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县10个村街上榜,有你家没?

在永清县的300多个村庄中,有许多村庄有着丰富悠久的历史,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今天,文旅永清从中选出十个最“牛”的村庄,呈现给亲爱的读者。如果您所在的村庄也有着灿烂的历史或辉煌的现在,欢迎给我们留言。

01

韩城

韩城留角 汉庙西风

韩城隶属于永清县永清镇,是永清县现存历史最长的村庄之一。据《永清县地名志》记载:“该村建于汉朝,据旧《县志》记载,汉高祖四年,齐王韩信灭燕筑城,名叫韩城。明末,山东、河南一部分逃荒者来到此地定居,沿用古迹至今,取名韩城。”

因韩信为淮阴侯,所以这里也被称为淮阴城,后来又成为永清古乡韩侯乡所在地。直到明清时期,淮阴城仍存一角,城中有韩王祠,永清古八景中的“韩城留角”、“汉庙西风”都是指这里。

张为民绘制“韩城留角”图

张为民绘制“汉庙西风”图

02

支各庄

北魏佳韵 云冈遗风

支各庄隶属于永清县曹家务乡,据《永清县地名志》记载:“该村建于元朝,因当时支姓为首户,所以称为支各庄。”支各庄现有人口约600人,是永清县比较小的一个村庄。但历史上,支各庄曾经非常繁华,它的历史也远比元代更久远。

1999年,在支各庄出土了一尊精美的佛造像。有着明显的云冈石窟佛造像风韵,而且这尊造像上还刻有准确的建造时间,为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历史价值极高。通过这尊造像,可以遥想支各庄当年的繁华。

支各庄出土的

北魏太和十一年佛造像

03

通泽

隋炀帝与通泽

通泽村紧邻永清县城,在县城西千米有余,隶属于永清县永清镇。据《永清县志》记载:“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始建通泽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为永清县,今城西五里有通泽村,即废县也,该村系通泽旧址。”

通泽,是永清隋代置县时的县治所在。当年,隋炀帝为东征高句丽,将全国的军队、物资通过大运河悉集涿郡,永清位于当时的涿郡南端。为方便管理,隋炀帝沿河御置通泽县。

通泽古城遗址出土的

隋张善敬墓青釉四系罐

04

塔巷

武则天与塔巷

塔巷如今分为东塔巷和西塔巷两个村庄,已经成为永清县城的城中村。据《永清县地名志》记载:“该村建于唐朝。村中有一庙宇名三塔寺,那时有杨、金二姓居住于寺前,但两姓分居东西而成巷,故取名塔儿巷村。清末重修围城堤时,将塔儿巷分割为东西两村。”

永清县的第三次立县,正是武则天所建立的武周时期,如意元年(692年),析安次西境与固安东境置武隆县,这是永清的前身。大周圣历二年(699年),当时武隆县一位姓闻的县令在塔巷处建起一座辉煌的寺院,名会福塔寺,因寺中有三座高塔,又称三塔寺。寺中三塔后成为永清古八景之一的“三塔垂虹”,其中二塔一直矗立到清代,寺中的金轮石幢则一直保存至今,更为难得的是,这通石幢上有目前发现的唯一武则天生前造像。

张为民绘制“三塔垂虹”图

05

北孟

宋辽边界的坐标

北孟隶属于永清县龙虎庄乡,村庄规模较大,分为北孟一村、二村、三村。据《永清县地名志》记载:“该村建于宋末,有山东孟氏迁此分南、北两地定居,以姓氏命名,该村居北故为北孟。”居南的即为霸州市的南孟村。

实际上,北孟在北宋时期已经形成,时称孟村。宋代地理书《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七》“霸州”条目中,把孟村作为宋辽边界的坐标:“(霸州)东北至幽州永清县界孟村三十里,接幽州北界。”

06

瓦屋辛庄

远看瓦屋一片,洞藏精兵千万

瓦屋辛庄隶属于永清县龙虎庄乡,位于永固霸三县交界处。据《永清县地名志》记载:“该村建于宋朝,原名辛庄屯。明清时官宦居多,并在家乡建了很多瓦房。清朝乾隆年间更名为瓦屋辛庄。”

这里是“地下长城”宋辽古战道的主要出口之一,相传,当年宋朝军民在这里挖掘古战道,将所掘之土运出地面,烧制砖瓦,大部分砖用于修建地下战道,小部分砖和瓦在地面建造瓦房以掩辽军耳目,成村后故得此名。

瓦屋辛庄地下埋藏的

宋辽古战道

07

里澜城

从狼城寨到安澜城

里澜城是永清县里澜城镇的镇政府所在地,与安次区、霸州市接壤。

宋辽时期,这里是宋辽边界上的狼城寨。有里外二城,中间狼城河经过,狼城河后来成为宋辽界河中的一段。里澜城如今归属于永清,但在明清时期,曾长期隶属于东安县(今安次区),“狼城秋月”曾被列为明清时期的东安古八景之一。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帝派小于成龙治理浑河,筑堤至永清县郭家务、芦家庄,挑河至狼城河。康熙帝取“安澜永固”之意,为浑河赐名永定河。不久,狼城也改名为安澜城。

08

白雁口

村史被记载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白雁口隶属于永清县后奕镇,这里曾是景色优美的湿地,蒹葭苍苍,水波荡荡,水鸟云集,蓼花摇曳,为永清明清古八景中的“雁口声唈”所在地。据《永清县地名志》记载:“该村建于明朝,地处驴驹河渡口。有高、王、苑几户人家。因落一只白色大雁,夜夜啼叫,人们误认为不祥之兆,灾难临头,于是焚香叩首,祈祷平安,白大雁归群飞走,建村自此取名白雁口。”

但据中国楷书四大家之一的元代赵孟頫在《明肃楼记》中记载,至少在元朝时期,白雁口就已经建立了,这里曾是元朝的后卫亲军都指挥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诏立后卫亲军都指挥司,设使、副、签事,统选兵万人,车驾所至常从。营白鹰(雁)口,既成,官有廨,士有舍,糗粮有仓,金鼓有楼,器械有局,交易有市,凡军中之政毕举。营南迫信安河,西临滹沱、白沟,东与郎城、蛤蜊港接。”

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

赵孟頫《明肃楼记》(局部)

09

南戈奕

康熙帝12次驻跸的村庄

南戈奕隶属于永清县曹家务乡,本是宋辽时期辽军的兵器库。据《永清县地名志》记载:“该村建于宋朝,宋辽交战时期,因此处为存放兵器之地,建村后取名南戈奕。”

南戈奕因地处永定河险工段,是清代永定河治理的重点,康熙帝为治理永定河,曾12次驻跸在这个小村庄。“清初画圣”王翚(字石谷)绘制的《康熙南巡图》第一卷,描绘的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月康熙帝第二次南巡出发时的场面,画面上这支队伍当晚就住在了南戈奕村。

《康熙南巡图》第一卷局部

10

冰窖

乾隆帝三下冰窖

冰窖隶属于永清县三圣口乡,是一个因产业而得名的村庄。据《永清县地名志》记载:“该村建于明初。原名沿河堡,住户不多。因村旁有一条河,多数人家挖坑窖冰。到万历年间,住户增多,以原职业改村名为冰窖。”

冰窖地处永定河上的重要节点,清乾隆年间,永定河两次大规模改道,都是从冰窖改起,为此,乾隆皇帝曾经三次来到冰窖村视察,留下了12首御制诗。

冰窖孙玉玑碑

来源:文旅永清,永清那些事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