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吃了大亏之后的几个巨大变化

一:曾国藩为什么吃大亏?

曾国藩一生吃了好几次大堑,其中一次大堑就是“江西之困”,就是因为曾国藩打仗打得好。后来皇帝就跟他说,你湖南打得那么好,你支援一下江西吧。

到江西去打仗,可他到江西面临着一个大问题,他不是地方官,然而地方官员最看重的是,谁能够保举我升官。

所以地方官员只看重自己的顶头上司,或是离自己近的更高的领导,而曾国藩作为一个团练,没有提拔地方官员的职责。所以他谁都调动不了,这样对于自己的军队和太平天国作战极为不利。

到了江西后,曾国藩遇到了巡抚陈启迈,昏庸无能而且朝三暮四的他,整天喜欢下达命令。他的命令一会儿让部队到景德镇,景德镇刚走到一半又说,不行还是回南昌,南昌不行再去别的地方,把所有的部队调动得晕头转向。

曾国藩实在受不了他的这种行为,直接参到皇帝那里,结果陈启迈直接被拿下。这一拿下,他就把地方官员得罪完了。

地方上的官员都说,这人太不好相处。大家都特别恨他,用曾国藩当时的话说:“我事事被人欺辱,故人得而玩易之也。”

所有人都可以玩我,所有人都可以把我哄得团团转,实在是没有任何办法。他曾用了一个词形容自己“积泪涨江”。

上面皇帝不足够信任。皇帝怕曾国藩那支武装力,万一他要是造反怎么办。他又是汉人,他对皇帝直言不讳。又得罪了地方上的官员,自然他就处处碰壁,不受人担待,还造成了许多矛盾。

所以皇帝为总是调他去打太平军最难打的部分,就是希望把他消耗掉。消耗掉以后到最后决胜的部分,还是让满人的部队,来收拾最后的这个摊子。这样来看,是满人攻克了太平天国,而你曾国藩的力量,慢慢地就被消耗掉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曾国藩的父亲去世,父亲一去世又要丁忧。他就跟皇帝上书,说丁忧三年我要回家休息。加之太平天国此时力量削弱,所以皇帝批复他说,那你就休息三年吧。曾国藩心灰意冷,回到了家里。

因为他的内心还是期望被重用,能做事。他上书皇帝说丁忧的用意,是希望能得到皇帝的挽留,给到他更大的权利去地方与太平天国作战,但皇帝并逆了他的思想。

此时,这些事对曾国藩的打击真的太大了。那段时间的他失几近失态。失态到什么程度呢?在家里边逮谁骂谁,脾气极其急躁。身上的许多病也发作了,睡不着觉。所有人都绕着他走,可见此时的他失了方寸。

但是,此时的曾国藩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就在他特别痛苦特别烦恼,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他拿起了老庄的书,读完了以后心里大悟。

日记里曾国藩说自己,这两年他大悔大悟。过去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之前是锋芒太露。所以他要做到和光同尘。

丁忧三年,用两年时间思考问题。“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这两年算作是曾国藩的一个转折点。

三年后,太平军又强盛起来。咸丰八年,太平军一次攻破了,官兵的江南江北两座大营,这时曾国藩重新出山。他重新出山以后,整个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第一个巨大的变化,和气、谦虚、周到。

曾国藩在北京当官的时候,经常跟人吵架。跟好朋友吵架。他日记里边就写说气得不得了,两个人还打了起来,吵着吵着就动手。就是这样的暴脾气。一下子变得和气、谦虚、周到,照顾周围所有人的情绪。

所以后来有人讲,李鸿章和左宗棠,说李鸿章人不能欺之,因为他太聪明太厉害,别人不能欺他,找不到把柄。说左宗棠不敢欺之,因为睚龇必报,性情刚烈,不敢欺之。说那曾大帅呢?说曾大帅为人宽厚,不忍欺之。这样的人都不忍心欺负他。

足以见此时的曾国藩,40岁以后再出来的他,那个和气和谦虚的程度,已经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三:第二个巨大的变化,学会跟皇帝“打太极了”。

