电视剧叛逆者
很显然,《叛逆者》剧作尊重和承续了原作的核心要义。小说中难以展现出来的情景,在电视剧中用另一种方式更好地展现出来了——甚至,比原著更胜一筹。
“叛逆者”不只是林楠笙
我们熟知的一众谍战剧,比如《暗算》《潜伏》《黎明之前》,都是基于某个事件来塑造整个故事,人物的形象几乎都是在“隐藏身份”与“阵营斗争”两方面中刻画。而《叛逆者》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了人物本身。
每个人身上都有“叛逆”的基因,就如标题所言,剧中的每一个主要角色都是“叛逆者”。
主人公林楠笙,可以说是《叛逆者》中的叛逆者之王。
至少,从国民党复兴社南京干部特训班的学员这一身份开始,他已经走上了叛逆之路:
原本梦想成为一名老师的师范毕业生,目睹国家危亡,毅然选择了与自己的梦想背道而驰的道路。
最初的林楠笙满怀参军报国的梦想。在一次科目集训中,因为情报学成绩好于军事成绩,他被国民党复兴社上海区站长陈默群(王阳饰)一眼相中。就这样,初出茅庐的林楠笙被带到了上海。
但这个满怀报国热情的年轻人并没有意识到之后的路会走得如此艰难:来到上海的第一天,他便被陈默群带到了地下,在关押共党嫌疑犯的刑审室里“长长见识”。
地下审讯室,成了这个新人成为上海站“卷王”的第一步。
这还不算。在之后跟着陈默群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林楠笙不止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被无情泼冷水的残酷现实。心狠手辣的手段、工具化的套路,让他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与所从事的事业在背道而驰。他感到迷茫,但又无可奈何。
朱怡贞(童瑶饰)无疑是帮助林楠笙走出迷茫的第一位引路人,她和林楠笙的感情关系,同样有叛逆的成分——当然,这最开始是建立在申江大学的互相接触之时。为了照顾因保护她而受伤的助教“徐立文”,身为千金大小姐的朱怡贞不惜和父亲吵过几次架,只是为了“让徐老师尽快好起来”。
在申江大学,两个人的感情,就这样开始拉近。只不过他们的感情戏份,走的是和从前的剧本完全不一样的叛逆之路。
两个年龄相差两岁的年轻人,所代表的是不同的阵营,在复杂局势之下,随时都会有暴露的可能性。但这并不能阻挡两个年轻人探讨民主平等,对国家、对工人命运的反思,以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些话题,陈默群和军统绝对不会和林楠笙讨论。
申江大学的接触,埋下了二人的情愫。/@电视剧叛逆者
这是林楠笙从迷茫走向觉醒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台阶。
也正是因为如此,两人之后的走向才会有在康可尔咖啡馆的重逢,在日寇的炮火中彼此依靠对方,在抗战胜利之后以同志身份互相称呼。
“你的信仰,不应该依附于任何一个人”
林楠笙的身份是军统特务,因此整部剧的很多场面,自然都和军统内部有关。
国民党复兴社上海站,以及之后的军统上海站和保密局上海站,就是一个层级分明的系统。站长是这个系统的绝对把持者,下级对上级当然是无条件服从。“白色恐怖”的弥漫之下,“抓共党”成了国民党特务论功行赏的直接表现。在这个系统里,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利益。
陈默群、王世安(张子贤饰)和顾慎言(王志文饰)无疑与林楠笙最为密切。前三者之间有着很明显的三角关系:陈默群是顾慎言的同窗,王世安是陈默群的下属和挡箭牌,顾慎言是王世安的倒苦水对象。
陈默群(王阳饰),名副其实的“拽王”。/@电视剧叛逆者
因为1934年的一场情报外泄事件,陈默群便怀疑顾慎言就是传说中的“邮差”,对他多方试探。而林楠笙就是一个小白,被这些老油条们使唤得团团转。
在内外忧患的年代,“叛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需要以名誉作为代价,另一个是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价值。
很明显,陈默群选择了自毁名誉。眼见自己被军统栽赃陷害,威逼利诱之下,原本深明民族大义的“拽王”最终也倒向了日寇的阵营。
