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每年申请季,都有数万的学生败北梦校申请,成为名校录取率的“分母”之一。然而,这个百分数背后的招生流程与评判标准却一直不为人知。受刚刚结案的亚裔歧视案影响,哈佛大学曾递交过一系列与招生录取相关的卷宗。外滩君整合了对应资料,带大家一探哈佛录取的究竟,看看这些顶尖名校到底是怎么挑选学生的?
2020申请季到来,不出意外,顶尖名校“哈耶普斯麻”将再次上演万人争抢的局面。然而,对大部分学子来说,他们的辛勤付出或许并不能换来梦校的青睐。因为名校申请之路,从来都不平坦。以哈佛大学为例,相关数据显示:虽然哈佛大学在2018年共收到4.3万份入学申请,但只有2024位幸运儿被成功录取。每年不到5%的录取率,让哈佛成为诸多学子心中求而不得的“白月光”。
哈佛校园
不过,受去年亚裔歧视案件影响,哈佛大学不得不向法院递交其招生录取文件。随着事件推进,越来越多的机密文档与数据也被逐步公布出来。对申请者来说,这显然是个好消息。公开招生过程的运作方式,除了能确定哈佛大学是否存在“亚裔歧视”外,也有利于学生们在申请材料的准备上做到有的放矢,增加自身录取几率。即使志向不在哈佛,这一事件也有着积极的意义。这是因为顶尖名校的录取,大多趋同,所以了解哈佛大学的招生流程,对申请其他名校必然有所帮助。在下文中,外滩君将带领大家深扒哈佛大学招生过程,从生源挖掘、校友面试、招生官评级和委员会投票四个步骤,揭开申请流程的“内幕”。哈佛亚裔歧视:哈佛大学内部研究办公室(OIR)发现,亚裔美国申请者从哈佛大学招生官那里获得的“个人”评分一直低于其他种族的申请者,尽管他们的学业成绩和考试成绩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排名。
对学生们来说,高校申请系统的开放,意味着其招生流程的开启。再往前,也不过是提早到招生简章被贴上学校官网的那一刻。哈佛提交的招生资料显示:早在申请季开始前,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就开始寻找那些潜在的申请者了,而且这一行为,往往会较录取提早两三年。寻找尖子生最快捷的途径,就是直接从标化考试机构处购买学生的考试成绩与相关信息,以筛选那些“有成就”的学生。哈佛大学招生与助学办主任威廉·R·菲兹西蒙(William·R·Fitzsimmons)表示:“学校每年购买的学生信息数,远远超过十万人次!”除此之外,哈佛还会派出多名招生官,分别前往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招生官,或独自一人,或与其他名校的招生官同行,前往世界各地宣讲,并寻找优秀的学生。一旦找到了合适的“潜力股”,招生办员工便会持续向其邮寄学校介绍册,发送校园生活照。有时候,学校还会邀请这些潜力股来学校短暂入住,体验哈佛独特的校园文化与生活。
哈佛大学2013年的招生手册,道出了这些行为的目的,“通过邮件或电话,把哈佛大学介绍给世界各地的候选人,是重要的第一步。”
对哈佛大学而言,在招生前建立与尖子生的联系,强化学校在其心中的地位,是人才吸纳不可或缺的手段。简而言之,你的成绩越优秀,表现越出色,就越有可能早早被哈佛发现,列入招生名录。
以中国学生为例,学生们需要通过电脑,提交有关成绩与个人信息的文件,他们还可以在申请主页报名参加由哈佛校友担任评估员的面试。虽然哈佛号称面试并非强制选项,但学生公平录取组织(Student For Fair Admission, SFFA)指出:那些不参加面试的学生,极少被录取。这是因为,面试官在与申请者进行约60分钟的面谈后,会总结出一份评估报告,这份报告在后续筛选阶段,起到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面试官并没有被给予申请人的详细资料,甚至连他们的申请文书也没有看过。所以,报告中的评价,很大一部分上来自于对话本身。因此,如何在校友面试中展现自己、脱颖而出,是能否被哈佛录取的关键点。那怎样才能给面试官留下一个好印象呢?或许我们能从哈佛的招生手册中找到答案。首先,这场面试可以在除了申请者住所之外的任意地方。这意味着学生们可以挑选自己熟悉的场地进行对话,享受“主场”带来的福利。其次,手册规定校友面试官,应当避免就政治问题进行长时间讨论,也不能特意询问学生的成绩状况。手册在传递“哈佛并不只看重成绩”的同时,也为学子们明确了一个方向,即:少谈考试成绩,多谈个人兴趣、目标与发展经历。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校友面试官的所有提问,都遵循着一条调查准则——发掘面试者的“行为动机、执行力、技能水平与卓越的贡献”。
- 你能聊聊你的校园生活吗?谈一谈自己中意和不喜欢的课程。
- 你有喜欢的学习方向了么?如果没有的话,现在又在进行什么探索呢?