原来的曾国藩,给皇帝写奏折,那都是直来直去。说不去就不去,说不干就不干。总是威胁皇帝,动不动就说,你要不给我怎么样,我就不干了。

现在他开始跟皇帝打太极,当皇帝派他去四川,他心想,去四川指定没有好结果。因为四川敌人多、路又难走,他绝对不想去。

不想去怎么办呢?现在的他不再跟皇帝说不去,曾国藩跟皇帝说我马上就去。过后又说着,这边出了什么事,那边又出了什么事,都需要处理,这时的他,让皇帝觉得他在努力地想去四川,但是一时又去不了,直到最后不了了之。

四:第三个巨大的变化,多保举,一同滥举。什么意思呢?此前,曾国藩打一场仗下来,不会保举几个人。比如他带领士兵攻下一座大城市下来,这是非常大的一个胜利。他只保举两三百人,也就是他统辖人数的不到百分之三。

他的好朋友,他的原部下胡林翼,则直接保举了三千人,大概占到百分之三十。得到保举的这些人都能升官,都能加顶戴都能加俸禄。所以之前跟着你曾国藩,我们大家就觉得捞不到好处,部下都觉得你不管我们。

所以当曾国藩再次出山后,就想明白了这事,何必呢?多保举,一同滥举,甚至他还告诉自己的弟弟说,放手保举。

甚至有一个人跟了他弟弟一辈子,都没有当上一个县令。他就给弟弟写信说,你就给他个县令吧,不要紧。用这种方法来融入当时的官场文化,开始和光同尘。开始把自己尖锐的棱角,磨得越来越平。

五:第四个巨大的变化,治军宽严相济。

此前,曾国藩待人非常严厉,尤其自己的士兵,他每天给大家讲道理,都是讲道德,都是讲大家应该怎么样遵守军纪。

但是,当曾国藩攻下南京以后,有数据记载,无一银交于朝廷。他把南京打下来了以后,曾国藩对他的士兵们,有一段时间放任期,让他们抢一段时间,抢的东西都归士兵自己所有。

曾国藩想,士兵打仗不就是为了活命吗?为什么这些钱全都没有交于朝廷,曾国藩跟他的弟弟讲,把它交给皇帝算什么呢?说我们从那儿抢来的给皇帝进贡,这个东西说不过去,而且你还让自己的士兵的心都冷了。所以他用了一句话来安慰自己,叫“所以悯其贫而奖其功”。

江西之困之后,一直到丁忧两年重新复出,曾国藩整个变了一个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他,叫“老奸巨猾”。曾国藩给别人写信,说当官有一招特别重要的东西,叫“展”字诀。什么意思呢?能拖就拖。这是曾国藩教给其他人的做事的方法。

六:变化后的曾国藩是不是没有了底线?

这么一看,你可能会觉得,曾国藩变成了一个没有原则的人。但实际上曾国藩内心,有他自己的底线。他所做的所有的事,核心是为了能够做事,做有意义的事。我们怎么看待他的底线呢?

有一件事,就是关于醇亲王奕,醇亲王奕当时地位很高,甚至都已经威胁到皇帝的位置。醇亲王奕到处结交大臣,就特别希望跟大臣们关系处得好。一看曾国藩打仗这么厉害,好几次给曾国藩写信,说咱能不能见一面?曾国藩一律谢绝,就是不愿意见王奕。为什么呢?这就是曾国藩的底线,就是我不想跟你有朋党的关系,这是原则问题。

曾国藩的一个秘书,在最后回忆曾国藩的时候,写了一句非常感慨的话。他说曾公这一辈子“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就是百分之二三十的精力,用来对付打仗,百分之五十六十的精力,用来对付这些官场的文化,对付这些难搞的事,也真是非常不容易了。

对于曾国藩经历的各种挫折,就像他鼓励他的弟弟所说:“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所以曾国藩是一个能够咬牙坚持,一直扛下来的人。

当他经历挫折后发生巨大变化,如老子所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正所谓:“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如果你一件物品,要是你太锋利了,必定保持不了多长时间。但要是你能够圆润光滑,和其光同其尘,走到哪儿别人都看不出来,你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人。那你的修为才算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