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一味责怪,孩子学习不好的一部分原因可能来自遗传

孩子学习不好,除了抱怨,我们是否能够反思一下自己,我们小时候是不是愿意学习,有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因素有可能正在影响着孩子,而这种影响,有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中遗传给孩子的。

美国科学家曾经用两组小白鼠做过这样一项实验,在其中一组面前放置了一黑一白两个通道,通道的另一边放着食物,白色通道内设有电极,当小白鼠通过时会受到电击,黑色通道没有设置电极。一开始,两个通道都有小白鼠通过,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小白鼠都不走白色通道,全部走黑色通道,说明小白鼠已经通过实践学习形成了经验。经过一代代的繁殖,后面的小白鼠一生下来就不走白色通道而走黑色通道的数量逐步增多,到了第三十二代,所有的小白鼠生下来都走黑色通道,而不走白色通道。

以上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的进化学说中关于“获得性遗传”的论点,“获得性遗传”是指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会直接遗传给后代。

我们不难理解,所有动物都是趋利避害的,包括人类。一开始小白鼠在探索,通过白色通道要承受电击,而黑色通道不用,通过两个通道都能吃到相同的食物,得到相同的结果,但很明显,通过白色通道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趋利避害的本能让小白鼠选择了黑色通道,这就是一种后天学习,而后天学习到的经验又遗传给了后代。

动物通过不断探索扩大生存空间,寻找生存机会,如果对一个场景经过多次探索,甚至经过几代连续探索,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那么为了节省探索成本,在经过几代探索以后,就会关闭对相同场景的探索,固化为本能的一部分一代代地遗传下来。

探索行为本身是在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佳的路径,得到安全和资源,探索行为包括学习。

瑞典科学家根据历史记录数据发现,在青春期遭遇饥荒的男性,孙子辈发生心脏病和糖尿病的概率比较小;而青春期没有遭受饥荒的男性,孙子辈发生心脏病和糖尿病的概率比较大。也就是说,男性青春期遭遇的饥荒环境,影响了本人身体,这种影响还遗传到孙子辈,使孙子辈的心脏病和糖尿病发病率降低。当然这不是主动学习,但能否推测通过主动训练形成的经验也能够遗传下来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发现这样的现象,很多家族从历史上就名人辈出,观察普通人我们也发现,父辈从事某项工作,后代大概率地也会从事相类似的工作,有人甚至说“龙生龙鼠生鼠,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抛开其他因素不说,这里面有没有获得性遗传的作用,值得认真研究。

我们通过重复形成习惯,习惯形成自然,深入骨髓的习惯就有可能固化为本能,通过遗传就给后代。良好的习惯得到了正反馈,而习惯经过一代代的坚持,当关闭了这类探索后,这种习惯就固化为本能的一部分遗传给下一代。看起来,良好的习惯就是留给后代最大的财富,这是遗传中能够控制的部分,也显露了我们能够改变家族命运的机会。

我们常说,教育不是万能的,对孩子说教不如自己先做到,“行不言之教”可能更有效。这种“不言之教”还有可能就是遗传下来的良好习惯,遗传的作用比教育更有效。

其实,前面的实验还得出了另一个惊人的发现,对于没有设置白色或者黑色通道的另一个对照组,经过几代繁殖后,竟然也获得了这种经验。

可以说,所有前辈的努力没有白费,除了通过文化传承,他们的努力还在通过基因影响我们,同样,我们现在的努力也会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不过所有的努力遗传给后代的时机都在孩子出生以前。同样,我们的行为不仅能影响自己的血脉,还能影响周围的人。如此看来,改变家族的命运,改变民族命运的机会就在眼前。

当然,遗传只是一方面,后天的努力也很重要,就算我们遗传了不好的习惯,我们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改变,这种努力不仅能改变现状,还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这正是我们要告诉孩子们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