如果熟悉历史,就会发现陈默群的名字,就是陈公博、丁默邨、李士群这三个大汉奸各取一字组合而成。所以,陈默群投敌叛变,也是符合剧情发展的。
也正因为如此,林楠笙才不会对这位将他一手带大的恩师报以任何的同情。毕竟林楠笙心目中最信任的上级,早在公开宣布投敌的时候就已经人设崩塌了。
同样人设崩塌的还有王世安。与其说他的叛逆是对陈默群的不满,不如说是他的阿谀奉承、投机取巧:在陈默群担任站长时,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暗地里却对他满是怨恨;升任代理站长后,为了保住自己的仕途,在陈默群返回上海任职之时狠狠地坑他一把,最后把自己领空饷的帽子扣给了顾慎言,让后者成了替罪羊。
即便是林楠笙想替顾慎言辩解,也已经无济于事。
林楠笙升为副站长后,表面上对林楠笙和和气气的王世安,心中依然在打着小算盘。当林楠笙和乔装逃亡的陈默群对质之时,王世安毫不犹豫地在陈默群背后补上两枪。其背后的用意,早已暴露无遗。
电视剧最后一集里,只用了一句话交待王世安的结局:王世安被我方后来赶到的同志当场击毙。
这种轻于鸿毛的人,自然不需要再给太多的篇幅去展现他的下场。
而顾慎言选择了与陈王二人截然不同的道路。作为暗藏在这个系统内部的“邮差”,从电视剧一开始,他就在上演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一系列好戏。每一场与陈默群斗智斗勇的好戏,都让观众看得惊心动魄。不需要直截了当的叙述,观众对顾慎言的真实身份也心知肚明。
作为林楠笙的第二任上级,顾慎言更像是引导这位年轻人走向正途的指路人。顾慎言明白,林楠笙被关禁闭期间意志消沉,并不是因为陈默群投敌叛变,而是因为自己的牺牲和付出“会是一场空”。
“你的信仰,不应该依附于任何一个人。信仰就是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战斗中得到检验,最终方能达到坚定。”
“你的信仰,不应该依附于任何一个人。”
正是这番话,让林楠笙明白报效国家的真正意义在何方。
也正是如此,林楠笙才会接替顾慎言,成为新一代“邮差”,替他完成未竟的事业。
正如朱一龙所说,林楠笙身处于那样的时代环境中,不得不变得越来越强大和越来越坚定。“(他)依靠自己的情报学能力和同志的协作、信仰的力量,去拯救更多的人,也真正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目标。”
真正的头脑战,不拖泥带水
一部精彩的电视剧,人物弧光的建立格外重要,镜头语言也要用心营造氛围。
大多数民国时期的战争剧,剧情一开篇,要么是上海滩灯红酒绿里的冷枪暗杀,要么是战场上的血腥场面。
《叛逆者》一开篇,直接就让人眼前一亮。雨夜、路灯、汽车、电话铃声、烙铁,没有一点拖沓,一场针对地下党人的搜捕行动马上开始。
开场十分钟,给人的第一感受就是“节奏快”。
之后的剧情就更是如此。以书店为情报站作掩护的交通员阿木(沈晓海饰)被出卖,生死关头,他毫不犹豫地拉响手榴弹与特务同归于尽。
在敌人反扑过来的危急关头面前,没有任何的余地来拖沓剧情。营造的紧张氛围,给屏幕外的观众追剧的心理紧张感,心灵上的共鸣自然便更上一层楼。
谍战剧最精彩的,当然就是智力的对决。
比如,陈默群从南京回来,后脚回到站里的顾慎言便留意到陈默群的司机老黄在擦车。借着给烟的空隙,顾慎言便发现了车后座的《南京民报》——一次情报侦察,就在这不到两分钟的画面里完成了。
又比如,在王志叛变后,顾慎言故意让行动队队长胡道义填报销单,并让报销人数从两人改到四人。这样一来,既迎合了胡道义,同时也打消了胡道义对他的怀疑——实际人数作假,万一东窗事发,视陈默群为崇拜对象的胡道义当然也吃不了兜着走。
毕竟,特工所比拼的是真真切切的头脑战,不是借场景来营造假大空的浮夸画面。
剧中的配角,也并不因为出场时间短而沦为一个毫无故事的边缘人。比如故意走错楼层以打探关押王志的大通旅社的布局的“外卖小哥”孙福安,都是在配合剧情的发展,与国民党特务在暗地里用智慧较量。
而剧中出现的诸多细节,同样让观众为之感慨“花了不少功夫”。集体化身福尔摩斯找彩蛋,成了不少观众愿意为之N刷的理由之一。
诸如定格在4点12分的没有秒针的梅花牌手表、纪中原(李强饰)安慰顾慎言时做的花鲢鱼头豆腐汤、顾慎言与76号特务枪战失手时林楠笙握手救助、林楠笙与荣将军接头时拿着京剧《失空斩》的折子戏本,都被眼尖的观众发现并进行讨论。
