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高校招生并没有领会到新高考的真谛
当下高考有三种模式:传统的文理分科、3+3模式和3+1+2模式。目前使用传统文理分科招生的还有17个省、市、自治区,有14个省、市已经进行了新高考改革。
上海、浙江、北京、天津、海南、山东采用的是3+3模式,而河北、辽宁、湖北、湖南、重庆、江苏、福建、广东采用的是3+1+2模式。
在实际招生中我们发现采用新高考改革的地区很多学校都根据专业限制了考试科目。比如说在3+1+2模式中,化学等学科除了要求物理之外往往还会要求化学,这就意味着考试的组合只能是"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地理)"这种组合最多有三种然后根据志愿报名情况进行录取。这三种组合的考生学习化学专业显然要比其他组合要更适合一些。哪怕这些组合的考生成绩低一些,大学也更喜欢要。同样这些组合的学生也不会因为物理、化学难学以至于分数低而被其他组合给挤掉。同样其他组合也不用在高校学习他们不喜欢、不擅长的专业。
这样一来,不同大学的专业就不在一个分数段上了,而且我们都知道不同组合的分数其实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按照文理分科录取的学生,固然可以通过调剂留到一个比较好的学校,但是却很有可能学习自己不擅长的专业。这种现象看看每年大学调剂专业的数量就知道有多么严重了。
当然3+1+2一共有12种组合,而3+3模式则有20种组合,显然组合越多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匹配到合适的专业。
不过对于新高考来说,很多中学和大学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以至于在实际执行中很多高中只组建了几个组合的班级,比如物化生、物政化等,而其他组合则不开设班级,以至于让学生错失了很多选择的机会。
另外一些高校,尤其是没有进行新高考改革的高校,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依然按照简单的文理分科招生,不同的专业并没有限制考试科目。这样虽然可以让招生的分数显得很高,但是却让很多学生进入到不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中学习。
这两种情况基本上都违背了新高考改革的初衷,并没有显示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取向,仍然是按照总分简单录取。让学生进入到自己不擅长的专业学习,这对于学生个人、学校和社会都是非常糟糕的事情。新高考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专业学习,但是高校和高中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会出现使用文理分科的方式招生,而高中则为了便于教学而不提供更多的组合选项。
新高考改革本身的价值是值得认可的,但是不同地域教育质量的差异以及社会价值取向(认学校而不认专业)的问题使得新高考改革的推进还有重重困难,但是我们需要知道新高考改革的方向则是"重能力、轻文凭",表现在具体招生上则是"重专业、轻学校",表现在个人身上则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当然在高校行政化、基础教育应试化、社会评价文凭化的背景下,新高考改革不管是理念的推广还是实现的路径都需要面临传统观念的挑战。但若教育界和价值如果考虑到学生学习不喜欢的专业的痛苦的时候,我们就会认识到推进新高考改革是一件多么人性和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在践行新高考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这只是新旧两种教育理念碰撞的必然,也是传统应试观念对充满人文气息的新高考的不适应而已。在深受教育内卷之害的人来说,我们似乎应该按照更加多元的方式来对待教育和个体学生的未来,总分确定学生前途确实太简单粗暴了,或许我们需要为应试教育的改变做些事情了。比如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看到。
作者:虹野
编辑:虹野
图片:来自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