透过这些问题,哈佛希望了解到的是申请人的潜力、能力、成长力与发展方向。因此,如何让回答切实符合哈佛的调查准则,成为申请者需要细思的难题。面谈之后,校友面试官会就学生的个人特质、课外活动、学术能力与总体成就分别进行评级:1级、2级、3级、4级,逐级递减,每级辅以 或-号进行细分,也就是说1 最高,4-最低。当然,一些读者可能会疑问:既然面试与评估都由校友面试官主导,评分的准确与客观性如何保证呢?因此,哈佛会要求面试官简短记录对话内容,分门别类给出评价,并总结这位学生在哈佛校园中会有何种发展,作出怎样的贡献,方便后续评估。具体的评价与总结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成功被哈佛录取的越南裔学生Thang Q. Diep的面试评价报告:校友面试官给Thang的学术评级为“3 ”,同时评价:“他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很谦虚,但在整个面试过程中,他为自己设定了非常高的目标,并努力追求卓越。”课外活动的评级为“2”。描述了其在高中时期,曾是社团主席,学生会成员、医院志愿者、电影制作人,还提及其在塞尔维亚制作了一部关于歧视的短片。“Thang做了很多事情来突破自己的界限,探索新的发现。”校友面试官这样写到。
面试记录
面试官记录:
“我们在当地的一家咖啡店开始面试,期间,两位路过的同学跟他打了招呼(并不知道他在面试)。”“虽然这个判断可能并不公平,但在我看来,这两名打招呼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报告中,校友面试官除了记录Thang与同学打招呼的场景外,还赞扬了其个人品质与外向友好的性格:他表现出了“高于一般人的吸引力和性格”,并且“社交能力很强”。
最后的评级
最后的评级中,面试官认为Thang是“尚未打磨的钻石”,预测他或许会成为哈佛校园里“受欢迎的同学”和“杰出的室友”。
在校友面试进行的同时,哈佛大学招生办的员工们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工作。按照负责的国家区域,招生官们会被分成不同的小组,对该区域的申请进行检查与分类。首先,招生官会记录申请者的身份信息、家庭背景、社会状况与考试成绩。随后,他们会根据学生学术成就、课外能力、个人特质和“学校支持”——也就是推荐信,来给申请人评定级数。与校友面试官评定相似,但招生官的评级范围更大,从“1 ”到“6-”逐级递减。“1级学术成就”,通常意味着申请人拥有完美的成绩单,同时有着多种奖学金或学术成就的支撑。对申请者来说,在各类学术竞赛中获得国家/国际水平的奖项,将会提供帮助。“2级学术成就”,代表其来自顶尖学校,并且有着学习以外的荣誉,如辩论队辩手、学生会成员或社团领导者等。2级更明显的指标,就是ACT成绩≥33,或SAT成绩≥1450。“3级学术成就”,需要ACT分数在29-32区间,即SAT为1340-1440。“4级学术成就”,需要ACT分数在26-29区间,即SAT为1240-1340,招生办员工称这一等级为“哈佛预备军”。“5级学术成就”,则为ACT低于25分,或SAT低于1210分。“6级学术成就”,那些不符合上述标准的学生,被归纳到这一等级。不过哈佛的学术评级也并非维分数论,招生官还会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以学生曼迪斯(Mandisi Botlhoko)为例,招生官就进行了备注:“虽然其K10阶段的教育水平并不出色,但SAT的成绩令人感叹,经历'家庭剧变’并克服'经济困难’,在不乐观的成长环境下还能让GPA达到不错的成绩,这位学生值得我们关注!”“1级课外能力”,预示着学生有着国家级的成就或专业能力。这意味着,参加那些国家、国际甚至奥林匹克级的运动/活动并获得奖项,将起到关键作用。“2级课外能力”,属于那些有报刊记者、杂志编辑或者作曲经历的学生,当然,学校里的班长也在某些情况下被归属于这一类。值得注意的是,或许是体育运动能展现申请者的软性技能——比如团队合作能力,又或许由于往届课外类比赛中哈佛并不出彩,课外能力,尤其是运动能力,在哈佛评分机制中占到较大权重。