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老翁用剃刀自杀,只为坚持自己的思想!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是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奇妙的人。他很像一个穿越者,把很多超前的观念、思想带到了明代,惊世骇俗,不同凡响。他的著作虽屡遭官府禁止,却更加广为流传。
李贽的思想很犀利。他精通儒学,又跳出儒学束缚,公开反对以孔孟学说作为亘古不变的权威教条,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他认为“孔子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没有必要如此神化,孔子也存有私欲。”他指出程朱理学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个伪命题,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脱离物质生活,空谈伦理道德,都是伪君子,满嘴仁义道德,背地里却是男娼女盗。” 他主张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打破孔孟之道提出的是非标准,还真专门编写了《藏书》、《续藏书》,用自己的是非标准,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他蔑视皇权和王公贵族,公开宣称“天子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区别”“老百姓并不卑贱,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王公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这在推崇“皇权天授”、等级特权观念的封建年代,实属“大逆不道”之语,皇帝怎会不收拾他!
李贽的思想很超前。他提倡婚姻自由,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都不作数,真挚的感情才是成为夫妻的前提。他公开支持寡妇再嫁,称赞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为爱痴狂”。他儿子死后,他劝说儿媳妇改嫁他人,如此思想境界,别说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就是在今天,也让人瞠目不已。他提倡男女平等,公开批驳男尊女卑的儒家糟粕。他认为所谓的“女人头发长,见识短”,根源正在于思想禁锢和社会束缚,非要把女人关在家里,试问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如何与游历四方的男子比见识?他还专门编辑了《初潭集》一书,记录了25位女性的事迹,称赞她们有见识、有才智,真乃“须眉所不及”。他曾在湖北麻城开坛讲学,规定不分男女,一律都可入学,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这比民国时期单独设立女子学校的做法都要超前。
李贽的思想很率真。在中国延续几千年重农抑商的大环境里,李贽却大力宣扬商贾功绩,批判重农抑商,认为商人通过辛苦劳动赚取钱财,属于崇高的职业,值得社会尊重,这一思想顺应了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在哲学上,李贽信奉王阳明的心学,认为“真心”“童心”是万物的本源,世上一切物质和精神都只存在于“真心”之中,与陆王学派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一脉相承。
在文学上,李贽提出“童心说”,反对当时风靡一时的“摹古”文风,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头可断面身不可辱”,笔者认为有点“自然主义”的意味,他的这一倾向,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李贽的主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史纲评要》等,也曾评点过《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这些点评本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他在其巨著《藏书》中点评了战国至元朝的历史人物约800人,评价打破传统、不拘一格,如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
有着如此奇妙的思想,李贽的人生道路也与众不同。他出生于福建泉州,家境贫寒,从小对程朱理学反感。但为了糊口,他不得不参加科考,26岁中了举人,却说:这只不过是个游戏!此后也不再考进士,远赴河南辉县做了教育局长,后又调任国子监博士(明朝最高学府)、云南姚安知府,他廉洁勤政、秉公执法,对百姓百般爱护,自己却穷困潦倒,两个女儿因为饥病相继死去。干知府没多久,他就弃官为民,来到湖北芝佛院做了一名和尚兼职业作家,开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
在芝佛寺待了10年,李贽名声大噪,各地纷纷邀请他去讲学。和尚、道士、樵夫、农民、商贩,还有很多女子,一听李贽来讲学,蜂拥而至,潜心听讲。一时间,李贽成了横扫儒、释、道的学术明星。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冲击,被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对李贽进行了疯狂打击。万历三十年,朝廷判76岁的李贽妖言惑众罪,把他抓进大牢。
关了20多天后,狱卒找来了剃头匠,给李贽剃头。李贽趁机拿起剃刀划了脖子,但他只割断了气管,没割到动脉。剃头匠问他:老和尚,你疼吗?李贽摇头表示不疼。剃头匠又问他:为什么自杀?李贽用手指蘸了自己的血写到: 70岁的老头还有什么可求的!直到第二天,李贽才气绝身亡。他的好友将其埋葬在通州北门外马氏庄,遵照他的遗言,在墓地周围种了上百棵白杨树。李贽的一生恰如这白杨树,虽屡遭风雨,却百折不饶,追求光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