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晚年,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定死罪。...
范蠡晚年,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定死罪。范蠡深思熟虑后,决定让小儿子去救人,不料大儿子竟“以死相逼”,范蠡无奈,预言:你若去,你弟弟必死......
事情是这样的,《智囊全集》记载: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有一天,有人带信给朱公,说他在外经商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关在楚国。朱公同家里人说:“杀人偿命,理所当然,但据我所知,家有千金的儿子不会被杀在闹市中。”于是让家人搬出黄金千镒,装入箱中,然后吩咐小儿子速去楚国打点。
然而,他的大儿子觉得这是在羞辱自己,弟弟出事了,理所应该是哥哥出面打理,怎么能让小弟劳累呢?
他还自杀威胁!这一个还没救回来,一个却先没了?范蠡无可奈何,只能派长子前去。
在范蠡看来,能否把1000两银子送给管事的人,是保住次子性命的关键。于是,大儿子出门前,他千叮咛万嘱咐:“到楚国后,要把千金送给管事的庄生,别管结果,送完钱马上就要回来!”
大儿子不放心,临走时还多带了一些银两出门,以备不时之需!
大儿子走后,范蠡闷闷不乐,范蠡的妻子很不解,就问他为什么如此忧愁,范蠡预言:“恐怕要凶多吉少“
范蠡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儿子到了楚国也听从父亲的安排,把钱给了庄生就走了。但是,他并没有马上回家,而是留在楚国,用自己带来的钱去打探消息。
没过几天,大儿子打探到楚王要大赦天下,大儿子一看此景,觉得把钱给庄生实在太冤,于是又跑去把钱要了回来,庄生什么也没说,就把钱退给了范蠡大儿子。
大儿子自作聪明,万万没想到却等来的自己弟弟的尸体!当他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到家时,家人悲痛欲绝,唯有范蠡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范蠡说:“我早已料到,你若去,弟弟必死......”
庄生是楚国大臣,家里很贫穷,但是为官清廉,从不接受贿赂,深受楚国人的爱戴敬仰,楚王也喜欢庄生,对他言听计从。所以,范蠡觉得托他最为合适!
而,楚王之所以大赦天下,其实就是庄生的建议。并且,庄生并没有打算真收范蠡送来的千镒黄金,特意嘱咐妻子:“这是朱公的钱, 你不要动它。”
庄生虽不贪财,却也憎恨被人捉弄!这边他刚想出计谋帮其子脱罪,这边就有人出尔反尔,岂不是明摆着耍我?
于是,庄生再次进言,对楚王说:'“前几天,为了星象之事,让大王实施仁德。我在街市上听百姓非议,说大王大赦是受了陶朱公的贿赂,为的是释放陶朱公的儿子。'
楚王听了异常恼火说我还会看上那点钱?那我还就不赦了!
庄生说君无戏言,赦肯定得赦,但为了消除谣言,大王可以先把范蠡的儿子杀了,然后再大赦。
当大儿子抢着要去楚国救人的时候,范蠡就已经猜到了结局。
次子去世后,范蠡对大儿子说:“你从小跟着我,深知金钱来之不易,难舍得千金;而,小弟在我富裕的时候出生,从来不知财富的来源更容易舍财,这就是我之前要派小儿子去的原因。“”
这就是著名的,范蠡派子救小儿的故事,也被称为“三聚三散”的最后一“散”的故事。
其实,这是穷人思维,不是源于财富上的贫穷,而是源于认知上的贫穷,会导致一个人只注重眼前和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和整体利益,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人财两失!
范蠡,以此来教育大儿子、三儿子“钱财如刀,可救人亦可杀人。”两个儿子也从中得到了教诲,也可算是范蠡的一种目的吧!
这样的智慧,不看《智囊》,怎么能悟透呢!
范蠡从仕,能安邦定国,从商,家财万贯。全赖他能审时度势,看见事情的本质,才能在纷乱的春秋时代独善其身。
而,范蠡救子的故事,是在告诫我们:”我们的一生会遇见无数人,如何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地方、选择合适的人成为自己的助手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我们需要终生学习的学问。“
其实读历史远比读小说有趣,可以说一部《智囊全集》写透了人生百态,写尽了帝王将相,权术谋略。
《智囊》是冯梦龙力作。这部书记录了从先秦到明朝一千多个谋略智慧故事,个个哲理通彻,计谋深远。
几百年来,无论显贵还是商贾,无不将《智囊》奉为必读经典,人称“小资治通鉴”。看过此书的人说,哪怕悟透十之一二,都可趋吉避凶。
清代康熙和乾隆,将《智囊》作为治国御下案头锦囊。曾国藩也对《智囊》爱不释手,一边打仗一边研读。大才子纪晓岚,更将《智囊》倒背如流。
《智囊》包括10个大部、28卷,1238个谋略智慧故事。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必然涉及为人处世,竞争博弈,沟通劝谏,自保防身,这些你都能从此书中找到灵感和方法。
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都要读读《智囊》!
市面上《智囊》版本很多,我看的这套就很好。有原文和翻译,只要识字就看得懂。而且有冯梦龙的精彩点评,通俗易懂,看后恍然大悟。
全套共6册,原价399元,现在99元就可以拿走!真的超值了!
如果喜欢,点击下面蓝色链接或【看一看】,这部谋略奇书(精装6册)就可拥有↓↓↓