杜克大学经济学教授彼得(Peter S.Arcidiacono)与世纪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理查德(Richard D.Kahlenberg)通过数据分析后得出:运动员进入哈佛的几率,明显高于非运动员。彼得指出,在学术等级同为4的情况下,非运动员只有0.076%的录取几率,但运动员却有70.46%,两者就读哈佛的几率相差近1000倍!上述观点在哈佛大学内部研究办公室 (The University’s Office of Internal Research)的一份报告中得到了佐证:1级或2级学术等级中,运动员的录取率为83%,而非运动员则为16%。对于志在哈佛的学子来说,在课余时间发掘自身的运动天赋,或许会有超值的回报。在个人特质部分,哈佛更关注申请人的“性格特征”,以及他们是否具有“积极的人格”。哈佛大学的文件指出,招生人员在评价申请人的特质时,会评估他们的“幽默、敏感、毅力、领导力、正直、乐于助人、勇气、善良和许多其他品质”。招生官被鼓励去寻找那些具备“异常吸引人的个人品质”的学生,这些品质包括“活跃、仁爱、成熟和个性优势”,并且那些具备“反思力、洞察力与专注力”的学生,会获得额外关注。当然,有“令人信服的人生故事”的人,或是“克服了某些障碍”的人,也能获得哈佛青睐,比如:自己为了顶尖名校不断努力,但不断的被他人质疑能力;又或者因为身体或其他原因,导致说话的语音语调异于常人,在嘲笑中成长等等。一位叫做格蕾丝的学生就是最好的例子,招生官在她的文件中写到,“或许她并不是哈佛校园里最优秀的理工科学生,也未掌握独特的技能,但她是一个“真正的人”,她的性格具备极强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虽然未能公开格蕾丝的具体故事,但我们不难猜测,她必定有着独特的个性,或许还表现出了领导或激励能力,以及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以对申请者的描述为例,如果推荐信的作者,将申请人描述为其“职业生涯中最优秀的”或“近几年来最棒的学生之一”,那么申请人就能获得“1级学校支持”。与之相对,如果称赞的语句局限在“是位好学生”或“是今年最好的学生”等,那么申请人极有可能只被排在“2级学校支持”。哈佛招生主任马林(Marlyn E.McGrath)描述了一位化名为梅根的申请者,是如何被自己的推荐信“拖累”的:“梅根生活的小镇无法带给人安全感;个人素质有待提升;缺少与人互动的能力;是实实在在的一位来自美国农村的土著。”虽然梅根的文书优秀,但由高中老师撰写的这封推荐信,给招生官留下极其不好的印象,让这位“聪明、活跃,并充满正能量”的申请人一度失去进入哈佛的机会。另外,推荐信本身也存在着“鄙视链”。招生助学办主任威廉承认:相对亚裔提交的推荐信而言,白人学生提交的美国教师或辅导员给出的推荐信“更强”。杜克大学的彼得,还分析了哈佛历年的申请与录取数据。结果显示:那些评级低于或等于3的人几乎都会被哈佛拒之门外;相反,哈佛永远向那些1级的学生敞开大门。对申请者来说,如何用这种多层级的模式定位自身能力,同时尽可能向1-2级迈进,成为提升自己录取率的重点。
经历了校友面试与招生官筛选评级后,就到了哈佛招生的最终章,即委员会投票。相关文件显示,那些获得了2级及以上排名的申请人,都能够进入委员会投票阶段。他们的信息将会被呈现在招生委员会面前,由其决定录取与否。(当然,哈佛也安排了一位招生官,对其余的学生查漏补缺。)首先是将申请表按地区分类,各自由5-8人组成的小组委员会抉择,这些人中有招生官、老师与招生办高级职员。初次筛选将从11月持续到来年2月份,如此长的跨度,让每一份申请表都有30分钟或更长的时间被研讨,确保申请人的信息能被全面地了解。在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下,票选出来的申请人将被转交给40位委员组成的正式招生委员会,由他们进行最后的审查与表决。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正式招生委员会具有极高的自主权,因此他们常常会改变主意,或重新考虑申请者的能力,或撤销已通过投票的申请,亦或接受那些评级低于3级的学生。灵活的多样性,让申请者收到最终Offer前,一切都变得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