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舆丨历史上最让人痛心的事情是什么?

历史上最让人痛心的事情是什么?

周舆

西方大哲黑格尔曾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也就是说,在多数时候,在多数事情上,人类往往是无奈的,无法抗拒某种非理性的历史“大势”。

中国古代史,特别两千年专制史,就有过这样一条历史“规律”——每个王朝或长或短都会周期性地走向崩溃,而且这不是可以避免的。

那么在一次次崩溃中,最让人痛心的事情是什么?

显然,王朝崩溃后的末日景象是让人痛心的,它甚至会带来90%以上的人口大灭绝。其中,既有北方游牧带来的残酷蹂躏,如五胡乱华、靖康之耻和蒙满征服,也有内部作乱带来的生灵涂炭,如张角之乱、黄巢之乱、闯献之乱和洪杨之乱,等等。

但其实这些并不是最让人痛心的,因为那时已经乱了,人为刀俎,百姓只能做案板上的鱼肉,此外还能怎样?

最让人痛心的,是在大乱之前,在尚有解决或变革之机的时候,朝野还有很多明白人,还有很多脊梁,但他们却不见容于朝廷,更不被老百姓所理解,反而遭受诋毁、践踏和杀戮。邪不胜正,正义被万民践踏,历史无法走上正道而只能走邪路,这才是最大的悲剧,才最令人痛心。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就举两个,一个是袁崇焕,一个是谭嗣同。

明末满人崛起,随着萨尔浒之战(1619)大胜,后金不断进逼,大明对外战局彻底糜烂。自阉党冤杀了老将熊廷弼,东北大局无人主持,防线已退缩到山海关内。此时若无英雄出现,大概还没等到崇祯登基,大明也许就已经亡了。

危难之际,兵部一个叫袁崇焕的小处长(职方司主事)挺身而出,单人匹马地出了山海关,亲自考察地形,回来后向顶头上司兵部尚书孙承宗请求主持辽东防务。此时的朝中大臣都被后金的攻势吓破了胆,孙承宗也是无人可用,既然部里有人主动想接这个烫手山芋,于是顺水推舟地派他上任。

阉党此时非常惧战,不仅排挤了好战的孙承宗,还说后金太厉害,关外守不住,要求各路明军全部撤回山海关内。袁崇焕好不容易打造了关外的宁远坚城,局面稍有转机,因此坚决反对撤兵,但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带领少数兵力,独守宁远孤城。

一代雄主努尔哈赤看到明军主力撤退,于是亲率13万大军向宁远扑来。面对气势汹汹的金军,袁崇焕咬破手指,写了一份誓死抗金的血书,让将士传阅,以激励士气,于是全军感奋。袁崇焕身先士卒,打退了后金一波波猛攻。努尔哈赤也亲自督战,袁崇焕登上城楼瞭望台,命令炮手向敌军密集处发炮,打得敌军伤亡累累,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不得不全军撤退。

努尔哈赤身受重伤,回到沈阳后,对子侄和部下说:“我从二十五岁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没想小小的宁远城竟然攻不下来。”他又是憋气又是恼怒,伤势越来越重,拖了几天就咽了气。

袁崇焕因功升至辽东巡抚。尽管他不想开罪阉党,也曾给魏阉修生祠,但有大本事的人都不可能做到八面玲珑,最终还是得罪了阉党,被弹劾撤职。

崇祯登基后,为了对后金展开防守反击,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袁崇焕也对崇祯许以五年收复辽东的承诺。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替父报仇,亲率大军向大明发起进攻。不过他深知道袁崇焕主持的辽东防线是啃不下来的硬骨头,于是避开那里,而是绕道内蒙古,先陷遵化,再逼北京。

打人先打脸,这招确实狠。18岁的崇祯现在还只是一个没有多少自信,乃至没有几分安全感的毛头小子,他忽然觉得自己被袁崇焕骗了——复辽没有进展且不说,怎么还让满人打到了北京?他心里本有的各种怀疑和不满,现在从小小的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

尽管袁崇焕率部星夜驰援京师,最终也迫使后金军退兵关外。但刚愎自用的崇祯还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认为后金是袁崇焕故意放进来的,退兵也是演戏给他看。于是,他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八个月后以谋反罪将袁崇焕处死。

袁崇焕之死,除了是因为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崇祯本来是一个多疑刻薄、刚愎自用的人,在位17年所杀大臣不计其数,其中总督7人,巡抚11人,撤换内阁成员多达50人。他既可以轻易对某位大臣报以厚望,并授以大权,但同时也可以在极度失望的情况下,切齿愤恨,杀之而后快。这是崇祯的一贯作风,袁崇焕显然只是一个开始。

崇祯不懂军事战略,不清楚此时的明军已处绝对劣势,广宁守卫有余,但无力反击,袁崇焕的五年之约只是为了让小皇帝安心的说辞,他却信以为真,并以为袁崇焕是在偷奸耍滑,养寇自重。其实只要有辽东铁骑在,后金是不敢实攻北京并在城下久围的,因为那样会陷入明军反包围之中,随时会被切断后路,因此满人攻打北京只是虚张声势,但这个傻小子却当真了。皇太极此行收获很大,其实只是为了袁崇焕。事实上,在袁崇焕死后,皇太极也没有去硬攻关宁防线,而是一次次从河北入境骚扰。

同时,年轻的崇祯皇帝更不能接受袁崇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独断作风,对袁崇焕与蒙古私下贸易、斩杀皮岛大将毛文龙等等做法也极为不满。特别是,他还听到袁崇焕与皇太极私下有书信往来,这可是犯了大忌,而且还让他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冒犯,不杀那是不行了。

京城的老百姓听说袁崇焕是一个大大的汉奸卖国贼,无不恨之入骨。又听说他要被“弃市”菜市口,于是纷纷涌来“观礼”并买肉。最终,袁崇焕被割了3543刀,一万多人哄抢其肉并食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古代历史上冤杀统帅的事情并不少见,之前就有南宋赵构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岳飞。而赵构只是不思进取,而崇祯却是自取灭亡,“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在广东东莞人袁崇焕被杀的同一地点,268年后,一个叫谭嗣同的湖南浏阳人也殒命于此。

他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等五人并称“戊戌六君子”,是戊戌维新的骨干力量。大清的实际当家人慈禧认为光绪和维新派走得太远了,于是对他们下了毒手。

袁崇焕主持的宁锦防线可以屏障华夏,但无法做到让后金不去打北京,无法做到不让小皇帝丢面子;而康梁谭发起的戊戌维新可以让华夏获得新生,却对慈禧的权力构成了威胁,因此袁崇焕和维新志士都有了不得不死的理由。

也就是说,这里存在一个基本矛盾,而且是无法解决的,那就是专制统治与天下安危之间是矛盾的,而且没有可以兼容或两全的解决之道。崇祯为了自己的权力,必需毁掉大明的长城,而慈禧为了自己的权力,也要扼杀华夏新生的可能。这才是悲剧的真正内涵。

最令人痛心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当袁崇焕、谭嗣同问斩于西市之时,老百姓却拍手称快、喜大普奔,都说“杀了这个汉奸卖国贼,真是大快人心。”

你说,当年的袁崇焕和谭嗣同还想着去救牠们,到底值不值?

2021年6月30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