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四大家族之翰林院安陈氏家
友情提示:本文1213字,阅读约需5分钟
“翰林院安陈氏家”,说的是在有清一代不到五十年间,潍县陈家三位进士都曾在京都翰林院任过职。一门三翰林,在潍县城一时无两,以至于潍县人都说京城的翰林院安到了潍县的陈家。
这三位翰林,一是陈官俊,嘉庆十三年中进士;一是陈官俊的儿子陈介祺,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一星陈介祺的堂兄弟陈介猷,在咸丰二年中进土。陈家最早住的地方不是增福堂街而是北门大街。陈家三位进士都曾在京都翰林院任过编修或庶吉士,潍县人就为陈家北门大街的住宅起了“翰林院”的雅号。时人还给这条街起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翰林院街。
陈官俊(1782-1849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先任编修,后升右、左春坊和右、左赞善(太子宫内的官员),嘉庆年间入直上书房(皇子皇孙读书的地方)晋升翰林院侍讲学士,道光年间曾任过上书房总师傅,教授过道光皇帝及其长子奕纬,也是道光的信臣,期间曾典陕西乡试,督山东学政,还曾出任过工部、吏部、礼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
陈官俊的儿子陈介祺(1813-1884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后以军功赏戴花翎,加侍讲学士二品衔。陈介祺一生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代皇帝。亲眼目睹了其父在宦海的沉浮,看透了官场的险恶,咸丰四年(1854年)借母丁优返里再不复仕。归里后专心致志于藏古、鉴古、释古、传古与古文字、金石学的研究。他收藏的文物均为稀世珍品,其数量之多,堪称近代之冠。
陈介猷是陈介祺的亲叔兄弟,他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举。咸丰二年(1852年)中二甲二十四名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改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明清两代,陈家人才辈出,名门望族的称谓实至名归。
陈介祺与十钟山房
关注潍坊五好青年
如果可以请用一秒钟来支持一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