折子戏本《失空斩》,正是林楠笙与荣将军接头时所面临的处境。/@电视剧叛逆者
历史细节自然是更被观众所肯定。最典型的莫过于在朱怡贞翘课当篮球赛裁判的那一集中,篮球场的画线呈“钥匙型”,既没有罚球线也没有三分线,这种标准和规则正是上世纪30年代通用的。
这样的细节几乎贯穿了整部电视剧。小到通行证、护照、杂货铺上“价格早晚不同,当刻一言为定”的牌子,大到路边的广告标语和闹市霓虹招牌,让曾经被粗制滥造的谍战剧伤害过的观众感到无比欣慰。
而正是因为这些细节,加上全员智商在线,以及毫无拖沓的剧情发展,《叛逆者》能让观众喜欢并且引发广泛讨论,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我们了解历史
就是为了明白今天从何而来
其实,将《叛逆者》推向好评风口的,又何止人物和细节。
贯穿全剧的《六月船歌》,无疑是《叛逆者》的另一条主线。
创作于1875年的《六月船歌》,是柴可夫斯基《四季》组曲中的其中一首乐曲,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首乐曲。它描绘的是夏日的夜晚,人们坐着小船上在映着月光的湖水中悠闲荡漾之情景。
悠长静谧的旋律中总萦绕着些许愁绪,欢乐中又带有一种抹不去的忧伤。这也是为什么,从面包店买来的《六月船歌》的唱片,会成为林楠笙送给朱怡贞的礼物——只不过,礼物还没送出,朱怡贞就已经被陈默群带走。
“送给怡贞希望你喜欢”,希望被刀柄覆盖,成了刀尖上的希望。
《六月船歌》的黑胶唱片,还是林楠笙花大价钱买回来的。
《叛逆者》导演周游曾说过,这部剧的配乐要有古典主义气质。而《六月船歌》,正是符合这一气质的旋律。
“它冷峻中又蕴含着一种力量,能传达对理想的坚定感。”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每个人都像一叶小小的扁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漂泊摇摆着,各自品尝悲喜,各自埋头奋斗。没有人知道漂泊的年代什么时候结束,也没有人知道光明在什么地方。
林楠笙也是如此。但正是《六月船歌》,成为了支撑他走过漫漫岁月、最终迎来光明的精神力量。
支撑林楠笙的,还有在香港潜伏期间听到的《论持久战》。这道红色的电波,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照亮了林楠笙,也照亮了千千万万个和林楠笙一样迷茫的年轻人。
《论持久战》重新点燃了林楠笙。
“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谍战剧也是正剧,在尊重观众智商和审美的前提下,当然也能传达历史智慧的重任。因为,历史的瞬间往往也是最能改变一个人全部的人生,那些蚍蜉般的个体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林楠笙就是这个个体,“林楠笙们”也是。
他们明白,革命的道路需要渡过漫漫长夜,需要经历如履薄冰的孤独寂寥。但是他们坚信,内心的信仰之火永远不会磨灭,原因只有一个:为了证明自己为谁而活,为了见证将来有一天大家都能以同志身份互相称呼。
这也是原著作者畀愚愿意为“林楠笙们”书写故事的原因。“我们了解历史,就是为了更清醒地思考我们现在所要面对的。”
而我们所要面对的,就是希望能够记住这些为了民族大义和国家兴亡,义无反顾逆向前行的叛逆者们。
“阿木,革命成功了。”
[1] 《叛逆者》. 畀愚
[2] 央视剧评 |《叛逆者》:正中出奇彰显信仰的力量. CCTV电视剧. 2021-6-28
[3] “他是谁”不重要,“成为谁”才重要:《叛逆者》不猜身份只讲“人”. 北青艺评. 2021-6-25
[4] 专访|《叛逆者》原著作者畀愚:林楠笙是一叶孤舟. 澎湃有戏. 2021-6-22
[5] 都别拦着,我要吹爆《叛逆者》. 南都周刊. 2021-6-22
[6] 《叛逆者》是新谍战剧的叛逆者. 北青艺评. 2021-6-19
[7] 12年了,谍战剧再出头. 不值得影评. 2021-6-16
[8] 当《叛逆者》遇到古典音乐,为什么毫无违和感?娱记掌门. 2021-6-30
[9] 《叛逆者》看到十集,上半年最佳国剧就是它了. 虹膜. 2021-6-10
✎作者 | 良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